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出來玩了,別再盯著手機啦:出遊時,如何催化孩子自己動起來〉2025-07-02
今年暑假的第一個活動,我們根據哲學班的孩子這學期討論的主題,規劃了兩天不過夜的「小旅行」。雖說是「規劃」,但在我們的設計裡面,除了每天各有一個主要的參訪行程之外,其他時間要怎麼運用我們基本不會設限。只要是走路和公車到得了的距離,原則上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只要是合法合理、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原則上想做什麼都可以去做。
不過,當我們從客運上下車,抵達轉運站時,大家並不是興奮地討論要去哪,只是零散地提議要買飲料、午餐想吃牛肉湯,多數孩子的目光停在手機上,有人在打遊戲、有人在看短影音,沒帶手機的孩子也圍在旁邊一起看。
從「讓孩子自由決定要去哪/做什麼」這個大原則來說,他們確實可以一直待在轉運站吹冷氣玩手機,但我不禁懷疑,這樣真的算是出來玩嗎?
【不全然是壞事,但依然令人憂心】
從樂觀一點的角度來說,雖然他們盯著手機,但不是各玩各的,而是與朋友們分享螢幕,討論關於遊戲或好笑影片的內容,也是在進行社交和分享,並非不可能累積「一起玩的回憶」。
而且暑假已經開始了,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家長,他們參與這個時間的營隊或活動時,多少帶著「放縱一下」的預期,如果要求他們別玩手機,好像也會變得有點掃興。
不過,不論是從教育者、旅伴、還是單純朋友的角度,我都還是會覺得這些時間很可惜。明明已經到了平時不常去的地方,如果目光都在手機上,可能會錯失很多本來有機會得到的新鮮體驗。
而且,在我看來,這個「在轉運站裡滑手機」的行為並不是他們「思考與討論之後安排的行程」,而是未經思考就做的「預設行為」,這部分是令我最擔心的。
換句話說,與我們小時候的狀況不同,這些孩子從國小高年級的這個時期,就已經習慣了用手機把「空閒時間」填滿。「反正今天不是上課」、「反正還沒決定好接下來要去哪」,就一直把目光與心思放在手機上。
但這樣會帶來的後果是,沒有人積極討論接下來要去哪,所有人都彷彿同意「好啊待會去買飲料」,卻沒有人要做下一步的行動,Google一間飲料店(這很簡單,手機就在你手上!)、或者直接動身往街上走。
【幫忙推一下,但走不走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雖然這不像霸凌或肢體衝突那樣具急迫性,但我依然認為這是至少需要輕度介入的問題。我自己比較常給出的幾種做法是:
一、幫忙放大其他意見。當人的注意力放在手機上時,很容易忽視周遭的其他聲音。這時候,如果團隊裡有人提出他肚子餓、口渴、或開始感覺在這裡待太久,想要移動時,我會表達同意,並且與他一起詢問其他人的意見。
我會希望盡量避免用「大人」的形象去做那個發起行動的角色,但如果有人提出想要改變,我會幫忙投這一票,並試試看有沒有機會扮演催化劑,促成一次團隊自身發起的行動。
二、當有人提出意見的時候,我也會協助說明移動之於繼續待在這裡的利弊,且會以朋友、團隊成員的方式,「有節奏地」去凸顯這件事情。譬如當大家都有接下來要去特色公園的共識之際,就可以在看到有人即將又一次按下「開始遊戲」時,說出「蛤~但這樣等一下去公園玩的時間會不夠耶」,讓他們在這個重要的節點,自己判斷要不要趁現在趕快出發。
對我來說,「盡量讓他們有機會得到更多有意思的體驗」和「把決定權留給他們」在這類「自由規劃行程」的課程裡面都是重要的。大人能做的事情是讓我們認為有趣的路變得更好走,但如果他們現在還不想走,那就之後再去也不遲!
而且,雖然手機很吸引人,但大多數的孩子其實並不缺乏遊戲的能力。所以除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之外,只要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更有趣、待會要去的地方讓他們夠興奮,他們終究會(雖然可能還是會「好啦等我這局打完」)放下手機,跟上行程。
說真的,外在世界永遠都不缺乏有意思的東西。大人們加把勁吧!別讓孩子誤以為短影音與手遊比真實生活更有趣!
延伸閱讀:
〈預防孩子沉迷手遊,除了禁止,還能做些什麼?〉
〈手機育兒的危害與忙碌家長的困境〉
〈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二):被孤立的兒少與過早到手的手機〉
〈世界在手機之外呼喚〉
〈娃娃機「出貨」的誘惑/與獲得注意力的誘惑〉
〈就算是便利商店,也是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