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離職,真的是因為錢沒給夠嗎?
當一位優秀的下屬突然提交辭呈,主管Lily百思不得其解:「我明明給了足夠的薪資和晉升機會,她為什麼還要走?」直到離職面談時,下屬說了一句:「其實,我只是覺得在這裡,我的感受從來不被重視。」
這句話像一把刀,刺中了Lily。她突然意識到:職場中那些被忽略的情緒,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具破壞力。
當主管成了「情緒盲人」
Mark是部門主管,團隊最近接了一個緊急專案,大家連續加班兩周。某天,下屬Kevin在會議上提出:「我覺得目前的方案風險很大,客戶需求可能被誤解了。」Mark直接打斷:「別想太多,按計劃做就好。」結果?專案果然出了問題,客戶投訴。做專案檢討時,Kevin苦笑:「我早就說過,但沒人聽。」而團隊其他成員也默默低下頭——他們不是沒發現,只是「說了也沒用」。
問題本質:
許多主管像Mark一樣,誤以為「效率至上」就是管理的全部,卻忽略了情緒才是團隊動力的隱形引擎。當員工的感受被否定,他們不會停止工作,但會停止「用心」。
解決方式:從「機械管理」到「人性化領導」
1. 「聽見」比「解決」更重要
- 當員工表達擔憂時,先回應:「我理解你的顧慮。」(共情)
- 再問:「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調整?」(賦能)
2. 定期「情緒盤點」
- 在1對1談話中,增加一個問題:「最近工作中有沒有讓你感到挫敗或壓力的事?」
3. 公開認可情緒價值
- 例:「上周Kevin提出的風險點,雖然當時沒採納,但確實幫我們避免了損失。謝謝你的堅持!」
西蒙·斯涅克(領導力專家):「員工不關心你知道多少,直到他們知道你關心多少。」
越會感受的人,越能成為被信任的領導
我們總說「對事不對人」,但職場中哪有「事」?全是「人」在做的事。
下一次,當你的團隊成員沈默或突然離職時,別急著問「為什麼」,先問問自己:「我有多久,沒認真聽過他們的感受了?」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