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一個貼圖=你在敷衍我嗎?》:社群互動裡的誤讀與情緒放大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傳了一大段訊息,他只回我一個貼圖。」
「我問了兩個問題,她只回一句『好喔』,這是在敷衍我吧?」
「我講了心事,對方只丟個表情符號……這樣還算有在乎嗎?」

在這個一切都在線上互動的時代,我們的情感正在貼圖與訊息的片語中被反覆解讀與懷疑。

這不是因為我們太敏感,而是這樣的社群互動,本來就充滿誤會的陷阱。當文字訊息成為主要的溝通管道,語境的缺席、表情的缺漏,讓我們只能根據「符號」來猜測彼此的溫度。久而久之,一句話+一個貼圖,就足以成為被忽略、被敷衍、被拒絕的證據。

🧠 為什麼貼圖或簡訊,會被我們解讀成冷淡或疏遠?

這現象其實是一種「語境空缺下的心理投射」。

當溝通缺乏非語言線索(語氣、表情、肢體語言等),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補上空白」——而這些被「腦補」上來的內容,往往來自我們的情緒狀態與關係經驗

例如:

  • 如果我最近在這段關係裡覺得不安,我就會把對方的「好喔」讀成:「我懶得理你。」
  • 如果我曾經在關係裡被敷衍過,那麼一個冷淡貼圖,會讓我自動腦補:「他根本不在乎。」

也就是說,我們看的不是貼圖本身,而是它勾起的感覺與記憶

💬 社群互動裡,我們常出現這些「過度解讀」的情境:

例如:

  • 對方的訊息:「嗯嗯」+一個貼圖
  • 你可能的反應:「他是不是不想繼續聊了?」
  • 對方的訊息:「好」+句號
  • 你可能的反應:「語氣好冷,是不是在生氣?」
  • 對方的訊息:「哈哈哈」
  • 你可能的反應:「他真的覺得好笑,還是在敷衍我?」
  • 對方的訊息:已讀但沒回
  • 你可能的反應:「是不是我太煩?還是他根本不在意?」

每一個符號,其實都可能是一面鏡子,反映我們對關係的焦慮與期待。

🚧 當語境缺席,情緒容易放大

現實互動中,我們可以觀察對方的語氣與神情,知道「他其實在微笑」、「她只是當下分心」;但在文字與貼圖中,這些線索被拿掉了——使得訊息中的「模糊空間」被情緒自動填滿。

而且愈是重視一段關係,就愈容易對這些空白感到不安。

換句話說,文字愈少,情緒補白愈多;對方愈簡略,我們內心的戲就愈豐富

🧭 心理師給你的小練習:分辨情緒 vs. 解釋

面對這些令人焦慮的訊息互動,我們可以試著進行這些簡單的情緒辨識練習:

Step 1|說出「我感覺」的句子,而不是「對方怎麼樣」

  • ✅ 「我感覺有點被忽略」
  • ❌ 「他根本不重視我」
  • ✅ 「我現在有點失落,因為我很在意這段對話」
  • ❌ 「他這樣回應就是在敷衍我」

Step 2|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來自當下,還是過去的經驗?

  • 是因為這段關係真的讓我受傷?
  • 還是我曾經在類似互動中被拒絕過,現在這種感覺被勾起了?

Step 3|建立「情緒安全感」的替代行為

  • 如果真的感到焦慮,不妨問問對方:「剛剛我的訊息是不是太多?我有點在意你怎麼看。」
  • 或者,把當下的情緒寫下來,不急著對訊息做出反應。

這樣能幫助我們從情緒的旋渦中抽身,回到現實的關係節奏裡。

💬 結語:貼圖不是愛的指數,簡訊也不是關係的證明

在這個「感情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更有意識地看待那些讓我們不安的訊號;而不是每一個簡短回覆都是冷淡,也不是每一個貼圖都是敷衍。 有時候,那只是對方的溝通習慣,不是對你感受的評價。

