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加拿大博客文昭先生的談話節目〔文昭談古論今〕,獲悉茅海健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這本震動史學界的歷史著作;我搜集很多資料,也在圖書館找出原書,本文是一篇初步的讀書報告。
茅海建教授以冷峻而深刻的史家之筆,對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關鍵戰爭進行全方位解構。他在書中提出的核心論斷─「鴉片戰爭不僅是中英之間的軍事衝突,更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性矛盾的總爆發」─為近代中國史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四編:第一編「戰前形勢」深入剖析十九世紀初中英兩國的文明碰撞,尤指出「清廷的天朝體制實質上是封閉型農業文明的產物,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偏差導致應對失據」;第二編「戰爭進程」結合軍事史與外交史,重現自虎門銷煙至南京條約簽訂的完整歷程;第三編「戰時決策」運用新發掘的軍機處檔案,細膩還原道光帝與地方大員的決策困境;第四編「戰後反思」則提出著名的「雙重崩潰論」──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潰敗,更是傳統天下觀的全面瓦解。作者茅海建(1954年—),出生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曾師從陳旭麓教授,是中國近代史及軍事史學家。曾先後擔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務委員會委員、特聘研究員、歷史學系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兼博士生導師。
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尤具辯證意味:「林則徐的禁煙舉措體現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擔當,但其對英國軍力的誤判同樣源自傳統知識體系的局限」;「琦善的妥協政策不宜簡單視為賣國,而是基於現實軍力對比的務實選擇」。這種去道德化的分析框架,打破了長久以來的臉譜化敘事。
對於南京條約的定位,作者有一段精闢論述:「這不僅是城下之盟,更是東亞朝貢體系與西方條約體系的第一個正式交接點。」他透過逐條考證條約文本,揭示其背後蘊藏的國際秩序轉型密碼。
本書的學術突破,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史料運用方面,本書首次系統整理了英國國家檔案館外交部檔案(FO17系列);在研究方法方面,引入軍事學、國際法等多學科視角;理論建構方面,提出「制度性崩潰」的解釋模型,使得本書成為中文學界有関鴉片戰爭的經典之作。
茅海建在2018年修訂版後記中有言:「歷史研究的價值不在於為過去定罪,而在於理解傳統社會現代轉型的艱難歷程。」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史觀,使《天朝的崩潰》超越了學術專著的範疇,成為一部值得廣大讀者細讀的歷史書。對於今日想正確理解中國近代史的一般大眾而言,提供非常精準的視角,也很值得一讀。

茅海建教授(1954--)

《天朝的崩潰》(博克來網路書店販售)

《天朝的崩潰》(修訂本)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