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每晚都在「大掃除」:深度睡眠的腦科學與實用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明明知道該睡,卻總是睡不好?或是即使睡了很久,醒來依然疲憊?這或許是現代生活裡,許多人共同的靜默戰爭。睡眠這件佔據生命三分之一的大事,理應是我們最熟悉的本能,卻似乎變得越來越陌生與不可控。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於睡眠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一些廣為流傳卻不盡正確的迷思上,好比說把褪黑激素當成萬能安眠藥,或執著於「睡滿八小時」的硬性規定。


這些看似解方的作法,有時反而加深了我們的焦慮,讓我們在失眠的夜裡更加無助。是時候拋開這些焦慮與迷思了,讓我們從最常見的「助眠幫手」開始,重新檢視我們的睡眠,一探究竟。


迷思一:褪黑激素是萬能安眠藥?先搞懂它不是「關機鍵」


當睡眠出現問題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案,大概就是在國外保健品網站上,搜尋那個被譽為「睡眠荷爾蒙」的明星商品——褪黑激素。


它聽起來如此天然又直接,彷彿是身體遺失的睡眠開關,只要補回去,一切就能重回正軌。但現實可能與期待有些落差。一份統合性的分析數據或許會讓人有些失望,它平均只能讓人提早約四分鐘入睡,並延長十三分鐘左右的總睡眠時長 。這樣的效果,對於真正深陷失眠困擾的人來說恐怕是杯水車薪。


更令人擔憂的是保健品市場本身的混亂。以美國的狀況來說,膳食補充劑的監管相對寬鬆,這導致了褪黑激素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一份針對三十一個不同品牌的分析發現,瓶中的實際褪黑激素含量,與標示的差距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五百 ,甚至在同一個品牌的不同批次產品間,也存在類似的巨大變異 。


有些產品甚至被檢測出含有未標示的藥物成分。這意味著消費者吞下的,可能是一場劑量不明的豪賭。市售常見的十二毫克高劑量補充品,更可能讓血液中的濃度飆升到正常夜間水平的兩百倍之高,這也引發了潛在的安全疑慮 。


在過去的動物實驗中,褪黑激素甚至一度被稱為「抗性腺激素」,高劑量下對實驗動物的生殖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 。


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大家可能從一開始就誤解了褪黑激素的角色。它並非像安眠藥那樣,能一鍵關閉大腦意識的「強力關機鍵」。它的真正作用,是一個「生理時鐘調節器」。


當夜晚來臨、光線變暗,大腦的松果體便會分泌褪黑激素,這個信號的功能,是向全身的細胞發出通知:「嘿,天黑了,是時候準備休息了」。它是一個溫和的提醒,一個校準時間的節拍器,而不是強制斷電的總閘。


這也是為何在台灣,褪黑激素被列為處方藥,需要醫師評估後開立,正是為了確保其使用的正確性與安全性。一個更根本的思考方向或許是,與其從外部補充,不如思考如何讓我們身體自有的系統運作得更好。鮮為人知的是,我們腸胃道中所儲存的褪黑激素,估計是松果體的四百倍以上 ,透過特定的飲食或營養素,或許就能刺激身體釋放這份龐大的庫存,達到更自然溫和的調節效果。


助眠藥物的選擇題:抗組織胺、樂活優,它們為何有效又有哪些代價?


既然褪黑激素這條路可能不如預期,許多人便轉向藥局貨架上更直接的選擇,或是在醫師的診間,接觸到其他類型的助眠藥物。其中一個常見的選項,就是利用某些感冒藥或鼻炎藥中的「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來助眠。


這背後的邏輯非常直接,抗組織胺的設計初衷是治療過敏,但它會阻斷大腦中一種維持清醒與警覺的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組織胺。當這個「清醒信號」被強力抑制後,大腦便會不可避免地感到昏沉嗜睡,這是一種利用「副作用」達成的「強制斷電」,效果快速且體感強烈。


