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除了上我原本設定的正課進度內容之外,我也想想最後一堂課程,還是想要多花個十幾二十分鐘說點別的事情。我總覺得實體教學的目的應該除了正課之外,還應該必須要產生一些其他的現實生活連結,這也才和純粹的線上教學而有了一點不同。
談談我的大一大二暑假做了什麼
我教的課程是大二的必修課,而我也沒有什麼長長的人生可以做個總結或是告訴同學們一些長遠的人生故事,於是我就分享了我以前升大二的暑假以及升大三的暑假都怎麼安排的,當作給同學們即將升大三暑假之後思考大學生活的一個參考。
我以前念大學的時候為了雙主修,而且我從大一入學開始,就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一定會走上雙主修的路,所以一直都很認真地修各種學分,暑假的時候也有安排時間暑修。而這就是我大一二暑假的重頭戲,否則雙主修所需要的學分實在太多了,多利用暑假時間拿到一些通識課、選修課分數可以減輕學期中的不少負擔。升大二的暑假參加了一個農學院的「The Biod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Culture of Taiwan Summer Program (BACT)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農業、文化的暑期課程,共有四個星期,4個學分。除了教室內上課之外,重頭戲其實都在校外教學,去了全台各地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生態層面的也有文化層面的,對於當時從小到大都在台北長大的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體驗,也帶給了我不少啟發。而那個課程是一個英語授課的課程,也有一些國際姊妹校的學生來參與,所以也在那時候認識了一些外國人,而或許也是因為四個星期的長時間相處互動,再加上還有一起出門過夜(例如去溪頭實驗林等等),後來有加facebook的同學偶爾還能在網路上看到他們的動態,而且也都還能記得他們。
升大二的暑假也安排暑修課程,那時候利用暑假去多修了一些日文課,然後也修了蠻特別的跨校通識課程,上課地點在台北醫學大學,課名是「性別與心理健康」,那門課程裏面討論了很多與不同性別的人的相處、談戀愛、談婚姻等等各式各樣的議題。課堂中蠻多分組討論,就會聽到不同的人分享他們的感情觀,當時也是有發現到有無談戀愛經驗的同學所發表的意見的看法也會不太一樣,而年級不同的同學所發表的意見也不盡相同。比較有趣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報告的部分,要做一份「約會企劃」,並且也要真的去實踐那個企劃書,最後要寫檢討心得。我其實在課堂上跟同學分享的時候,對這堂課的實質內容已經不記得太多了,所以也只是當成一個好玩有趣的修課經驗來帶過,畢竟最後被實踐了約會企劃的那個人,最後並沒有什麼後續,也就實在沒什麼印象了。
不過,事到如今,也趁著寫這篇文章的契機,又再翻到了過去的作業,想要查查到底以前都做了些什麼事情,以及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的想法是如何。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當年的我和現在的我對於談感情的想法居然是幾乎一樣的,原來這麼多年過去,我的想法始終如一。這也算是跟學生分享了之後,帶給了我一個反思過去的一個契機,我自己也是獲益良多。
人生的選擇與被選擇
記得我以前念大學的時候最喜歡聽老師們講到人生選擇的故事,對於人們在每個交叉路口要選擇決定走往哪個方向,我以前一直覺得是一個很困難很困難的問題。儘管至今還是覺得要做出決定是不容易的,但是至少比較能承擔做完決定之後所遇到的各種事情的結果。
偶爾會想到這些點其實也是來自於生活中透過社交媒體觀看朋友們的點點滴滴而來,尤其在邁入30歲之後,各自的人生各自複利,從大學畢業之後會各自滾動出不同的結果出來。有的人始終如一的話,從大學畢業開始累積也就累積了相當的時日,不論是結婚談感情,還是追求金錢與經濟地位,甚或是拚搏學歷等等,各種事情牽涉了各種自己的選擇與被選擇,除了自己每一次的一念之間之外,也要剛好在那個當下的環境與時空能夠讓自己的一個念頭順利的變成現實。
有的時候會有人稱讚我,說我很厲害,不過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種選擇與被選擇,在當時決定要繼續念研究所的當下,或者是每一天每一個我的想法與念頭,推砌而成之後讓我走上了這條路。而我想沒有走上這條路的人,也很厲害,畢竟每個人每天心中都還是會流過各種念頭各種思緒,最後才會引領我們現在的此時此刻,活著。
而這也是我在最後一堂課程當中,從日常生活引出來的一個我想傳達的概念,儘管每個一念之間都看起來很渺小,可是很多個節點和選擇會慢慢的累積出不同的未來的樣子。當然我們隨時都還能夠再不停地進行修正,不過認真的生活過,我想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實體課程的意義與大學的意義
另外,在選修課程的部分,課程走到尾聲,期末報告前也許有些同學是帶著興奮的心情上台報告,也許也有的同學感到十分哀怨,或甚至有些同學在小組報告當中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等等。
而我想說的事情是,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改變,有一件事情可以不被任何人事物撼動的,就是自己想要學習、想要讓自己進步的心。我想實體課程的意義同時也在於讓我們能接觸到很多真實世界當中會遇到的各種情境,然後在面對這些各式各樣的情境時,自己是不是能夠不被動搖的堅持自己想要堅持的。
大學四年,除了修課學習之外,也會碰到很多大環境或是學校環境內各種不同的考驗,但是在學校有老師的幫助,也能遇到比較沒有利益關係糾葛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關於學習的習慣、方法等,也可以在出社會前,針對自己的專業進行一定程度的培養。尤其在資訊領域,技術日新月異,若能學會如何學習,未來也還是能夠持續用過往訓練出來的學習方法不停的加強自己的技術能力,讓自己可以再變得更好,而把自己變得更強的這件事情,分數無法阻止、曾經的分組組員同學無法阻止、畢業了也無法阻止,我想,持續相信、並且持續實踐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的!
“Most of the good programmers do programming not because they expect to get paid or get adulation by the public, but because it is fun to program.”
— Linus Torvalds, software engineer, inventor of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
Quote resource: https://www.create-learn.us/blog/computer-science-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