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
即使在職場上被同事喜愛、被高層肯定,內心卻仍覺得空虛甚至羞愧?
——這可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不是以真實的自己在活著」。成功主管的「假我人生」
Grace 是某外商企業的中高階主管,談吐優雅、表現穩定,總是替團隊爭取資源、安撫衝突。員工都說她「溫暖可靠」,上層也讚賞她「成熟穩重」。
但在一次輔導談話中,她卻說:
「我每天說的話、做的決定,都不是出於真心,而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其實,我好累,也好怕被發現我其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樣好。」
她從小就背負著「要當好孩子」的標籤,一旦有人對她失望,她內在便湧現「我不夠好」的羞恥感。
於是她學會了壓抑真實情緒、隱藏不確定,用「假我」去換取外界的肯定。
看似堅強,卻逐漸失去了感受愛與連結的能力。
心理解析:假我的誕生,源自「羞恥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假我」是一種保護機制。當一個人無法承受內在的負面標籤(如「我沒價值」「我不可愛」),就會建立一個「被社會接受的版本」來掩蓋真實的自我。
這種自我,很會看場合說話、懂得迎合他人,但它建立在恐懼之上,而不是愛與信任。
久而久之,這個假我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自我背叛的惡性循環——愈迎合他人,愈感到羞愧;愈不能做自己,愈無法被真正理解。
如何擺脫職場「假我」?
那麼,如何從假我中抽身?以下是幾個步驟,提供參考:
- 覺察:「我做這件事,是出於恐懼還是真心?」
在每一次回應與決策前,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 - 設定「安全場域」,允許自己有情緒
可以找值得信賴的同儕、教練或心理諮商師,讓情緒有出口,不必樣樣都「很OK」。 - 練習「有邊界的表達」
真實不等於任性。我們可以用尊重的語氣,說出自己的不舒服,例如:「我理解這很重要,但我需要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的想法。」 - 轉換目標:從追求「被肯定」到追求「真實連結」
問自己:「我希望人們喜歡我哪一個版本?」與其維持完美,不如讓人看見完整的你。
「當我們假裝自己是誰,就不可能被愛,因為愛的不是我們真實的樣子。」——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作者
職場人停止內耗的法則:越真實越強大
在職場上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當你身處高位、被眾人期盼。但真正的連結,從來不是來自我們的完美,而是來自我們的誠實。
面具可以保護你一時,但只有真實,才能讓你被真正看見與被真正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