在醫師的處方中,有時會見到更為巧妙的策略。像是「樂活優(Mirtazapine)」這類藥物,它本身是一種抗憂鬱劑,卻常常在臨床上被用於處理失眠問題。這可說是完美體現了藥物治療的藝術性,因為它的作用會根據「劑量」而產生戲劇性的變化。


在低劑量下,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極其強效地阻斷組織胺H1受體,產生比市售抗組織胺更強的助眠效果;而當劑量拉高後,它調節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抗憂鬱效果才會變得明顯。對於一個因焦慮而失眠的人來說,醫師開立低劑量的樂活優,便能達成「一石二鳥」的目標:短期利用其助眠效果緩解失眠痛苦,長期則讓藥物本身的抗焦慮機制慢慢發揮作用。


無論是抗組織胺或是樂活優,它們都提供了一個比褪黑激素更為可靠的「鎮靜效果」。但這份效果,同樣伴隨著代價。它們都可能造成隔日精神不濟、口乾舌燥等殘留效應,長期使用也可能產生耐受性問題。這也迫使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追求的,究竟是短期的「睡眠效率」,還是長期的「睡眠健康」?為了今晚能順利「睡著」而採取的戰術性手段,與為了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睡眠模式所需要的「戰略性」佈局,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而要佈建一個好的睡眠戰略,我們必須先理解,一個健康的睡眠,到底該是什麼模樣。


迷思二:睡越久越好?科學數據指向的「七小時黃金定律」


關於「睡多久才夠」這個問題,一個深植人心的焦慮是:我們正處於一場史無前例的「睡眠剝奪大流行」之中。彷彿自從愛迪生發明燈泡以來,人類的睡眠就一步步被光明、電視、智慧型手機蠶食鯨吞。


但數據呈現的樣貌,可能與這個普遍的印象有所出入。事實上早在1894年,就已經有醫學期刊在抱怨「現代生活的匆忙與興奮」導致失眠 。而根據客觀的測量數據,而非僅僅是主觀的自我報告,成年人的總睡眠時長自1960年代以來,其實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


這並不代表我們就睡得足夠,或許五十年前的人們,同樣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那麼,到底睡多久才是最佳的呢?匯總了數十個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追蹤數十萬人長達數十年的數據後,一個清晰的模式浮現了出來,那就是一條「U型曲線」。


無論是從總死亡率、糖尿病風險,還是認知功能的角度來看,睡眠時間太短(少於七小時)與睡眠時間太長(超過八或九小時),都與較高的健康風險掛鉤 。那個位於曲線谷底,風險最低的「甜蜜點」,驚人地一致指向了每晚七到八小時的區間 。


這個「七小時」的甜蜜點,似乎也呼應了人類某些「天然」的狀態。科學家曾深入研究三個橫跨兩大洲、與世隔絕的前工業化狩獵採集部落,發現這些沒有電力、沒有網路、作息完全跟隨自然的族群,他們的核心睡眠時間,平均也只有六個半小時左右 。


這個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於「天然睡眠必定很長」的浪漫想像。至於為何「睡太久」也與風險掛鉤,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主流的解釋是「逆向因果關係」,意思是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出現了某些潛在的疾病或發炎狀態,才導致需要更長的臥床時間,而非長睡眠本身導致了疾病 。


羊羹我自己對這點也很有感觸,在追求效率的社會氛圍下,大家總想著如何縮短睡眠,但科學證據卻不斷提醒我們,維持一個穩定的七小時睡眠,可能才是對長期健康最有利的投資。


睡眠的品質比時長更重要:認識真正的修復功臣「深層睡眠」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七小時」這個數字上時,很容易陷入另一個迷思,那就是將睡眠簡化為一個單純的「時長」問題。但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即使睡足了八、九個小時,醒來後依然頭昏腦脹;有時只睡了六個多小時,精神卻異常飽滿。


