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策選擇的一個前提
想要學習身心靈成長方面的事物,懷疑與審視自己接觸的一切訊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功夫。
並非不去信任,而是只去信任經過自己懷疑與審視之後仍可被自己認同的事物。吾認為學習身心靈成長需要有如此前提的原因有三:
第一,真理具永恆屬性,可接受永恆的懷疑與審視仍可屹立不搖。
所以當一個道理不容懷疑與審視,必然是人類有目的性與地域性侷限的人理。
會根據時代變遷與地區變異的道理亦屬人理。
唯有能經得起永恆考驗依然適用者,方為身心靈成長所需的真理。
故「懷疑與審視自己接觸的一切訊息」的基本工夫,對於身心靈成長有絕對必要性。
第二,身心靈成長是一個不斷與未知自我相遇的旅程。
當你以為當前就是最好的自我時,可能下一刻就會感受到原來還有更好的自我值得追求。
當你以為當前的幸福,就是你認為所能感受到最好的幸福時,可能因為環境變遷與格局視野的變化,會發現原本所認為最好的幸福僅是假象,原來還有所謂的真實幸福可以追求。
故此,「懷疑與審視自己接觸的一切訊息」的基本工夫,可有助於在身心靈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保持對未知的興趣與對自己的好奇,以及對於當前影響自己的局限與制約保持敏銳與覺察,使自己獲得真正的心理自由。
第三,任何傳承沒有迭代更新,都會逐漸流失內涵,徒留形式。
身心靈成長有時會碰上法理奧秘的傳承,通常會由上師指引不容質疑,有些身心靈學習也會有不可質疑傳承的傳統或規矩。
這是預設每代傳承皆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理想狀態,方能維護傳承不滅不消且與時俱進,乃至傳承千秋萬代。
然則,實際情況是,以不可質疑的傳承方式,其傳承必然會失去原貌,一代不如一代,最後徒具形式傳承流失,當初的一代宗師之奧義,就此消滅於歲月之中。
情況如何發生?
可來試想模擬。
假設一代宗師的傳承值一百分,傳承下去時情況甚好,代代人傑輩出,每代都有進步,使傳承傳下十代後傳承值達到一百五十分的高點。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傳承的子弟也不是代代都能傳到好苗子,還有可能因同派之間的忌妒糾葛而自相殘殺,或遭遇外敵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以至於又過數十代後,傳承漸漸失落,當局勢穩定後,傳承值只剩九十分,初代宗師的智慧已流失一成。
此時,如果繼續嚴格執行不容質疑的傳統,就會導致弟子後輩只能複製前人的成就,傳承值再高也不會超過九十分。
接下來,只要再出個意外,或弟子素質不達標準,分數還會繼續往下掉,八十、七十、六十,最後可能僅剩皮包骨的的十分傳承值。
一代宗師的傳承內容到此名存實亡。
細考歷史許多宗教傳承與技術傳承,都難免面對這個課題。
奧秘的傳承,確實有需要導師的經驗輔導,懷疑與自創都是危險的,過程都可能扭曲傳承的真義,只有基礎完備資歷充足,且被認證為宗師者,方能被認可有開創自立、承先啟後的本領。
可惜,實際的情況,歷史已經證實,過往的傳承也有被當代技術與全新思維淘汰的可能,而堅持非要謹遵上師指引(如佛教密乘)與不容質疑的傳統,在有心人士的操弄下,成了許多邪教歪法的立教根本,使原本的傳承密技染上邪污,真義受人汙衊,在諸多悲劇與慘劇的揭露下,以及輿論撻伐後的信任崩潰,原本立意良好的傳承真意,便僅剩空虛形式與謠言誤解。
也許,這份古老的做法是該面對質疑了。
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派由佛洛伊德所創,也曾強烈不容後繼者對其理論的質疑,導致後繼者卡爾.榮格出走自立門派,即當今超個人心理學必然會接觸的榮格心理學派。
對於佛洛伊德理論存有質疑的也不只後繼者榮格而已,還有不少成員都對佛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存有疑慮(尤其性理論),這些成員後來也各自開枝散葉,各立學派,使精神分析學派不再是一家之言,因而強化學派整體學術實力的根基。
例如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學派便是其一。
後輩中,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者之一的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則畢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釐清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
他還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的學說,並使新弗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有所交匯。
佛洛依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則系統總結和擴展了其父對心理防衛機制的研究,試圖在兒童分析中構築成人分析環境,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兒童發展的創始人之一,對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治療技術的改進起過積極作用。
以此範例舉證,諸如此類對於最初宗師之傳承的強化與改造,相較傳統心靈奧秘的傳承方式(如宗教),科學精神促成的學術傳承方式,反倒更適合身心靈成長的內涵傳承;使之傳承成長,而非傳承退化。
文末,整理一下:
身心靈成長的學習內容可依三層決策選擇外加一個前提來篩選決定。
這套若想放到人生的重要選擇上使用,亦可適用。
分別是:
第一層:只做讓自己能喜悅的選擇。
第二層:如果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感到喜悅,就只做能讓自己不會委屈的選擇。
第三層,如果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感到喜悅,亦無法避免委屈,就只做讓自己不會後悔的選擇。
一個前提:懷疑與審視自己接觸的一切訊息,只信任經過自己懷疑與審視過後的資訊。
所以,吾之所言,亦是需要懷疑與審視的內容。
後續談到各種吾之見解的種種身心靈成長建議,請針對自己的情況去懷疑與審視,得出可以讓自己信任並願意執行操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