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這種「團隊合作」的感覺了。
這幾年,業務的角色越來越像單兵突擊:一人闖江湖,一人簽單收尾,一人面對成敗輸贏的故事。每次成功、失敗,自己吞下,誰也不會知道過程裡發生了多少犧牲與努力。
直到上週,我因為「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報名參加了一門政府輔導製造業的課程,叫做《產業AI應用規劃師》。
作為一間網通設備製造商代表,我符合資格,成功錄取、如願上課。
我是個搞銷售的人,講白了,原本以為這門課會教我如何用AI分析十年來的客戶資料,告訴我「哪個客戶值得投資時間」、「哪個產業是我可以開發的新藍海」。
但真正讓我意外動容的,卻不是AI,而是—最後一天下午的小組報告。
那是一場長達20分鐘的小組專題,各組要從零開始選題、蒐集資料、應用AI理論,最後上台報告一個「能被AI幫助的產業問題」。
大多數組別的策略,是一人精兵演講20分鐘,一氣呵成,像業務簡報一樣打完收工。
而我們第六組,選擇了四人車輪戰。每人負責一章節,前後銜接、節奏流轉,像是一部團隊寫成的樂章。
回想第一天分組時,那真是個社交修羅場。
我一如往常地選了第一排的「好學生區」,結果當我鼓起勇氣轉頭問後面第二排:「我們要不要一組?」

對方馬上露出一抹靦腆卻堅定的微笑:「我們這排有組了!」
那瞬間,我笑著說「哇好棒喔~」的同時,心裡其實在滴血。
我再往後看,短短十秒鐘內,第三排、第四排、甚至第五第六排都默契十足地迅速完成了組隊。
我像個被社交火車輾過的乖寶寶,站在第一排原地發呆。
這時,課堂助教舉起麥克風大聲問:「還有沒有人沒有分到組的?」
我舉手。幸好還有三個人也跟我一樣,於是我們四個陌生人就這樣組成了第六組。
一位業務(我),一位PM、一位研發、一位副總。
等等,這組合……意外地完美?
我們推選那位在AI新創公司工作的PM當組長,由她負責整合案例與分工。我們四人各自負責一段報告內容:
- 我第一棒,用業務視角提出市場的痛點與需求動機;
- 第二棒由副總講述數據來源與資料架構;
- 第三棒交給PM,解析AI工具如何進行分析建模;
- 最後由研發收尾,總結模型如何持續優化與落地應用。
我們不只是輪流講話,我們彼此的內容,是接住上一棒,鋪給下一棒—像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不是拼裝的拼盤。
報告結束後,授課教授多次提到我們的案例,甚至說:「這是今天唯一一組讓我看到跨部門協作真實模樣的小組。」
這件事讓我想起《魔球》這部電影。
它不是講最強球星的故事,而是講一支不被看好的隊伍,如何靠「每個人的一技之長」拼成一支有機的戰隊。他們不完美、有人跑不快、有人不會打全壘打,但他們被放在對的位置上,打出了勝仗。
我也想起這幾年帶著同事拜訪潛力客戶時,那些當我站在最前面表演的場景。當客戶聊到某個產業痛點,而我知道這一題如果用我我那一套標準回答是不會打動人,立馬我選擇把麥克風交給那位曾經在那個產業工作的同事接棒回答。
客戶臉上的神情立刻變了。他被「理解」了,也知道我們不是來「說服」,而是來「解決」的。
我們團隊,成功地打出一支安打。
同樣的,當同事在技術細節上卡住了,也會轉頭讓我接棒,用我的產業經驗去揮出那一球。
團隊的默契,從來不是一天練成的。
但當它出現時,那種「你幫我打這球」的信任,是單打獨鬥永遠給不了的感動。
我熱愛團隊合作。但我更清楚,要有資格站在場上揮棒,你自己也得夠強。
所以我會持續練好自己的每一項技能,因為當團隊需要我補位的那刻,我要能夠站出來,替大家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