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是公司資深員工,他熱心公益、不遺餘力地幫助同事,很喜歡「NBA」,尤其在球季時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到處與人閒聊。有一天,他的上司找他談話,詢問他在背後是否有任何抨擊上司的行為,莫名其妙聽到上司責問的老胡顯出不耐煩的臉色,質問上司這番話的由來;不料上司告訴他,無風不起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時候,老胡氣炸了,憤怒地拍打上司辦公桌,指責上司強加罪名於其身,然後揚長而去。
職場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一旦引發情緒衝動,後果可能就無法收拾,如同上述老胡的情形。那我們可以用甚麼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呢?我把情緒分為「上心、上臉、出口、動手」四個逐層遞增的階段,而我練習情緒管理的方式,就是先覺察自己處於哪個情緒的階段,然後用最適當的方式來回應它。

一、上心階段
當現在的情境或對話引起我的反應,代表這事與我心中的信念有所衝突。這時,我會問自己:我在乎什麼?我想要什麼?對方在乎什麼,想要什麼?我會告訴自己,先不要急著回應,而是收集更多的資訊,再做決定。
例如,我在會議中提出一個建議,卻被同事反駁時,我可能會感到生氣或受傷,這時,我會告訴自己,這並不是對我個人的攻擊,而是對我的建議的討論,我會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並思考如何改進我的建議。
二、上臉階段
當我覺察到自己有情緒,並且無法控制臉上的表情時,代表這個事件引起了我較大的反應,除了先反思自己和對方在意什麼之外,我會用深呼吸、點頭覆述、書寫筆記等方式來調節我的情緒。也可以和對方交流彼此目前的感受,這樣做可以讓雙方瞭解彼此,避免衝突升級。
例如,當我在處理一個緊急的工作任務時,如果同事不斷地打擾我,我可能會感到煩躁,那我會跟同事說明我目前的緊張感受,希望他們能稍後再來找我。
三、出口階段
到了這個階段,代表事件引起了我較大的反應,讓我覺得需要立刻說明或解釋。然而,正如我在「面對公開指責的應對策略」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如果我們沒先理解狀況就進行說明或解釋,那麼這就屬於單向溝通,很容易引起更激烈的衝突。所以,到了這個階段,我會要求對方給我多些思考時間,或者用提問的方式,詢問他的認知。甚至會告訴對方,我現在處於一個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需要先暫停這個議題的討論。
例如,當我在一個團隊項目中,發現一個同事沒有完成他負責部分,導致整個項目延期,我可能會感到非常生氣。這時,我會先冷靜下來,然後問他為什麼沒有按時完成工作,而不是立刻指責他。
四、動手階段
這種狀況非常少見,並且隨著我的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這種狀況幾乎不會發生,畢竟職場不是戰場,肢體衝突絕對是爛招。所以當我發現自己拳頭握起來的時候,我會立刻告訴對方,我的情緒已經達到了臨界點,需要立刻隔離彼此,當然,如果情況允許的話,轉換場景是這個時候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例如,有一次和同事激烈爭吵,感到自己快要失控時,我告訴對方需要一些時間來冷靜,然後離開辦公室,去散步或者做一些能讓我冷靜下來的事情,然後我買了杯同事喜愛的飲料回來送他。
我的經驗和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有一個情緒管理的架構,並且願意付出努力,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進步,情緒管理不需要找一個理想的聖人來對照,而是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許在過去,我常處於「出口階段」,但現在我在「上臉階段」就自我覺察,這就是進步,我是這樣修練的,希望這些經驗和方法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發表於2024年4月建元顧問電子報-黃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