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信任設計」的真實故事:我如何透過系統設計,讓內部合作與跨部門溝通變得可能。
公司裡最常見的困境是什麼?上面想推動專案,下面卻沒人回應。即使投入了預算與資源,活動依然冷冷清清。這正是我面臨的挑戰:一個因宣傳不足、激勵無感而失敗的活動,我們當時的目標,只是卑微地希望「參與人數變成 10 倍」。
但最終,在「沒預算、沒跨部門協力、沒人專職規劃」的條件下,我們達成了超過 100 倍的成果。這篇文章將分享,我是如何運用「深度重構」的思維,證明了真正的團隊合作與成果,不是靠資源堆砌,而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第一步:深度洞察】問題的根源:無效的協作模式
傳統的活動推動,常見一種失敗現象:上面說要辦,下面沒人回;有些人做了,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我洞察到,問題不在於大家不想貢獻,而在於協作的模式本身,就存在三大障礙:
角色邊界模糊: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動機誘因缺乏: 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做。
行動節奏混亂: 不知道「何時」該做什麼。
【第二步:破窗思考】重新定義「參與」:從分派任務到設計貢獻
這個洞察,讓我對「專案管理」進行了一次「破窗思考」。我問的問題不是「如何把任務分派下去?」,而是「如何設計一個讓大家自願、自主貢獻的系統?」
我的核心理念轉變如下:
從「分派職責」變成「設計任務」: 讓參與成為一種可見的價值,而不是隱形的勞務。
從「KPI 激勵」變成「創造貢獻感」: 不談指標,只強調「你參與的部分,就是這件事能成立的關鍵」。
從「共識會議」變成「建立信任協作場域」: 不靠壓力,而是用「被信任、能貢獻、被看見」的方式設計動力。
【第三步:系統設計】打造一個「任務型參與模組」的合作引擎
基於全新的思考,我設計並執行了一套「任務型參與模組」系統。我沒有發任何一封公文,而是把活動拆解成數個可以讓大家自由選擇的貢獻模組:
設計組: 負責視覺與獎品樣式。
資源組: 擅長找資源的,就去拉贊助。
內容組: 擅長寫文案的,就負責社群貼文。
在地組: 熟悉店面狀況的,就負責在地宣傳。
在這個系統下,沒有人被「要求」,但每個人都清楚能「如何貢獻」。 我們透過「初步貢獻 → 被看見 → 自發推進」的回饋鏈,讓節奏自己滾動起來,最終創造了參與人數提升 100 倍、合作夥伴主動加入、宣傳貼文每日超過 10 篇的擴散奇蹟。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