這中間的差異,就在於一個比時長更為關鍵的維度——睡眠的「品質」。而決定睡眠品質的核心指標,正是「深層睡眠」的長度與完整性。


如果說,「總睡眠時長」是我們為身體修復工作所提供的「總工時」,那麼「深層睡眠時長」就是其中真正進行核心建設與維護的「有效工時」。深層睡眠,在學術上又稱為「慢波睡眠」,因為在此階段,我們的大腦神經元會呈現出最為緩慢且同步的腦波活動。這是一個極度沉靜的狀態,人體在此時最難被喚醒,而身體內最重要的修復工程,也正在此刻如火如荼地進行。


在深層睡眠期間,我們的身體會釋放最大量的生長激素,用以修復組織、增長肌肉;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在此時進行重整與強化,製造出對抗感染所需的重要兵力;我們白天的記憶,尤其是關於知識與經歷的「陳述性記憶」,也會在這個階段被篩選、鞏固,從脆弱的短期記憶,轉化為穩固的長期記憶檔案。


可以說,深層睡眠是我們恢復精力、鞏固學習、強化防禦的黃金時刻。而它最重要的功能,也是近年來睡眠科學最突破性的發現,是為我們的大腦進行一場徹底的、關乎存亡的「大掃除」。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睡眠的終極秘密:大腦的夜間清道夫「膠淋巴排毒系統」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有個疑問:大腦是全身代謝最旺盛、能量消耗最大的器官,理應產生最多的代謝廢物,但遍佈全身的淋巴系統,卻唯獨沒有延伸到大腦之中。那麼,大腦的垃圾都去哪了?


這個謎題,直到2012年才被一組科學家揭開,他們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專屬於大腦的廢物清理網絡,並將其命名為「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睡眠功能的理解。


我們可以將膠淋巴系統,想像成一套佈建在大腦血管周圍的「高壓沖洗排污管道」 。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大腦中的神經元與各種膠質細胞緊密地擠在一起,這套管道系統被壓縮,其中的液體流動非常緩慢,效率被限制了超過九成 。


奇蹟發生在我們進入「深層睡眠」的時刻。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會像海綿一樣收縮,使得細胞之間的空隙瞬間變大了百分之六十,腦脊髓液得以挾帶著強大的壓力,高速地湧入這些空隙之中,強力沖刷掉細胞間堆積了一整天的各種代謝廢物與有毒蛋白質 。


這套系統最重要的清潔目標之一,就是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的黏性蛋白質。當這種蛋白質在大腦中無法被有效清除而大量累積時,便會形成斑塊,干擾神經元之間的正常通訊,這被認為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元兇之一 。實驗證據非常明確,哪怕只是經歷一個晚上的徹夜不眠,透過影像掃描就能觀察到,大腦關鍵區域的β-澱粉樣蛋白,出現了顯著的增加 。


這也完美地解釋了為何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顯著升高 。睡眠,從來都不只是一個被動的休息狀態,它是大腦為了維持自身存續,所演化出來的一套必要且主動的「自我清潔」與「維護」程序。


如何當自己的睡眠教練?打造高效深層睡眠的實戰策略


理解了睡眠的終極意義在於完成大腦的排毒與修復工程後,我們努力的方向就變得非常清晰了:我們的目標,不再只是追求「睡著」或「睡得久」,而是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讓身體能順利進入並完成足夠的「深層睡眠」。


這也解釋了我們許多人的共同經驗,好比說羊羹我自己的個人對自己的觀察,在一整天高強度的學習或燒腦工作之後,當晚的睡眠似乎總是特別沉,穿戴裝置顯示的深層睡眠比例也會異常地高。這背後的科學原理正是因為高強度的腦力活動,產生了更多的代謝廢物,使得大腦發出了「需要強力大掃除」的信號,進而增加了對深層睡眠的需求與驅動力。


這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策略性思考:我們是否能反過來利用這個機制,透過「刻意讓大腦疲勞」來改善睡眠呢?


