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
他沒有還手,也沒低頭,他只是在等一包餅乾
浩子是一個幾乎不說話的孩子。在那場團練裡,他被同學嘲笑「啞巴」,卻沒有露出太大的反應,只是靜靜坐著。那天我們觀察到,他不是沒聽見,也不是不受傷,他只是記得:「如果我今天沒有低頭、不生氣,就能換到一包零食。」
這種方法乍聽之下像在玩行為訓練遊戲,實則是我們在最脆弱的地方,塞進一點點保護的力量。對一個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來說,這或許就是他能擁有的「反擊」。不是開導,而是建立可執行的反應機制
對於這類孩子,我們常聽到的建議是:「鼓勵他多講話」、「陪伴他敞開心房」、「建立自信」。這些當然都沒錯,但問題是——當孩子已經因創傷、長期目睹家暴、家庭氣氛壓抑等因素而習慣沉默,這類「鼓勵」有時反而成為新一層壓力。
與其要求他成為我們理想中的「開朗孩子」,不如設計一套他做得到的行為回應機制。這種做法來自「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的概念,它認為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功能(function of behavior),與其處罰一個孩子的反應,不如幫他建立一套「更適合的替代行為」。就像浩子,他的沉默可能是在逃避羞辱,也可能是避免引發衝突——而我們要做的,不是逼他說話,而是告訴他:「你可以選擇別的方式站穩自己的位置。」例如維持眼神接觸、用卡片表達、甚至只是堅定地坐著,這些都能被視為成功的替代反應。
例如:
- 當他被同儕羞辱時,只要能維持坐姿、不低頭,就給予正向增強。
- 設計角色扮演劇場,由老師扮演「壞人」,孩子扮演自己,練習在不同羞辱場景中「堅持不崩潰」的反應選項。
- 使用明確可達成的指令取代抽象情緒目標(如:「你今天如果抬頭三次,就可以選一樣喜歡的小卡。」)

增強物的魔法:讓獎勵成為心理盔甲
很多人會質疑:「這樣不是賄賂嗎?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更計較回報?」但在創傷現場裡,增強物不是控制手段,而是安全感的象徵。一包餅乾、一張偶像小卡、一個可以選擇的貼紙,對孩子來說不是「東西」,而是大人傳遞給他的訊息:「你可以不一樣沒關係,但你不孤單。」
此外,增強物也提供了「預期感」與「目標感」,讓孩子不是一味忍耐,而是有意識地學會控制行為、換取穩定。
在行為心理學中,增強物分為「第一類增強物」(如食物)與「第二類增強物」(如讚美、小卡、貼紙)。它們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可預測的肯定」—對於長期處在不確定與羞辱中的孩子來說,這種「肯定是有條件可獲得的」經驗,比什麼都重要。
設計微行為任務,而不是性格重建
我們不是在改造一個「內向的人」,而是協助他多一套自我保護的行為路徑。例如:
- 練習在被叫「啞巴」時,看著對方五秒。
- 練習坐著不走開,並在下課後找老師舉牌選擇:「我今天完成了我的任務」或「我還沒準備好,明天再來」。
- 練習寫卡片給自己:「今天我沒有哭,真棒。」
這些不是治療,是訓練。
結合學校與家庭的力量:不用多,只要一致
這樣的行為訓練不能只靠機構,要與學校輔導室密切合作,針對同一孩子擬定共同的支持策略。例如:
- 學校是否願意設定固定的「情緒觀察老師」?
- 機構能否定期與學校交換孩子在團體中的行為回饋?
- 家庭中是否有照顧者能配合設定「語言獎勵目標」?(例如跟哥哥說一句話就可以選晚餐)
一致性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強化最需要的養分。
不是要他變成開朗的孩子,而是讓他在沉默中也有力量
選擇性緘默不是拒絕成長,而是複雜環境下的自我保護機制。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選擇性緘默是一種焦慮型障礙,常見於孩子在特定社交情境中無法開口說話,而在家中或熟悉環境卻能正常互動。這類孩子對「被注視」、「被指責」、「突如其來的要求」特別敏感,因此任何介入都必須建立在「可預測」、「有選擇」、「能退場」的原則下,否則極易引發更深的焦慮反應。
我們不是要把孩子「拉出來」,而是要陪他找到「不用說話,也能不被打敗」的方式。沉默不等於軟弱。當一個孩子願意在沉默裡多待一秒,他其實正在練習勇敢。
所以,如何用正向強化,幫助沉默的孩子面對霸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