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時刻》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每當聽聞歐文・亞隆又出新書,總是珍惜無比,一個九十幾歲的心理治療師,更足以稱為這個時代的一個典範,每每不吝於分享他獨創的見解。讓人震驚的是,這本《心靈時刻》是亞隆在覺察自己因為年紀的關係,記憶力大幅衰退,遂嘗試「一次性、一小時」的實驗性會談模式。那或許顛覆了過往對於諮商的理解與想像,可是對亞隆來說,他不僅仍然熱愛著心理治療工作,與此同時他也仍然思索著在這樣的歷程究竟可以幫助個案什麼,又可以為心理治療領域留下什麼。

一直以為,有機會與亞隆處在同一個時代是莫大的幸福,從跨入心理治療的範疇之後,亞隆的著作一直帶來極為豐富的收穫,也連帶引發許多的反思。《心靈時刻》可以說是一本紀實作品,裡頭詳述著二十二個一次性諮商的會談內容,以及亞隆在那過程的想法與反思。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因內容的獨特與精彩,而直接深刻地撞擊著自己既有的想法。身為一位治療師,那就像是一位時代極具影響力的治療師在一旁耳提面命,著實讓人感到欣慰與感激。

誠如亞隆所不斷提醒的,他所採取的治療方式,就是人際互動,在那樣的過程中開發彼此之間在當下的感受空間,瞭解其中的樣態,並藉此幫助病人改善與他人的互動。如同書中所言及的社會縮影的治療理念,透過諮商室中個案與治療師的互動,來反應個案與他人連結的問題癥結與改變契機。很喜歡亞隆所提及的,對一個治療師來說,那關於親近、和善、體恤的種種詞彙,都回到一個親切溫和而向別人開放的態度。甚至所謂的治療,無非是一個體驗並且落實這種親密的安全空間。

當病人得以在那樣的安全空間中,展露自我,當治療師在那當下互動的感受裡予以回饋,也許那成為生命中所未曾經歷過的體驗。不僅如此,個案的進展與改變,往往肇因於與治療師之間密切且安心連結的經驗。那樣的感受比任何診斷與藥物都來得更重要。如同書中所提及的,亞隆覺得在他的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與個案的相互交心、坦承以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如此,所以可以一同發現、學習,然後改變。

也就是說,對亞隆來說,治療的根本是關係,治療的方法就是善用當下,而個案與治療師此時此地的互動,正是促成改變的關鍵。亞隆堅持的是歷程而非內容,也就是他在意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以及溝通的模式,當然還有情感的表達與壓抑。這些都會是個案在與外在互動所遭逢的困境中,極為重要的線索。而且這樣的模式在一次性治療中更加凸顯,也就是在那嚴苛的時間限制之下,也許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去挖掘個案的過去。而得要把心思放在當下,注意個案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以及背後的意涵,當然還有治療師當下對於個案的情緒反應。

然而,那乍聽之下的連結,卻比想像中來的更加不易。那背後對治療師來說,得要有更多的覺察與釐清,那更取決於治療師如何看待自己。書中還提醒著對一個治療師來說,是否對自己感到自在,對自己的好惡是否誠實,都是治療過程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個案都可以感受到這些。也就是說,對治療師來說一方面當然要站在個案的角度嘗試去理解個案,但另一方面,也要對自己有透徹的瞭解,並且充分掌握自己的感受與偏見。如此一來,在晤談的過程中,就能夠更明晰地解讀與個案的互動,並且覺察對於個案的情緒反應。如果治療師對自己有盲點,那麼許多的情緒反應,也許肇因於己身,若是如此那也就失去前述所言及的社會縮影的指標性作用,更遑論去推論到個案與別人的反應上頭。

