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在會議上你全程參與、提出建議,卻總被忽略。績效總是優秀,但升遷機會從未輪到你。你總是默默想:「是不是我還不夠好?」
但你真的不夠好嗎?還是,你從一開始,就被教育「你不重要」?來自一位員工的故事:
「我從小就知道,我是不重要的。家裡重男輕女,好的東西要留給弟弟,我只能用姊姊剩下的。當我說想念大學,爸媽說錢是留給弟弟留學用的。我從那時就知道,我只能靠自己。」
多年後,她在職場上總是拼命付出,但心裡總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渴望——
她不是單純想成功,而是想證明:「我也值得被重視。」
當創傷在職場中浮現
這樣的心理狀態,其實源自一種被忽略、被剝奪的童年經驗。心理學指出:
「比起不被愛,更深的傷是——他們其實有能力給,卻不給你。」
這種「我得不到」的羞辱,常在長大後轉化為:
- 對資源極度敏感
- 對公平高度在意
- 對「被看見、被重視」的渴望強烈
- 總覺得:「我還不夠、還要再努力一點」
他們會用「我很有用」這個策略來對抗內在的匱乏感。希望藉由拼命工作,換來肯定與資源。
但問題是,這份努力永遠不會滿足——因為你追求的,不只是成果,而是一份遲來的重視。
主管視角:你看到的是努力,我看到的是補償
我曾帶過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下屬,但她時常情緒低落,覺得自己總是被忽略。有一次,她問我:「是不是我再怎麼做,也比不上其他人?」
我才意識到,她的努力不是為了目標,而是來自一種深層的不安:「如果我不夠好,我就會被拋下。」
這種來自創傷的補償性努力,表面是堅強,其實脆弱。
給主管的三個提醒
- 看懂努力背後的動機
不是每個努力都來自正向目標,有些是為了填補匱乏感,這時需要的是接納與對話,而非再加壓。 - 建立資源與肯定的透明機制
避免觸發比較與被剝奪感,能降低因過往創傷引發的誤解與情緒波動。 - 鼓勵建立自我價值,不以他人認可為依據
像是安排教練或心理支持,協助他們從「我夠好嗎?」的焦慮,轉向「我值得」的肯定。
從補償,到自我肯定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一直想從努力中,換回那份「被重視」的感覺。
但真正的重視,從來不是靠證明,而是源自你願意相信:「我本來就值得。」
正如 Carl Rogers 所說:「當我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我才真正開始改變。」
親愛的你,如果你常覺得自己被忽略,也許不是別人真的看不見,而是你太努力想證明自己,反而失去了看見自己的機會。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不為證明自己而努力,而是為了自己真正的價值而發光。
如果你也曾有類似的心情,歡迎留言分享,或轉發給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