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沉底-他為什麼要用壞脾氣試探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5.06.12

孩子越來越難帶,不一定是退步,也可能是信任

在陪伴孩子的經驗裡,我們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他本來好好的,怎麼最近變那麼失控?」有些孩子,原本只是內向害羞、上課不說話,但熟悉之後,卻開始頂嘴、逃跑、亂丟東西,甚至挑釁工作人員。

我們第一時間常會覺得是「他退步了」、「這陣子是不是家庭出事了?」但真相有時候更複雜——或許,他正在測試:「當我不乖的時候,你會不會還在?」

攻擊不是針對你,而是他在針對世界

阿翔是一個有創傷背景的孩子。剛開始參加課後班的時候,他禮貌、客氣、不太講話。直到一學期過去,他開始會鬧脾氣、不寫作業,甚至對帶班社工大吼:「你們就只會唸我!根本不在乎我!」

社工當時有點錯愕,但也發現,他每次爆炸之後,會偷偷回來,問一句:「你會不會跟我媽講?」我們才慢慢理解——他不是想要破壞,而是想知道:「我這樣,你會不會就不要我了?」

對很多有不安全依附經驗的孩子來說,「攻擊」其實是一種偽裝的依賴。他不是真的討厭你,而是太怕你會不見,所以乾脆先把你推走。

這正呼應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的「矛盾型依附」:孩子一方面渴望被接近,另一方面又害怕親密之後的離棄,因此會用反覆拉扯的方式確認對方的存在——即使這個方式是破壞性的。

所以他不是在找麻煩,而是在問:「你會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走掉?」這不是壞,而是一種防衛。

情緒背後的訊息比行為本身更重要

在行為管理裡,有一個重要原則叫做「ABC分析」:

A 是 Antecedent,前因(事件發生前發生了什麼)

B 是 Behavior,行為(他具體做了什麼)

C 是 Consequence,後果(發生之後我們怎麼處理)

但更重要的是,「B」本身不是重點,而是行為後面的功能(Function of Behavior)才是介入的關鍵。

這呼應功能性行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FBA)的觀點:每個行為都服務某種心理需求——可能是逃避困難任務、爭取注意力、爭奪控制權,或只是釋放焦慮。理解這層動機,才能選對策略應對。

所以我們不是在壓制「罵人」,而是在找到「罵人能幫他逃避什麼不舒服的情境」,接著協助他用更不傷人的方式達到那個目標。

情緒沉底,是轉捩點,也是關鍵期

我們曾經做過統計,幾乎所有最後變成「最穩定」、「最願意幫忙其他孩子」的學員,都在某一階段有過極端情緒反應,有些甚至「情緒沉底」到令人懷疑是否該退班。

但我們後來發現,這個階段其實是轉捩點——孩子能不能在情緒最差的時候,仍被容納、理解,而不是被放棄,才是關係建立真正開始的時刻。

這可以用「信任窗理論」(Window of Tolerance)來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個可承載情緒起伏的範圍,當孩子情緒升高到超出這個窗口時,會出現爆炸、斷線或逃避反應。我們的角色,不是把他拉回理性,而是擴大這個窗口,讓他知道:「你這樣,我也不會離開。」這是一種深層安全感的建立。

有個女孩曾說過一句話讓我難忘:「你們都說我們要勇敢表達情緒,可是我一爆炸,你們就叫我冷靜。我都表達了啊,只是你們不喜歡那個樣子的我。」

當他最失控,才最需要你的穩定

情緒訓練不是壓制,也不是指令,更不是「你要做得到我才愛你」。而是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仍然讓他知道:我會陪你練習。

方法可能包括:

  • 幫他記錄自己的情緒升溫歷程,讓他發現「其實每次發作前,都有一段可以選擇的時間」。
  • 練習結束後不責備當下,而是事後討論:「你今天翻桌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你覺得我不公平?」
  • 設計「情緒收容空間」,例如給他一個貼紙本,記錄每次他快爆炸卻沒爆炸的時候,讓他知道忍耐不是消失,而是有重量的。

Ross Greene 博士在《The Explosive Child》中說過一句話:「孩子如果能做得好,他就會做得好。」(Kids do well if they can)—這提醒我們,行為問題不是故意叛逆,而是能力尚未成熟。情緒教養的本質,是陪他發展出這個「做得好」的能力。

所以當一個孩子發作時,問的不是「他怎麼又來了」,而是「他卡在哪裡了,我能不能幫他一把」。

陪一個孩子沉底,不是放任,而是把他拉起來的起點

每個情緒暴衝的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小的自己,他可能從沒被允許發脾氣,可能每次一哭就被罵「情緒勒索」,可能在原生家庭裡沒有一次鬧脾氣是被好好接住的。而你,可能是第一個在他爆炸之後,還願意坐在他旁邊,不說話,但不離開的大人。

孩子的信任從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他敢不敢在你面前「情緒失控」,敢不敢把他最糟的樣子丟給你看,然後不害怕你會走。沉底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快速拉回,而是一個不怕他沉的人。

所以,你知道他為什麼要用壞脾氣試探你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19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吳文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03
這篇文章探討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小佐的學習困境,以及老師和小佐奶奶互動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小佐因寫字不整齊而多次被擦掉作業,導致他對學習失去信心。文章反思了在要求孩子「更好」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並呼籲教育者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成為孩子信心的支持而非打擊。
Thumbnail
2025/06/03
這篇文章探討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小佐的學習困境,以及老師和小佐奶奶互動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小佐因寫字不整齊而多次被擦掉作業,導致他對學習失去信心。文章反思了在要求孩子「更好」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並呼籲教育者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成為孩子信心的支持而非打擊。
Thumbnail
2025/05/28
孩子寫作業總是提不起勁?試試「視覺遮蔽」方法!透過遮蔽工具,將大量作業分解成小單位,降低孩子認知負荷,提升專注力與自信心。文章分享一個小男孩克服寫作業困難的故事,並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角度,解釋視覺遮蔽的原理與效益,並提供在家中或課後班運用的實例。
Thumbnail
2025/05/28
孩子寫作業總是提不起勁?試試「視覺遮蔽」方法!透過遮蔽工具,將大量作業分解成小單位,降低孩子認知負荷,提升專注力與自信心。文章分享一個小男孩克服寫作業困難的故事,並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角度,解釋視覺遮蔽的原理與效益,並提供在家中或課後班運用的實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