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孩子越來越難帶,不一定是退步,也可能是信任
在陪伴孩子的經驗裡,我們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他本來好好的,怎麼最近變那麼失控?」有些孩子,原本只是內向害羞、上課不說話,但熟悉之後,卻開始頂嘴、逃跑、亂丟東西,甚至挑釁工作人員。
我們第一時間常會覺得是「他退步了」、「這陣子是不是家庭出事了?」但真相有時候更複雜——或許,他正在測試:「當我不乖的時候,你會不會還在?」攻擊不是針對你,而是他在針對世界
阿翔是一個有創傷背景的孩子。剛開始參加課後班的時候,他禮貌、客氣、不太講話。直到一學期過去,他開始會鬧脾氣、不寫作業,甚至對帶班社工大吼:「你們就只會唸我!根本不在乎我!」
社工當時有點錯愕,但也發現,他每次爆炸之後,會偷偷回來,問一句:「你會不會跟我媽講?」我們才慢慢理解——他不是想要破壞,而是想知道:「我這樣,你會不會就不要我了?」
對很多有不安全依附經驗的孩子來說,「攻擊」其實是一種偽裝的依賴。他不是真的討厭你,而是太怕你會不見,所以乾脆先把你推走。
這正呼應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的「矛盾型依附」:孩子一方面渴望被接近,另一方面又害怕親密之後的離棄,因此會用反覆拉扯的方式確認對方的存在——即使這個方式是破壞性的。
所以他不是在找麻煩,而是在問:「你會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走掉?」這不是壞,而是一種防衛。
情緒背後的訊息比行為本身更重要
在行為管理裡,有一個重要原則叫做「ABC分析」:
A 是 Antecedent,前因(事件發生前發生了什麼)
B 是 Behavior,行為(他具體做了什麼)
C 是 Consequence,後果(發生之後我們怎麼處理)
但更重要的是,「B」本身不是重點,而是行為後面的功能(Function of Behavior)才是介入的關鍵。
這呼應功能性行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FBA)的觀點:每個行為都服務某種心理需求——可能是逃避困難任務、爭取注意力、爭奪控制權,或只是釋放焦慮。理解這層動機,才能選對策略應對。
所以我們不是在壓制「罵人」,而是在找到「罵人能幫他逃避什麼不舒服的情境」,接著協助他用更不傷人的方式達到那個目標。
情緒沉底,是轉捩點,也是關鍵期
我們曾經做過統計,幾乎所有最後變成「最穩定」、「最願意幫忙其他孩子」的學員,都在某一階段有過極端情緒反應,有些甚至「情緒沉底」到令人懷疑是否該退班。
但我們後來發現,這個階段其實是轉捩點——孩子能不能在情緒最差的時候,仍被容納、理解,而不是被放棄,才是關係建立真正開始的時刻。
這可以用「信任窗理論」(Window of Tolerance)來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個可承載情緒起伏的範圍,當孩子情緒升高到超出這個窗口時,會出現爆炸、斷線或逃避反應。我們的角色,不是把他拉回理性,而是擴大這個窗口,讓他知道:「你這樣,我也不會離開。」這是一種深層安全感的建立。
有個女孩曾說過一句話讓我難忘:「你們都說我們要勇敢表達情緒,可是我一爆炸,你們就叫我冷靜。我都表達了啊,只是你們不喜歡那個樣子的我。」
當他最失控,才最需要你的穩定
情緒訓練不是壓制,也不是指令,更不是「你要做得到我才愛你」。而是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仍然讓他知道:我會陪你練習。
方法可能包括:
- 幫他記錄自己的情緒升溫歷程,讓他發現「其實每次發作前,都有一段可以選擇的時間」。
- 練習結束後不責備當下,而是事後討論:「你今天翻桌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你覺得我不公平?」
- 設計「情緒收容空間」,例如給他一個貼紙本,記錄每次他快爆炸卻沒爆炸的時候,讓他知道忍耐不是消失,而是有重量的。
Ross Greene 博士在《The Explosive Child》中說過一句話:「孩子如果能做得好,他就會做得好。」(Kids do well if they can)—這提醒我們,行為問題不是故意叛逆,而是能力尚未成熟。情緒教養的本質,是陪他發展出這個「做得好」的能力。
所以當一個孩子發作時,問的不是「他怎麼又來了」,而是「他卡在哪裡了,我能不能幫他一把」。
陪一個孩子沉底,不是放任,而是把他拉起來的起點
每個情緒暴衝的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小的自己,他可能從沒被允許發脾氣,可能每次一哭就被罵「情緒勒索」,可能在原生家庭裡沒有一次鬧脾氣是被好好接住的。而你,可能是第一個在他爆炸之後,還願意坐在他旁邊,不說話,但不離開的大人。
孩子的信任從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他敢不敢在你面前「情緒失控」,敢不敢把他最糟的樣子丟給你看,然後不害怕你會走。沉底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快速拉回,而是一個不怕他沉的人。
所以,你知道他為什麼要用壞脾氣試探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