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車的疲憊感與非日常〉2025-07-01
雖然從地理上來說,在同一個時區裡面移動並不會產生時差,但一段旅途的舟車勞頓與非日常感,確實會很大程度影響到人的時間感知,並讓我們更難完全掌控自己的身體與行程。
以我自己來說,乘車是一件相當難受的事。不只是車上的時間和行動受到控制,必須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無法隨意離開,且能夠做的事情有限。包括等車的時間、「待會要搭車」所以無法擺放完整行程的時間,都讓人相當困擾煩躁。
下車回到定點之後,也會需要一段「恢復時間」,不會想馬上投入工作。結果就是,每當這天裡面有一趟長程的車要搭,一整天下來往往疲憊不堪,卻又好像什麼都沒做好。
不只關於乘車的那幾個小時
就像前面說的,乘車影響到的不只是搭車時的那段時間,它的前面與後面被從日常時間轉化為了「搭車前」與「下車後」。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的日常被打斷,吃飯時間改變、起床與睡眠時間也得改變。
如果要搭一大早的車,可能會被迫比平常更早醒來,並且可能必須帶著緊繃的、擔心趕不上車的心情度過早晨。上車之後精神雖然不濟,卻也因為光線、聲音、椅子的角度與硬度而無法好好休息。
且當我們處於這種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要讀書或做什麼其他事也很難集中精神,甚至可能導致暈車,陷入更加不舒服的狀態。這使得那段時間變得「無效」,也侵蝕到了後續的時間,要求我們將更多的個人時間用來讓狀態恢復。
而如果是較晚的車,它則影響到我們的晚餐時間與睡眠時間。當我們比平常晚才能吃飯、洗澡,本來就可能連帶變得晚睡。如果加上那種「今天好多時間被浪費掉」的不甘心,可能又會產生報復性熬夜的心態,於是在本來就疲憊的狀態中又更加晚睡,連帶地影響到第二天的精神狀態。
最麻煩的事情是,旅行往往需要在幾天之內多次搭車,時間因此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沒有真的精神好的時候,只有昏昏沉沉、或偶爾沒那麼昏沉。
比行李更重要的事前準備
比較自己幾次長途車的經驗,其實有幾次是沒有那麼糟糕的。如果精神狀況不錯,乘車的時間沒有太晚或太早,這種「沒有太多事可以做」的狀態,有時反而可以成為一種讓自己更少分心的專注時間。
不管是書本的閱讀、或負擔更小的Podcast。排除掉剛上車與快下車的時間,中間其實也可以是一段能讓我們安靜專注的個人時光。但這就要求我們搭車前預先做好準備。
一個是確保乘車時有不錯的精神,一個是準備好你要在車上讀的書或做的事情。它們看似單純,但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因為當我們需要長途乘車時,要不我們是要去外地參與某項工作、要不我們是打算旅行度假,我們往往會把焦點放在要去的那個定點或活動,而忽略了對「移動時」的考量。
但如果我們漏掉的這一塊,對時間的影響不會只有移動的當下。如果到定點時我們已經疲憊不堪,那整趟旅程的成效也會大打折扣。既然都已經專程把時間空出來遠行,如果沒有讓精神維持在至少與平時差不多的品質,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