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機的餐桌:現代家庭是否還能找回高品質陪伴?〉2025-06-30
前陣子去外地工作的時候,有天上午在一間早午餐店遇到了一個令人略感違和的場景。一名母親帶著兩個國小左右的孩子在隔壁桌用餐,雖然三人坐在同一個餐桌面前,但彼此幾乎沒有互動。
他們三人的面前分別架著一部手機(或平板),各自盯著各自螢幕中的影片。由於他們每個人都「設備齊全」,且絲毫沒有不自在的樣子,可以想像這很可能是他們家的常態。
而且他們顯然也不在乎周遭人可能對這種表現的看法,雖然不至於大聲到影響別桌,但他們的設備也都撥放出旁人可以聽見的音量。換句話說,在他們看來,這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是這個時代的人的日常。
活在個人設備中的現代人日常
的確,如果今天是我一個人在家吃飯,我也很可能會開個影片來「配飯」。我們習慣了永遠接收資訊,如果周遭一下子安靜,甚至會產生一種「少了什麼」的慌張。
然而,如果是和別人一起,除非手邊真的有必須馬上處理的要事,不然我通常會立刻把手機收起來,更不可能會把身邊的人晾在一旁自己看起影片。
而如果是在公共場合或者附近有別人,我基本上都會戴上耳機,除了避免影響到其他人之外,也將自己隔絕起來,讓自己可以專心進入自己要處理的這些訊息或作品。
但我眼前的這個家庭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的生活裡,這個「有別人/沒別人」的區分在兩重意義上都不存在。身邊的家人不會讓他們想要把設備收起來、鄰桌的外人也不會讓他們認為需要不互相影響。
他們不和親近的人分享時光,不追求高品質的相處與陪伴。他們以個體的方式待在各自的設備之中,宛如一同吃飯只是場偶然。雖說我們或許沒有什麼立場批評他們的「個人選擇」,但這個畫面、以及它揭示的現象確實令人感到不安。
個人失職之前,是更根本的照顧能量問題
直覺上,我們可能會將責任歸咎於這名「讓孩子盯著平板、自己也盯著手機」的母親,認為她怠忽了教養與陪伴的責任,只想用「最輕鬆的方式」讓孩子們不吵鬧。
然而,一個明顯卻經常讓人忽略的問句是:為什麼這名母親需要一個人照料這兩個孩子,本來應該要分擔照護責任的另一名家長呢?又或者家中的其他照顧者或支援者呢?
換句話說,即便這名母親真的有所失職,但首先,更加失職的人沒有被究責到;其次,如果我們忽略了還有其他人需要承擔照顧責任的這件事,我們就會低估了這名母親的處境有多麼艱難。
試想,如果關於這兩個孩子所有的(或大部份的)照顧責任都由這名母親負責,那她如何有能力與體力,24小時全心全意地照顧他們呢?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用餐時間是她難得的休息時間,她需要在這個短暫的一小時左右好好放鬆,邊吃東西邊看自己想看的影片,好讓她接下來有力量重新專注於照顧這兩個孩子呢?
從兒少權益的角度來說,我不認為這種日常是健康的。但在考量到上述的這種可能性之後,我們也必須要去強調,獨斷、貿然地批判與質疑這名母親並不公平。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更大、更全面的照顧能量問題。
我們的願景自然是去建立一種更加重視「高品質陪伴」的文化。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知道,這樣的文化需要有諸多社會條件的配合。若要避免這些教養理念成為階級獨佔的「特權」,家庭責任的重新配置、社會照顧系統的支持,都在其中有著必不可少的位置。這些資源與條件的不足,是我們要考量孩子們的未來時,不可以不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