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總是焦慮地懷疑自己?
在一次績效面談中,主管Rachel看著眼前這位被全部門公認為「最可靠」的專案經理Linda,她不解地問:「妳為什麼總是在開會前睡不著?為什麼每次提案後,妳都急著問我『這樣可以嗎?你滿意嗎?』」
Linda靜默片刻後說:「我總覺得,我不夠好。你們稱讚我,我會懷疑是不是客套。我很怕有一天你們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厲害,就不會要我了。」
Rachel這才明白,Linda不只是對工作的責任感強,而是內心有一種「被拋棄」的焦慮,讓她無法真正感受到別人對她的肯定。來自童年的羞辱創傷,在職場中如何重演?
Linda的故事,在心理學上屬於「羞辱創傷」(shame trauma)所帶來的內在負面標籤。這些標籤可能源於童年時父母反覆傳遞的訊息:
- 「你出生是個錯誤」
- 「你不值得被愛」
- 「你應該感恩我為你做的一切」
這些話語,即使不再被說出口,卻成了他們看待自己價值的方式,潛藏進人際關係、愛情與職場表現中。
正如電影《隱形守護者》中的女主角,即使遠離了加害她的母親,但內心那句「你不值得被愛」的標籤,仍無聲地主宰著她的行為選擇與關係建立。
當「我不夠好」成了習慣性信念
這些創傷型員工,往往有以下特徵:
- 習慣過度自責,即使問題與他無關
- 無法承接肯定,認為自己只是「剛好運氣好」
- 面對批評時極度防衛,或陷入自我否定
- 為了贏得認可,拼命工作,卻始終不覺得值得
主管若忽略這種情緒底層,就容易以為他們「想太多」、「玻璃心」,而錯過了真正支持的機會。
作為主管,我們能怎麼做?
- 給予具體而非籠統的回饋
✅「這份報告邏輯清晰,特別是你整合部門意見的方式很有說服力。」
❌「你很棒,加油就好。」 - 允許失誤發生,不將錯誤等同於價值否定
✅「這次方案卡關不代表你不行,而是整個團隊都需要調整。」 - 用對話取代懲罰,建立安全感
✅「我想了解你為何這麼擔心結果,我們可以一起釐清這份焦慮來自哪裡。」 - 帶他們認識內在標籤的存在
✅「我注意到妳總是對自己的成果感到不安,也許妳過去有些經驗讓妳難以相信自己的價值。」
「羞辱的毒素來自於沉默、秘密與評價。當我們敢說出自己的經驗時,它就失去了控制我們的力量。」——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
不是你不夠好,是你一直在對抗那個曾被否定的自己
在職場上,我們常看到許多努力不懈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為了成就目標,而是在與童年的自己抗爭,試圖證明「我值得被愛」。這種努力,雖然驅動了成功,卻也消耗了內心。
主管的角色,不僅是看績效數據,更是理解每個人在情緒背後的故事。當你能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你的團隊,你才真正走進了領導的下一個層次。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