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有一場看似安靜卻持續不斷的辯論: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為什麼」嗎?
當一個人因焦慮、憂鬱、人際困擾而來到心理諮商室,他的內心其實也帶著這個問題:我要的是理解自己,還是趕快好起來?
精神分析:為何而來,才能為何而走
精神分析學派的立場,是「症狀背後必有其因」,那些反覆出現的情緒、慣性的關係模式、不自覺的選擇,其實源自潛意識中尚未被理解、處理的內在衝突或早年經驗。比方說,一個總是在關係中退縮的人,可能童年時期就曾體驗過「親近等於受傷」的經驗。若只學會表面的溝通技巧,或許短時間內能夠改善互動,但那份深層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仍可能在關鍵時刻默默浮出,讓關係再次破裂。
💡 精神分析相信:沒有被理解的經驗,會以症狀的形式不斷重演。
行為取向與短期治療:先讓生活動得起來
然而,也有許多臨床工作者質疑:追根究底真的必要嗎?
從認知行為、短期動力學,乃至現代神經可塑理論的觀點來看——人可以改變,無需完全理解過去。
例如,一個習慣性拖延的人,可能無需挖掘童年父母如何管教的細節,只要透過設定目標、建立獎勵機制、重新建構「完成=不完美也沒關係」的信念,就能大幅減少拖延的困擾。這樣的療法更短、更聚焦、也更能在短期內見到生活層面的變化。
對許多困在困境中喘不過氣的來談者而言,這樣「先解決現在的問題」的做法,反而更有力量,也更實用。
找根源 vs. 解當下:一定要選邊站嗎?
在治療現場,我們常見這樣的兩難。有些人會說:「我知道我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我爸媽從小對我很嚴苛,可是知道又怎樣?我還是改不了。」
而有些人則在行為調整之後,發現內心深處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或不被理解的情緒,讓他無法真正與自己和解。
這時,問題不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如何整合理解與改變的力量。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雙向的修復」
現代整合性心理治療趨勢主張:「行為的改變與情感的理解,可以同時進行,也應該互相支持。」
- 有時候,我們先學會在日常中「做一些不同的選擇」,例如學習設定界限或調整自我對話,這讓我們開始擁有掌控感。
- 而當內在有了些許安全與穩定,我們才比較有餘裕去回頭理解那些「為什麼我總是這樣」的歷史與情感。
改變的路,不一定要先從理解開始。但真正長遠的轉變,往往需要讓「經驗被重新說一次、被感受一次、被重新理解」,那才是創傷真正得以轉化的契機。
結語: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但要找到對我們來說有用的問題
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種標準化流程,而是一段關於你自己的探索。
有些人,需要先理解;有些人,需要先行動。 而大多數的人,則需要一點理解,一點改變,交錯前進。
無論你選擇哪條路,都請相信:願意走進自我改變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