願我們能慢慢學會,在文字與貼圖的空白中,看見自己內在的需要、情緒與價值感,讓我們在這個社群時代,仍然能擁有一份不被誤讀的安心連結。

/A healing spa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8會員
8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5/06/18
或許你不是尷尬的人,而是曾經在乎的人。
Thumbnail
2025/06/18
或許你不是尷尬的人,而是曾經在乎的人。
Thumbnail
2025/06/18
在這樣的時刻,最需要的不是逼他說出發生什麼,而是先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而且不會急著評斷他。
Thumbnail
2025/06/18
在這樣的時刻,最需要的不是逼他說出發生什麼,而是先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而且不會急著評斷他。
Thumbnail
2025/06/16
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有一場看似安靜卻持續不斷的辯論: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為什麼」嗎?
Thumbnail
2025/06/16
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有一場看似安靜卻持續不斷的辯論: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為什麼」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人人都用網路社交的年代,任何人、事充斥眼簾,但昨晚在Threads一個串文,留了我一大步,內容反應時下許多問題,卻似乎也衍生許多契機。 這名作家已出書,所以稱他為作家,至於書的內容像自傳也是紀錄,因為他在Threads上追蹤數7000多人,我不是他的追蹤者,因為他的舉動我並不忍心認同,在
Thumbnail
在人人都用網路社交的年代,任何人、事充斥眼簾,但昨晚在Threads一個串文,留了我一大步,內容反應時下許多問題,卻似乎也衍生許多契機。 這名作家已出書,所以稱他為作家,至於書的內容像自傳也是紀錄,因為他在Threads上追蹤數7000多人,我不是他的追蹤者,因為他的舉動我並不忍心認同,在
Thumbnail
最近和一些長期追蹤的創作者互動後,發現他們在文字表現上雖然很厲害,但在真實對話中卻顯得有點溝通不良。這讓我擔心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對那些追蹤他們的人產生影響。我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但還是想要抒發一下。
Thumbnail
最近和一些長期追蹤的創作者互動後,發現他們在文字表現上雖然很厲害,但在真實對話中卻顯得有點溝通不良。這讓我擔心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對那些追蹤他們的人產生影響。我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但還是想要抒發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凡 Line、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等,不僅牽起與朋友的交流、也開啟通往世界的窗,可以不出門就得知天下大小事,認識以前不可能認識的人,縮短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 而這些一個個展現自我、傳達理念與價值觀的社群媒體、影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凡 Line、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等,不僅牽起與朋友的交流、也開啟通往世界的窗,可以不出門就得知天下大小事,認識以前不可能認識的人,縮短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 而這些一個個展現自我、傳達理念與價值觀的社群媒體、影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完美的溝通,是來自於雙方產生共鳴,尤其是網路圈粉的世代,有觀眾才是英雄~ 在這世代,網路分享成了讓別人認識自己最快速的工具,先不談是否對這世界有什麼影響力,圈粉很厲害的朋友,很多是因為分享的內容更符合了觀眾的需要,或是本身就是超強人緣吸引機,如果真的有心要在網路世界獲得一席之地,確實是該思考分
Thumbnail
完美的溝通,是來自於雙方產生共鳴,尤其是網路圈粉的世代,有觀眾才是英雄~ 在這世代,網路分享成了讓別人認識自己最快速的工具,先不談是否對這世界有什麼影響力,圈粉很厲害的朋友,很多是因為分享的內容更符合了觀眾的需要,或是本身就是超強人緣吸引機,如果真的有心要在網路世界獲得一席之地,確實是該思考分
Thumbnail
圖文的功能強大,傳情達意的效果,有時更甚於文字。省時省力是它的好處,但是,天天給你一則問候圖文,也會令人不勝困擾。
Thumbnail
圖文的功能強大,傳情達意的效果,有時更甚於文字。省時省力是它的好處,但是,天天給你一則問候圖文,也會令人不勝困擾。
Thumbnail
今天從曾經留言或互動的格友連出去,意外連到許多之前未曾看過的作者。而檢視在一些留言板時常出現與互動的作者名子,似乎可以感覺到,其實作者群之間,隱約有個隱而不宣的卻又十分牢靠的社群網絡在裡面——一個靠著文字與內容建造起來的網絡關係。
Thumbnail
今天從曾經留言或互動的格友連出去,意外連到許多之前未曾看過的作者。而檢視在一些留言板時常出現與互動的作者名子,似乎可以感覺到,其實作者群之間,隱約有個隱而不宣的卻又十分牢靠的社群網絡在裡面——一個靠著文字與內容建造起來的網絡關係。
Thumbnail
相較於過去的時代,現代人擁有較多的言論自由,但並不是我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Thumbnail
相較於過去的時代,現代人擁有較多的言論自由,但並不是我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