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宮牆|《馬克斯的幽靈》:歷史的債務與正義的召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是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備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多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於1993發表的《馬克斯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與新國際》(Spectres de Marx: The State of the Debt, the Work of Mourning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堪稱其晚期思想的重要結晶。

 此書無論標題、論點、措辭都十分聳動。不僅回應了冷戰終結後全球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劇烈轉變,也標誌著德希達哲學從語言與文本分析,逐步轉向倫理與政治關懷的深化。

面對日裔美國作家、政治經濟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宣稱的「歷史終結」以及自由資本主義的勝利敘事,德希達提出「幽靈學」(hauntology)的概念,藉此挑戰歷史線性終結的幻象,並重新喚起馬克思主義中未竟的批判潛能。

幽靈學:一種倫理/存在論的思考方式

 「幽靈學」為德希達於本書中所獨創之觀念,兼具存在論與倫理政治的複合特性。他借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時間錯亂」(the time is out of joint)的意象,指出歷史並非線性推進的封閉體系,而是一個充滿殘餘、裂隙與未竟使命的開放結構。

那些未完成的事件、被壓抑的聲音與未兌現的正義承諾,往往以幽靈之姿,穿梭於現實世界之中,干擾我們的思想與行動。

 這樣的幽靈,自非超自然之物,而是歷史債務的哲學顯影。德希達提醒我們,馬克思主義不應被視為過時或失敗的思想遺產;相反地,其未竟的理想正以幽靈狀態持續召喚我們承擔倫理責任、開啟新的政治行動。

債務與哀悼:歷史的倫理責任

 書中另一核心主題,是對「債務」(debt)與「哀悼」(mourning)的深入探討。德希達所言之債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欠缺,更指向對歷史不義、沉默群體與未竟政治理想的道德承擔。這些對幽靈的責任,無法透過遺忘或切割來化解,而需經歷一種深刻而誠實的哀悼工作——既是對過去的辨認與記憶,也是對未來的倫理許諾。

 哀悼不意味著沉溺於歷史創傷之中,而是透過承接與辨識那些被壓抑的記憶,開啟新的政治可能與行動路徑。唯有如此,正義才能不再是抽象空泛的口號,而成為實際修復裂痕、回應歷史呼聲的倫理實踐。

新國際:超越疆界的倫理聯盟

 在全球化擴張與新自由主義主導的時代,德希達提出「新國際」(New International)的構想,作為對抗單一化世界秩序的倫理政治想像。這個新國際不同於過往以國族或意識形態為基礎的聯盟,而是一種跨越疆界、以正義與責任為核心的連結形式,旨在聚合那些在全球資本邏輯中被排除、邊緣化的群體。

 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組織,而是一種開放而流動的倫理召喚,呼籲來自不同處境的人民,回應歷史中的未竟之事,在面向未來的方向上,彼此呼應、攜手共行。

全書的核心架構

 《馬克斯的幽靈》融合哲學論述、文學解讀與政治批判,展現德希達解構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全書圍繞四個核心向度展開:

1.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重申其對全球資本主義之批判仍具穿透力。

2. 歷史的非線性與幽靈回返:質疑歷史終結論,強調過去未竟之事對現在的干預。

3. 倫理與哀悼的實踐:主張唯有承擔歷史債務,方能開啟真正的正義。

4. 新國際的構想:提倡一種超越疆界、以責任與關懷為基礎的全球政治聯盟。

對台灣的警示:傾聽幽靈,重構正義

 對於飽受馬克斯思想騷擾、共產國家威脅台灣而言,應怎樣看待雅克.德希達的這本有關馬克斯思想的著作?

其實,《馬克斯的幽靈》不僅是一部哲學文本,更是一記深刻的思想叩問。當我們在民主化與科技發展的敘事中自信前行,是否仍記得,那些尚未獲得回應的歷史債務?那些來自白色恐怖的創傷、原住民族的土地正義、外籍移工的勞動處境、或是世代貧富差距的加劇,是否正以無聲的幽靈之姿,在我們社會的邊緣盤旋?

 真正的正義並不建立在遺忘之上,而是必須從與幽靈對話、承認債務與創傷的行動開始。在社會分歧日益明顯、公共討論愈趨情緒化的今日台灣,幽靈學提供了一種重新思索歷史、政治與倫理的可能路徑。我們能否承擔起歷史的召喚?能否在碎裂的現實中重構共感與責任,真正走向一個更為深刻與包容的民主社會?

