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小思的卡關時刻
小思是個一向讓人安心的中階主管,認真、負責、思路清楚,是大家眼中的「能幹代表」。但最近,她的笑容裡多了疲憊,說話時也多了停頓。
她正在帶一個跨部門的關鍵專案,每天忙到沒時間喘氣,但越努力,團隊卻越失控。她拼命想幫大家釐清方向,安排流程、制定步驟,什麼都顧到,卻發現——大家好像都在等她下指令,沒人主動接手。
她越做越多,越做越累,內心開始有個聲音:「是不是我太弱了?還是我太雞婆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那天,她和教練談話時,忍不住說出這句話:「我都想好了,他們還是不做,我是不是太差勁了?」
教練沒有急著安慰或給建議,只是溫和地問她:「你心裡真正想看見的,是什麼?」
小思一愣。她一時說不出來。因為,她好像也不知道了。

💡 真正的教練,不是給你答案的人
很多人以為教練的價值,在於「幫我找出方法」、「幫我做決定」。但真正的教練,不是替你選擇道路,而是讓你在霧裡,重新看見自己腳下的那一塊地磚。
他們不在遠方告訴你終點在哪,而是在你身邊,點起一盞小燈,照亮你腳邊的第一步。
這份陪伴與引導,就像是一種內在導航,幫你從「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走到「我知道從哪裡開始」。
這,就是 SHINE 模型的核心精神。
✨S.H.I.N.E. 模型:教練如光的五種角色
1. S – See(觀察者):看見真實的當下
很多人卡住,不是因為不知道答案,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
教練不是馬上要你動起來,而是陪你站穩、停下腳步,看清你此刻的處境、情緒與盲點。
小思發現,她的焦慮,不是因為團隊不夠好,而是因為她害怕失控、怕團隊出錯會讓整件事砸鍋。
👉 教練讓我們有勇氣面對現實,而不是逃避混亂。
2. H – Highlight(鏡像者):照映盲點與慣性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是一直陷在慣性裡,沒發現自己的腳已經被絆住。
教練像一面鏡子,不評價你,也不否定你,只是讓你看見你沒注意到的反應模式。
小思突然意識到:「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不做,事情就會失控』,所以才不敢放手。」
這個「原來我一直這樣想」的瞬間,就是轉變的起點。
👉 當你開始看見自己的慣性,你就開始有選擇的自由。
3. I – Integrate(整理者):彙整思緒與情緒
卡關的時候,我們腦子裡常是亂的:想太多、想太快、跳來跳去,然後一句「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就把自己堵住了。
教練的提問,不是為了分析,而是為了幫你一點一點理出頭緒,從混亂中找到線頭。
小思說:「我一直覺得我很生氣,但好像底下其實是很孤單,很無力,像一個人撐著整艘船。」
👉 教練幫你把情緒變成語言,把模糊變成可說。
4. N – Nurture(動機喚醒者):滋養內在驅動力
當一個人忘記自己「為何而戰」,再多方法都只是表面功夫。
教練會陪你往內探,找到那個真正打動你的理由。
小思終於說出:「我一開始想帶這個團隊,是因為我想成為一個能激發他人成長的人,不是當個老是在擦屁股的主管。」
這句話,讓她的眼神重新亮了起來。她找回了動力,不是因為知道怎麼做,而是重新知道「為什麼值得做」。
👉 有意義的行動,才有持久的力量。
5. E – Empower(起步陪行者):陪你踏出第一步
教練不會推你一把讓你硬走,而是陪你一起看:「你願意先試哪一小步?」
不畫空泛的大藍圖,而是把光打在你「現在可以做什麼」的那個地方。
小思後來做的第一步很簡單:她約了一位團隊成員,用「分享困難」的方式開始對話,而不是交代任務。
對方一開始也愣住了,然後慢慢打開心房,說出了自己的壓力和想法。小思說:「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撐。」
👉 每一次改變的開始,都是從一個願意嘗試的小行動開始的。
🪞 結語:你不需要馬上找到答案,只需要看見腳下的那一步
真正的教練,不是要把你的人生拼圖拼好,而是陪你在混亂中,點起一盞光。
這光不是刺眼的強光,而是溫柔的、剛剛好的亮度,讓你能安心看見自己、重新相信自己、慢慢踏出屬於自己的步伐。
你可以問問自己——
- 我此刻在哪裡?
- 我正在逃避什麼?
- 我最想守住的是什麼?
- 我願意先做什麼?
只要你願意轉身看見,教練的光,就會在你腳下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