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簡報前五分鐘,小晴的心跳快得像打鼓。她準備了整整兩週,卻在主管一句提問後腦袋一片空白,只能乾笑結束。下台後,她悶著說:「我果然不行,別人能,我就是沒辦法。」
但真的是「沒能力」嗎?還是,是她的大腦太害怕了?

🔍 卡住的,不是你不會,而是你「正在逃」
我們總以為自己辦不好,是因為能力還不夠、經驗太少,但很少去想:「我現在的反應,是我選的嗎?還是身體替我反應了?」
在演化的機制裡,當人類面對威脅時,大腦會自動啟動三種求生模式:
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
古時候這保命三寶用來對付野獸,現在卻變成我們回應生活壓力的自動反射。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
- 突然被質疑,立刻反駁,語氣硬了(這是「戰」)
- 任務還沒開始,就想拖延、找別的事先做(這是「逃」)
- 在眾人面前被點名,腦袋空白,笑都笑不出來(這是「僵」)
這些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你的大腦在說:這裡有風險,我要保護你。
🎯 自我覺察:發現你什麼時候開始想逃
真正的成長不是逼自己更努力,而是看見:
「我是不是又在用戰、逃、僵,來保護我自己?」
你是否熟悉這些情境:
- 開會中被問到不熟的議題,立刻想轉移話題(逃)
- 同事給建議,你語氣突然變強硬(戰)
- 面對挑戰時,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想快點結束(僵)
只要能察覺:「我是不是在逃?在反擊?還是在麻痺?」
你就已經走出第一步,把主導權從本能手中,慢慢拿回來。
🛠 安全感重建:告訴大腦「沒那麼危險了」
你不用打敗恐懼,只需要讓身體知道它其實安全。
你可以這樣做:
- 深呼吸,對自己說:「我只是緊張,不是出事。」
- 動一動身體,讓僵住的能量流動回來
- 找個信任的人聊聊,把孤單感換成連結感
- 把模糊的壓力拆成一個小小的起點,例如:「我先講第一句就好」
這些看似小動作,其實都在告訴你的神經系統:「我有辦法處理,不用開警報。」
🧭 真正的改變,是學會溫柔看見自己想逃的那一刻
很多人以為成長是「越來越勇敢」,其實更真實的版本是:
「我知道我在害怕,
但我願意不責備自己, 願意多站一下,練習另一種反應。」
情緒反應不是你的錯,它只是訊號。
每一個「戰、逃、僵」的瞬間,都是大腦在說:「我怕受傷。」 而你能做的,是學會接住那個怕受傷的自己。
你不是沒能力,而是還在學著怎麼不被恐懼推著走。
真正的強大,不是壓過情緒,而是學會跟它好好相處。
當你願意不再逼自己,而是溫柔地看見自己正在發抖的那一刻,
你就開始有能力,走出那條「不再只是反應,而是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