譬如說,在睡前拿一本困難的數學題來演算。這個想法邏輯上似乎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風險極高。對於某些因「情緒性反芻思考」而失眠的人來說,一個非情緒性的高難度任務,或許能有效地轉移注意力;但對於更多核心問題是「過度警醒」的失眠者,這種挑戰只會帶來挫折與亢奮,讓大腦更加清醒,甚至會讓身體建立起「床等於戰場」的錯誤連結。


一個更安全且有效的替代方案,或許可以稱之為「無聊心流」策略。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會引發挫折或興奮的「挑戰」,而是一個能佔據大腦注意力,卻又「低挑戰性、高重複性、略顯無聊」的活動。目標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讓大腦在一個單調的軌道上持續空轉,直到能量自然耗盡,平順地滑入睡眠。


這類活動包括:

  • 閱讀枯燥的文本: 選擇一本與自己專業相關,但內容極其學術、充滿術語的教科書或文獻。
  • 聆聽平淡的音頻: 找一檔語調平穩、沒有戲劇性起伏的歷史或科學類Podcast來播放。
  • 進行重複性抄寫: 在紙上一字一句地抄寫一篇自己喜歡但已非常熟悉的詩詞或文章。
  • 規劃一場心靈漫遊: 在腦中鉅細靡遺地想像一個場景,像是為一棟想像中的房子進行室內設計,或是規劃一條詳細到每個路口的旅行路線。

除了這些認知策略,更基礎的,是為我們的睡眠打造一個無懈可擊的物理環境與生理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睡眠衛生」,它們是所有改善策略的基礎。這包括:維持鐵一般的規律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與起床;確保臥室是一個涼爽、極致黑暗且安靜的空間;在睡前一到兩小時,就停止使用所有會發出藍光的電子產品;避免在下午以後攝取咖啡因,並戒除睡前飲酒的習慣,因為酒精雖然能讓人快速昏睡,卻會嚴重破壞後半夜的睡眠結構,尤其是抑制寶貴的深層睡眠與REM睡眠。


睡眠不僅是休息,更是大腦為了長治久安,每天都必須進行的、攸關記憶、情緒與認知健康的系統性維護工程。當我們理解了這一切,我們看待失眠與睡眠的態度,或許就能從焦慮與盲從,轉變為理解與策略。我們可以不再被動地成為失眠的受害者,而是主動地運用科學知識,成為自己身體的管理者、自己睡眠的教練。今晚,你準備如何為你的大腦,安排一場高品質的大掃除呢?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一夜好眠的問答


  • Q: 褪黑激素是助眠的最佳解方嗎?
  • A: 不一定。褪黑激素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生理時鐘」,告訴身體「天黑了」,而非像安眠藥一樣「強制關機」。對於調整時差或特定生理時鐘紊亂或許有幫助,但對一般失眠,效果可能有限,且市售保健品的劑量與純度問題值得注意。
     
  • Q: 到底睡多久才是最好的?是睡越久越好嗎?
  • A: 不是。大規模數據顯示,睡眠時長與健康風險呈現「U型曲線」,最低風險的甜蜜點落在每晚七到八小時。睡太少或太多都與較高的健康風險相關。比起執著於時長,更應該關注睡眠的「品質」。
     