那樣的觀點不由得讓人連結到個案中心取向的創始治療師羅傑斯,他也提及當把關係視為治療的根本,那麼治療師對於己身的覺察也就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甚至對治療師來說,如何釐清己身的感受、想法,乃是一生不容輕忽的課題。因為這些往往都會在互動的過程中,影響著個案,甚至錯誤地解讀個案的狀態。而這也就點出一項不容輕忽的課題,那就是治療師本身的誠實度與開放度,而這兩者之間又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書中其中一個例子就點出在治療的過程中,亞隆意識到自己犯下了錯誤。於是向個案坦白這樣的狀態,甚至向個案道歉,此舉讓個案感到訝異不已。但另一方面,卻也因此而推動了原本止步不前的治療歷程。亞隆提醒著承認自己是個人,也會犯錯,那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當然那比起當一個遙不可及的專家,對個案來說更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不僅如此,那有時還會引發個案回身檢視己身的狀態,而衍生另一波的討論。而那也緊扣著在關係中最重要的乃是真誠與開放,當治療師真誠的面對己身的錯誤,並以開放地態度來面對,那麼對個案來說無疑是一個衝擊與學習。

其次,作者也不忘提及,在治療過程中,當要把關係置於個人之前。誠如書中所談及的,某一次諮商歷程中,亞隆在接完案後自覺良好。沒想到接續在和個案核對的過程中,卻又發現與個案所感受的不盡相同。這過程更是讓他儆醒於自己在諮商歷程的陶醉,是否偏離了與個案當下的關係。書中一段話,彷若當頭棒喝一般,讓人深省:

人要謙卑。才華云云,於治療師而言,其實沒有差別。詮釋得到位又如何?讓自己腎上腺素爆發、自鳴得意的大膽介入又如何?偶爾有神來之筆,就自以為天才?對病人來說,根本毫無感覺。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品質、同理心、待人如己,以及平常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坦誠回饋。

如同亞隆所不斷提醒的「關係是治療之本」,當治療秉持著這樣的信念,那麼切莫丟失對於關係的重視。倘若,把自己的才華、詮釋置於關係之上,那有可能逐漸偏離原本的信念。尤有甚者,而當逐漸加重對於己身的看中,甚或不小心耽溺在自己所認定的卓越能力之中,將可能造成在治療關係中隱性、而難以覺察的絆腳石。也因為如此,書中特別提醒著,身為一個治療師,與其沾沾自喜於一己的聲望,不若一頭栽入泥濘,鍥而不捨地與病人一同跋涉走過荒謬而艱困的這個世界。

然而,換另一個角度來說,那卻也是極為不易的事情。誠如書中亞隆所分享的,這許多年他一直在探索人內心的掙扎,他學到了人表現於外的自信是一回事,內心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也許人們永遠不知道誰渴望聽到認同或感受到愛。當面對個案時,也許那樣的念頭是一個提醒,切莫以外在所顯露的狀態來主觀論斷。與此同時,那不也是一個懇切的叮嚀,身為一個治療師不也如此。彷彿關於認同的渴望,從來都不嫌多。那是人性,無可厚非,但至少要能有顆覺察的心。要能感受到此刻的自己是否掉入了尋求認同與讚美的漩渦之中。

尤其是那還可以連結到關於自我揭露的作法,許多關於此一環節的勸誡,往往在於不經意就可能流於治療師尋求認同的潛在想望。但那絕對不表示,自我揭露在治療過程是不當的方式。對亞隆來說,由於對真誠與開放的重視,他甚至藉由自我揭露來引發諮商歷程的變化。甚至書中還特別提及,他所採用的位置轉換的魔法。也就是說當個案總在表面打轉,不敢深入地揭露自我的時候,他會建議兩人角色置換。並且告知個案想問什麼就問什麼,並且他還會承諾儘量誠實回答。值得玩味的是,如同書中所提及的歷程,這種權力的賦予,有助於增進彼此關係的親密,進而讓個案更願意敞開自己。

亞隆更言及,自我揭露甚至是此時此地的策略中最核心的一環,因為那含括誠實地說出當前對於個案的感受。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那過程中並非自以為秉持真誠的信念,就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是仍得要仔細斟酌與善用,這樣的揭露是否有助於個案。最忌諱地莫過於耽溺在自我炫耀的氛圍裡,而那又回到前述所言及的是否把自我置於關係之上的檢核與反省。

