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領域,我們習慣把一切複雜的事物視為一個「系統」來理解。系統會有輸入、有輸出、有流程、有瓶頸、有debug、有維護週期。我們拆解、優化、監控,讓它穩定又高效。而有一天,我突然想:如果人生也是一個系統,我該怎麼設計它?
🧩 Step 1:定義系統目標 — 你要人生達成什麼?
寫程式時,最怕的不是bug,而是根本搞不清楚「這段程式到底要做什麼」。人生也是一樣,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很容易被外在的聲音牽著走。
👉 問問自己:
- 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自由、安全、創造、陪伴...)
- 什麼樣的生活樣貌,會讓我每天醒來感到值得?
- 成就感來自哪裡?快樂來自哪裡?
別急著找「正確答案」,先誠實面對「此刻的自己」就好。
🛠️ Step 2:拆解模組 — 人生有哪些主要子系統?
一個大型系統通常由多個模組組成,人生也是。我們可以試著把人生拆成幾個模組來設計:
- 職涯系統:你的收入來源、成長軌跡與成就感。
- 關係系統:家人、伴侶、朋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 健康系統:身體狀態、飲食、睡眠、運動習慣。
- 內在系統:情緒處理、自我價值、信念與動力來源。
- 創造系統:興趣、表達、創作、靈感的出口。
你可以針對每個模組,定義出目標、目前狀態、痛點,以及你希望改善的方向。
🔍 Step 3:找出瓶頸 — 哪個模組最卡住你的人生?
工程師會做系統分析,找出系統效能瓶頸所在。人生也一樣,我們常常覺得哪裡怪怪的、卡卡的,其實可能是某一個模組出現了「內部衝突」或「沒有維護」。
例如:
- 你可能在職涯上表現很好,但關係模組崩壞,內心孤單。
- 你可能內在很豐富,但因為健康模組失衡,身體撐不住理想。
- 或者你有滿腦創意,卻沒有一個出口,創造模組被壓抑。
找出目前最需要修補的那塊模組,不用一次處理全部。
⚙️ Step 4:設計回饋機制 — 怎麼知道你走在對的路上?
優秀的系統會有回饋機制與監控裝置。我們也需要「自我回饋」的工具,來持續調整人生方向。
可以是:
- 每月自我檢視問卷
- 情緒日記或回顧
- 找信任的朋友定期聊聊現況
- 用Notion等工具記錄個人變化
這些就是你「系統監控的儀表板」,幫你持續校正偏離。
💡 Step 5:系統是活的,人生設計也是
別把人生規劃當成一次到位的程式碼。系統需要更新、需要測試、需要容錯,人生更是如此。我們會有錯誤判斷、失敗、甚至「版本回退」,這都很正常。
所以請記得:
- 不要用別人的藍圖來套自己的系統
- 接受改版與調整是進化的一部分
- 有時候,bug才是讓我們更懂自己的關鍵節點
🧠 最後,人生系統的核心是:你想活成什麼樣子?
與其活成社會預設的template,我們更該問自己:「我想活出什麼版本的自己?」
也許我們無法掌控所有變數,但我們可以設計出更貼近內在渴望的人生架構。畢竟,這個系統的最終用戶,永遠是你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個觀點,也歡迎留言分享:
你目前「人生系統」最需要debug的是哪一塊呢?
你又會怎麼設計下一步的優化呢?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