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不是也曾這樣想:我幫得多,大家會感激
職場前幾年,我總是主動幫忙、加班補洞、跨部門接任務。
我安慰自己:「現在多累一點,未來大家會記得我有多挺。」
但後來我才發現:被當工具人時,沒人會心疼
真正關鍵時刻,靠的從來不是「感情分」
2/服務精神≠沒底線的配合
有服務精神,不是什麼都說「好」,而是有能力做到這四件事:
- 看得見別人的需要(觀察力)
- 分得清什麼該幫、什麼該拒絕(判斷力)
- 願意協助而不越界(邊界感)
- 協助過程中持續創造價值(主動性)
這叫「自願而有原則的支持」,而不是「無條件的奉獻」。
3/建立了一套服務精神轉換的4個關鍵
- 從被動到主動:等待指令 → 主動發現需求
- 從個人到團隊:個人績效 → 團隊成功
- 從完成到優化:做完就好 → 持續改善
- 從避責到當責:推卸責任 → 主動承擔
這四個心態轉變,才是真正能讓協作有感的核心
4/學會怎麼幫助別人,也保護自己
- 我幫,但我也會問:「這件事我幫得上忙嗎?還是誰來會更適合?」
- 我會說:「我可以幫到這一步,超出我範圍的部分可能需要你這邊處理。」
- 我會記錄下自己主動協助的貢獻,讓績效不靠「大家都知道」,而是有跡可循。
你能幫多少,其實是靠「可持續」去衡量,而不是「撐到沒電」。
5/真正的團隊協作,是你願意貢獻,但也懂得轉身
有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無限支持,
而是教會別人也能支持彼此。
你成為資源連結者、信任建立者,
就比什麼都接下來,還要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