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出原因才算真正解決嗎?》談精神分析與直接改變之間的抉擇。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有一場看似安靜卻持續不斷的辯論: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為什麼」嗎?

當一個人因焦慮、憂鬱、人際困擾而來到心理諮商室,他的內心其實也帶著這個問題:我要的是理解自己,還是趕快好起來

精神分析:為何而來,才能為何而走

精神分析學派的立場,是「症狀背後必有其因」,那些反覆出現的情緒、慣性的關係模式、不自覺的選擇,其實源自潛意識中尚未被理解、處理的內在衝突或早年經驗。

比方說,一個總是在關係中退縮的人,可能童年時期就曾體驗過「親近等於受傷」的經驗。若只學會表面的溝通技巧,或許短時間內能夠改善互動,但那份深層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仍可能在關鍵時刻默默浮出,讓關係再次破裂。

💡 精神分析相信:沒有被理解的經驗,會以症狀的形式不斷重演。

行為取向與短期治療:先讓生活動得起來

然而,也有許多臨床工作者質疑:追根究底真的必要嗎?

從認知行為、短期動力學,乃至現代神經可塑理論的觀點來看——人可以改變,無需完全理解過去。

例如,一個習慣性拖延的人,可能無需挖掘童年父母如何管教的細節,只要透過設定目標、建立獎勵機制、重新建構「完成=不完美也沒關係」的信念,就能大幅減少拖延的困擾。這樣的療法更短、更聚焦、也更能在短期內見到生活層面的變化。

對許多困在困境中喘不過氣的來談者而言,這樣「先解決現在的問題」的做法,反而更有力量,也更實用。

找根源 vs. 解當下:一定要選邊站嗎?

在治療現場,我們常見這樣的兩難。有些人會說:「我知道我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我爸媽從小對我很嚴苛,可是知道又怎樣?我還是改不了。

而有些人則在行為調整之後,發現內心深處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或不被理解的情緒,讓他無法真正與自己和解。

這時,問題不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如何整合理解與改變的力量。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雙向的修復」

現代整合性心理治療趨勢主張:「行為的改變與情感的理解,可以同時進行,也應該互相支持。

  • 有時候,我們先學會在日常中「做一些不同的選擇」,例如學習設定界限或調整自我對話,這讓我們開始擁有掌控感。
  • 而當內在有了些許安全與穩定,我們才比較有餘裕去回頭理解那些「為什麼我總是這樣」的歷史與情感。
改變的路,不一定要先從理解開始。但真正長遠的轉變,往往需要讓「經驗被重新說一次、被感受一次、被重新理解」,那才是創傷真正得以轉化的契機。

結語: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但要找到對我們來說有用的問題

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種標準化流程,而是一段關於你自己的探索

有些人,需要先理解;有些人,需要先行動。 而大多數的人,則需要一點理解,一點改變,交錯前進。

無論你選擇哪條路,都請相信:願意走進自我改變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A healing spa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20會員
8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5/06/13
「我已經跟他說不要理他們就好,可是一提到某某同學,他就爆炸,氣得發抖,問他怎麼了也不說,讓我們好頭痛。」
Thumbnail
2025/06/13
「我已經跟他說不要理他們就好,可是一提到某某同學,他就爆炸,氣得發抖,問他怎麼了也不說,讓我們好頭痛。」
Thumbnail
2025/06/11
孩子放學後大哭,情緒失控,因為在人群中一時找不到你。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場面尷尬或孩子「愛哭」,而是他內在安全感的瞬間崩解。
Thumbnail
2025/06/11
孩子放學後大哭,情緒失控,因為在人群中一時找不到你。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場面尷尬或孩子「愛哭」,而是他內在安全感的瞬間崩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與其說被諮詢,倒不如說透過諮詢看見自己!
Thumbnail
與其說被諮詢,倒不如說透過諮詢看見自己!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在我們在引導尋求療癒的當事人進入內心最深處,試圖找出情緒困擾的根源時,因為每位當事人習慣的表達方式或是使用的詞彙甚至對事情的理解方式都天差地別,有時就會像進入複雜的迷宮一樣,不但走不出來,甚至可能會離出口越來越遠,這時,當然就得修改路線,重新開始 記得有一次,當我覺得路線開始偏移時,腦海中突然出現
Thumbnail
在我們在引導尋求療癒的當事人進入內心最深處,試圖找出情緒困擾的根源時,因為每位當事人習慣的表達方式或是使用的詞彙甚至對事情的理解方式都天差地別,有時就會像進入複雜的迷宮一樣,不但走不出來,甚至可能會離出口越來越遠,這時,當然就得修改路線,重新開始 記得有一次,當我覺得路線開始偏移時,腦海中突然出現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