書中還點出作者在過去所書寫的《存在主義治療》裡頭談及每個人所無可迴避的四大終極關懷主題,死亡、孤獨、自由和生命意義。許多人憂心不安的尋求治療,其中的核心正是關於死亡的焦慮。也許個案未必意識到,但存在的恐懼卻埋藏在潛意識之中,並且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於外。如同書中所言,死亡的恐懼根深柢固,而且往往與個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也因此有效的治療往往並非一蹴可幾。

然而,既然如此,那麼又如何在一次性治療中發揮效用。書中提及,當討論類似的議題時,亞隆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關於死亡的感受與想法,尤其是這其中大半的晤談都是發生在他喪妻之後。面對著個案的詢問,他總是真誠地表露他的悲傷與困頓。而這也都讓個案感到十分震驚,與此同時倒也彷彿找著了面對的力道。那原本以為只有我會如此的不安與恐懼的緩解,給出了新的出路,也給出了願意去嘗試與調整的契機。而這裡頭的關鍵,仍是亞隆所提及的真誠的自我揭露。

此外,在面對死亡的課題上,書中所言及的兩段話,著實發人深省。一是:「活得愈少遺憾,愈少死亡焦慮。」也許正是如此,當要化解死亡焦慮,關鍵當可回到活著的遺憾的處遇。另一則是:「不曾真正生活的人,也就沒有真正的生命可以失去。」是故,那仍然回到真正生活的議題來討論。也就是談死亡焦慮,亞隆並非言之諄諄地以理去說服死亡的課題,而是回到自身的角色與對於死亡感受的分享,讓人們產生共鳴後,回到當下生命樣態的反省。

不僅如此,書中還提醒著,與他人建立深度連結,乃是化解孤獨與隨之而來的存在焦慮的良方。可也正是因為個案難以與人建立深度連結,所以造成人生裹足不前的狀態。因為如此,所以亞隆渴望能夠在治療的過程讓個案體驗到親密的安全空間,更由此慢慢嘗試與治療師建立深度連結。而透過社會縮影的理論,進而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複製這樣的模式。

更有趣的是,亞隆直陳在那過程中,他很相信直覺。他也言及對治療師來說直覺非常重要。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提醒著直覺並無關於神秘,而是他多年來用心體會,貼近觀察人,並且釐清這裡頭的模式與傾向,才逐漸養成。回到前述所言及對於己身的反省與照見,以及對於他人的體會與觀察,那一步一腳印才能成就作者在治療過程中舉重若輕的自在。如同最末結尾,亞隆的兒子特別言及他的父親的療法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且將他人的問題放在心裡,陪同一起尋找意義,並且以最豐富、最有用的方式分享自己。

很難用言語去表達對於亞隆的敬重,他總是不斷地挑戰既有的框架,並且嘗試嘗試新的治療模式。與此同時,他卻又秉持著一致的信念,以關係為核心的治療模式,回歸到己身的真誠與開放。而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得要更深入地剖析自己,更得全面地觀照自己,而那更是最值得讓人效法的所在。以高齡九十幾歲依舊在專業領域中付出,深深地感激著,也回過頭期許自己,在專業的領域中持續學習與精進。