對中共政權的警示:壓抑幽靈,終將反噬

歷史幽靈不會消失,只會潛伏。中共長期封鎖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六四、新疆問題等歷史創傷,試圖以遺忘維繫秩序。然而,這些幽靈正透過網路、文學、流亡等形式回應,干擾其壟斷控制。 拒絕為歷史受難者進行哀悼與平反,將注定削弱其政治合法性。沒有哀悼就無從辨識歷史債務、從而實踐正義,因此必須常期訴諸強硬的民族主義與信息操控,暴露其內在的焦慮與脆弱。 中共仍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卻在治理中走向極權與資本結合。德希達提醒: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未竟的幽靈」;中共如果只借用其語言,卻失菭其解放的理想,終將陷入語言空洞與歷史矛盾。 當全球資訊連結與公民社會跨界協作增強,中共對訊息與記憶的掌控將被繞過。這種倫理聯盟,將在國際舞台形成另一股正義審視力量,使其長期壓抑的幽靈被迫回返。

 總結而言,德希達企圖以此書回應歷史終結的幻象,警醒世人:歷史從未封閉,幽靈從未離去。我們所繼承的,不只是記憶與殘骸,更是對未竟正義的回應責任。對台灣而言,唯有正視那些幽靈的召喚,方能走出表面繁榮的幻影,建立一個面向未來、具備倫理深度的政治共同體。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3K會員
1.1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7/05
張博樹著《紅色帝國的邏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2019)一書,由台灣新銳文創出版,乃一部剖析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國際戰略格局的重要著作。作者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教授,亦為中國戰略分析智庫董事局主席,長期關注中國專制體制的演變與憲政改革的可能,具備深厚的政治學理論視野與批判思維。
Thumbnail
2025/07/05
張博樹著《紅色帝國的邏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2019)一書,由台灣新銳文創出版,乃一部剖析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國際戰略格局的重要著作。作者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教授,亦為中國戰略分析智庫董事局主席,長期關注中國專制體制的演變與憲政改革的可能,具備深厚的政治學理論視野與批判思維。
Thumbnail
2025/05/03
最近在加拿大博客文昭先生的談話節目〔文昭談古論今〕,獲悉茅海健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這本震動史學界的歷史著作;我搜集很多資料,也在圖書館找出原書,本文是一篇簡單的讀書報告。茅海建教授以冷峻而深刻的史家之筆,對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關鍵戰爭進行全方位解構。
Thumbnail
2025/05/03
最近在加拿大博客文昭先生的談話節目〔文昭談古論今〕,獲悉茅海健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這本震動史學界的歷史著作;我搜集很多資料,也在圖書館找出原書,本文是一篇簡單的讀書報告。茅海建教授以冷峻而深刻的史家之筆,對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關鍵戰爭進行全方位解構。
Thumbnail
2025/05/02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是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這部書的誕生,有著豐富的時代背景與個人思想根源。康氏早在光緒五年(1879)便開始構思,歷經十年增訂,最終定稿於變法挫敗後。
Thumbnail
2025/05/02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是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這部書的誕生,有著豐富的時代背景與個人思想根源。康氏早在光緒五年(1879)便開始構思,歷經十年增訂,最終定稿於變法挫敗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班雅明是二十世紀德國重要思想家,其寓言式書寫、遊蕩者、辯證意象、靈光等概念,對後來的藝術、文化研究、社會學等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本書是美國文化研究學者詹明信,對班雅明思想的重新梳理和詮釋。作者將其概念加以匯總後,對其思想的核心與政治性及反抗法西斯與資本主義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闡述。
Thumbnail
  班雅明是二十世紀德國重要思想家,其寓言式書寫、遊蕩者、辯證意象、靈光等概念,對後來的藝術、文化研究、社會學等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本書是美國文化研究學者詹明信,對班雅明思想的重新梳理和詮釋。作者將其概念加以匯總後,對其思想的核心與政治性及反抗法西斯與資本主義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闡述。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Thumbnail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埃德蒙·雅貝斯:「太初,即是未來。」
Thumbnail
埃德蒙·雅貝斯:「太初,即是未來。」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受到父親啟蒙,持續接觸哲學,並拜賜鏡好聽所製作的哲學好好玩,主講人紀金慶老師詳細地闡述了班雅明的哲學理念,深入淺出、入木三分的解析,讓我墜入、沉浸於哲學淵淵長河之中。 📍哲學慰藉vs社會觀點 哲學中總是富含許多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為何演變至今的現象,印證社會現象的前因後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受到父親啟蒙,持續接觸哲學,並拜賜鏡好聽所製作的哲學好好玩,主講人紀金慶老師詳細地闡述了班雅明的哲學理念,深入淺出、入木三分的解析,讓我墜入、沉浸於哲學淵淵長河之中。 📍哲學慰藉vs社會觀點 哲學中總是富含許多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為何演變至今的現象,印證社會現象的前因後
Thumbnail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Thumbnail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