#自我系列
什麼是覺察?它不是「想太多」
很多人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常會問:「我是不是太常想太多?」但事實上,覺察與想太多完全不同。
「想太多」是被念頭控制,是一種失控的內在對話;它常帶有焦慮、假設、未來劇本與對過去的懊悔。例如你可能一直反覆思考某個對話,幻想對方怎麼想你,然後越想越糾結,最後什麼都沒改變,只是更累了。
而覺察(awareness)是一種清楚、冷靜的觀察。
它不是評斷,不是糾結,而是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從一個比較高的位置看見內心的反應、想法與行為。例如你發現「我現在內心有點不安,可能是因為剛剛那句話讓我覺得不被重視」,這就是覺察。
心理學家塔拉·布拉赫(Tara Brach)稱這是一種「溫柔的覺知」,它柔和但不逃避,如同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筆下那種看似寧靜、實則強大的內在觀察力:
「我不是在這裡思考,而是在這裡看著自己思考。」
——維吉尼亞·吳爾芙,《到燈塔去》
這句話恰好點出自我覺察的本質:從“思考”退一步,開始看見。
覺察,從日常的三種練習開始
覺察不是天賦,是可以鍛鍊的。而且不需要關到山上,也不用每天冥想兩小時。以下三種方法,簡單、實用、有力:
1. 寫日記:把內心雜訊變成文字
每天花5分鐘寫下「我現在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不必寫得好看,也不必解釋。這不是紀錄生活,而是把心裡的東西攤在紙上看,讓潛意識的東西浮現。
提示句:
- 現在我感覺……
- 我注意到我在反覆想……
- 我有點抗拒去做……因為……
2. 靜心練習:不是放空,是陪自己待著
找個安靜空間,閉上眼睛,觀察自己的呼吸。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想別的,不用責怪,只是輕輕拉回呼吸。
這種「來回的過程」本身就是覺察的訓練。重點不是清空頭腦,而是看見「我又走神了」這件事本身。
3. 日常反思: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每天睡前或事件發生後,靜下來問自己:
- 我剛剛的反應從哪來的?
- 有什麼情緒被觸動了?
- 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例如你因為同事一句話生氣,不是單純因為那句話,而可能是「我需要被尊重」這個未被滿足的情感。這一層的認識,就是覺察的深度。
覺察之後...選擇理解而非審判
很多人開始練習覺察後,會有一種「怎麼我又這樣了?我怎麼那麼差?」的自責模式。
這其實是另一層的自我攻擊。真正的覺察不是讓我們找到更多理由去批判自己,而是建立「慈悲的觀察」。
用心理治療師克莉絲汀·奈夫(Kristin Neff)的話說:
「自我慈悲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以理解的方式面對人性。」
覺察不是評分機制,而是一面鏡子。你照鏡子是為了整理儀容,不是為了說自己「怎麼那麼醜」。我們需要看見情緒與反應的由來,再決定如何行動,而不是急著做判官。
實用覺察練習:讓「覺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以下是幾個可以每天做的小練習,幫你在日常裡強化覺察力:
✦ 情緒命名練習
當你感覺不舒服,先用一句話命名:「我現在感覺焦躁」。研究指出,正確命名情緒有助於降低它的強度。
✦ 身體掃描
閉眼,從頭到腳注意自己身體的感受,有沒有緊繃、壓力、麻木?覺察常從身體開始,而不是頭腦。
✦ 一事一覺察
每天選一件小事(喝水、洗碗、走路)練習正念:慢慢做、用心感受,不滑手機,不急著完成。這是訓練當下專注的絕佳方式。
真正的改變,從「看見」開始
在這個節奏快、資訊爆炸的時代,「覺察」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它讓我們暫停自動反應,創造選擇空間。每一次深呼吸、每一個情緒命名、每一次寫下心情的時刻,都是往內走一步。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
「直到你讓潛意識變成意識,它將主導你的一生,而你會稱之為命運。」
真正的命運不是寫好的劇本,而是每個當下你有沒有看見、理解、選擇。如果你能在生活裡多一點清醒的「看見」,那麼你的人生,已經開始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