延伸閱讀

關於這個作者的上一篇文章

《死亡與生命手記》讀後感


關於心河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73會員
192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4/30
隔了好多年,再次拿出這本書來看,內心所湧出的感覺是極其複雜的。這會兒想起了十五年前第一次看見《生命夢屋》這本書,當時怎麼也想不到在隨手翻閱的狀況下,內心所引起的共鳴竟然波濤洶湧,末了甚至開啟了生命轉折的門扉。無怪乎,心裡總是將這本書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書。
Thumbnail
2025/04/30
隔了好多年,再次拿出這本書來看,內心所湧出的感覺是極其複雜的。這會兒想起了十五年前第一次看見《生命夢屋》這本書,當時怎麼也想不到在隨手翻閱的狀況下,內心所引起的共鳴竟然波濤洶湧,末了甚至開啟了生命轉折的門扉。無怪乎,心裡總是將這本書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書。
Thumbnail
2025/01/12
「永遠記得,你的存在很有意義,你很重要,你是被愛的。而且你為世界帶來無可取代的東西。」這是《男孩、鼴鼠、狐狸與馬》這本書的書腰上的一段震撼人心的話語。這更是這本極為精彩的圖畫書,所欲傳遞的深刻提醒與叮嚀,關於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關於如何好好地看待自己。
Thumbnail
2025/01/12
「永遠記得,你的存在很有意義,你很重要,你是被愛的。而且你為世界帶來無可取代的東西。」這是《男孩、鼴鼠、狐狸與馬》這本書的書腰上的一段震撼人心的話語。這更是這本極為精彩的圖畫書,所欲傳遞的深刻提醒與叮嚀,關於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關於如何好好地看待自己。
Thumbnail
2024/10/29
作者無私的分享,透過字裡行間的敘述深植人心。如同達賴喇嘛所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誠如書中所言及的種種金句,每每在不經意中浮現腦海,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我可能錯了」,反覆唸誦的過程中,彷彿鬆動了原本執拗的念頭,望著鬆開的雙掌,心裡頭有一種輕盈。雙手合什,深深地感激著。
Thumbnail
2024/10/29
作者無私的分享,透過字裡行間的敘述深植人心。如同達賴喇嘛所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誠如書中所言及的種種金句,每每在不經意中浮現腦海,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我可能錯了」,反覆唸誦的過程中,彷彿鬆動了原本執拗的念頭,望著鬆開的雙掌,心裡頭有一種輕盈。雙手合什,深深地感激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今天又來翻書- 《史詩人生-米爾頓艾瑞克森》,一翻就翻到 《艾瑞克森醫生與死亡有關的案例》。 若在團體中突然有位學生走了,那麼接下來這個團體動力會是?
Thumbnail
今天又來翻書- 《史詩人生-米爾頓艾瑞克森》,一翻就翻到 《艾瑞克森醫生與死亡有關的案例》。 若在團體中突然有位學生走了,那麼接下來這個團體動力會是?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一個亞隆,各自表述,其實,他只是他。 自己很喜歡歐文亞隆,他是美國心理治療界大師級的人物。 日前因為學校的報告,蒐集相關資料時,看到他雖九十幾歲,確還在2024年初再婚的消息。 對岸~這個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的地方,也對這位大師多所推崇。在看到這則消息的同時,對岸有些社群間引發了諸多
Thumbnail
一個亞隆,各自表述,其實,他只是他。 自己很喜歡歐文亞隆,他是美國心理治療界大師級的人物。 日前因為學校的報告,蒐集相關資料時,看到他雖九十幾歲,確還在2024年初再婚的消息。 對岸~這個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的地方,也對這位大師多所推崇。在看到這則消息的同時,對岸有些社群間引發了諸多
Thumbnail
EQ之父早在1995年寫下的經典情緒說明書。 操控機器要詳讀說明書,情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了解他的運作原理,也能幫助情緒聰明一點。 作者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美國的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主要研究行為與腦科學的領域,被譽稱為EQ之父。 三十幾年前,那個年代流行
Thumbnail
EQ之父早在1995年寫下的經典情緒說明書。 操控機器要詳讀說明書,情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了解他的運作原理,也能幫助情緒聰明一點。 作者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美國的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主要研究行為與腦科學的領域,被譽稱為EQ之父。 三十幾年前,那個年代流行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改變人類對決策/判斷理解的劃時代研究 謹以此篇文章致敬 當代心理學巨擘 Daniel Kahneman與他的傑出貢獻。
Thumbnail
─改變人類對決策/判斷理解的劃時代研究 謹以此篇文章致敬 當代心理學巨擘 Daniel Kahneman與他的傑出貢獻。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時代,老年人被無情地拋棄。本文將引導讀者反思科技時代中人文關懷的失卻,呼籲社會重視老年人的權益,消除數字鴻溝和年齡歧視。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時代,老年人被無情地拋棄。本文將引導讀者反思科技時代中人文關懷的失卻,呼籲社會重視老年人的權益,消除數字鴻溝和年齡歧視。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