  • Q: 睡眠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 A: 為大腦「大掃除」。近年發現的「膠淋巴系統」是大腦的廢物清理網絡,它在「深層睡眠」時最為活躍,負責清除大腦中積累的代謝廢物,像是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這使得深層睡眠的品質,成為維持長期大腦健康的關鍵。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4
在各種飲食法的資訊海嘯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感到迷惘,甚至有些焦慮?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這些資料,想邀請大家一起回到問題的原點:身體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這趟探索不提供速效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建立一套能安心享用、真正屬於自己的飲食邏輯,讓我們從理解開始,與食物和解,重新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Thumbnail
2025/07/04
在各種飲食法的資訊海嘯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感到迷惘,甚至有些焦慮?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這些資料,想邀請大家一起回到問題的原點:身體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這趟探索不提供速效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建立一套能安心享用、真正屬於自己的飲食邏輯,讓我們從理解開始,與食物和解,重新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Thumbnail
2025/07/01
面對五花八門的膽固醇與飲食資訊,我們時常感到困惑又無所適從。究竟該全然相信藥物,還是該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羊羹我覺得,與其在各種說法中擺盪,不如我們一起走一趟思辨的旅程,從理解複雜的科學源頭開始,撥開層層迷霧,最終找到那一把能安穩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可行的健康鑰匙。
Thumbnail
2025/07/01
面對五花八門的膽固醇與飲食資訊,我們時常感到困惑又無所適從。究竟該全然相信藥物,還是該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羊羹我覺得,與其在各種說法中擺盪,不如我們一起走一趟思辨的旅程,從理解複雜的科學源頭開始,撥開層層迷霧,最終找到那一把能安穩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可行的健康鑰匙。
Thumbnail
2025/06/27
我們總被告知要吃得健康,但「健康」的標準究竟是什麼?羊羹在研究中發現,實驗室的數據跟我們身體的真實反應,常有巨大的落差。這趟探索,讓我們從一顆蘋果、一把核桃開始,一路潛入食物的內在世界與我們身體的微觀宇宙,重新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一起找出那份專屬於我們自己的飲食智慧。
Thumbnail
2025/06/27
我們總被告知要吃得健康,但「健康」的標準究竟是什麼?羊羹在研究中發現,實驗室的數據跟我們身體的真實反應,常有巨大的落差。這趟探索,讓我們從一顆蘋果、一把核桃開始,一路潛入食物的內在世界與我們身體的微觀宇宙,重新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一起找出那份專屬於我們自己的飲食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睡眠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然後品質如何,就不是可輕易掌控的。 有太多因素導致人們總是睡得不好。 多數人有睡眠問題,而且越來越普遍對吧? 這點可以從市面上各種推薦睡眠品質可改善的商品層出不窮來窺得。 紀錄:近期睡得不好。
Thumbnail
睡眠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然後品質如何,就不是可輕易掌控的。 有太多因素導致人們總是睡得不好。 多數人有睡眠問題,而且越來越普遍對吧? 這點可以從市面上各種推薦睡眠品質可改善的商品層出不窮來窺得。 紀錄:近期睡得不好。
Thumbnail
有一堆文章影片說,人一定要睡滿 7-8 小時,否則就會早死,但又有一堆成功人士分享自己一天只睡 3-6 小時,好像不睡這麼少就成功不了一樣。到底要怎麼睡,才能兼顧健康和成功呢 ?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Thumbnail
有一堆文章影片說,人一定要睡滿 7-8 小時,否則就會早死,但又有一堆成功人士分享自己一天只睡 3-6 小時,好像不睡這麼少就成功不了一樣。到底要怎麼睡,才能兼顧健康和成功呢 ?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Thumbnail
我們呼呼大睡的時候,身體其實忙著幫你修復升級 ? 睡眠不但真的有深淺眠之分,而且還會不斷交替 ? 淺眠、 深眠和做夢其實對身體都超級有用 ? 少睡一些,體內的工作做不完,真的會累積出問題 ?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些什麼吧 !
Thumbnail
我們呼呼大睡的時候,身體其實忙著幫你修復升級 ? 睡眠不但真的有深淺眠之分,而且還會不斷交替 ? 淺眠、 深眠和做夢其實對身體都超級有用 ? 少睡一些,體內的工作做不完,真的會累積出問題 ?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些什麼吧 !
Thumbnail
現代人如何讓我們停止演化已久、以狩獵採集維生的大腦與身體找回睡眠的本質
Thumbnail
現代人如何讓我們停止演化已久、以狩獵採集維生的大腦與身體找回睡眠的本質
Thumbnail
人的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都花在睡眠上,但你是否曾經覺得,明明睡很久,但醒來後卻覺得身體疲憊,腦袋昏昏沉沉,感覺沒得到充分休息;有時明明熬夜睡得少。醒來卻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是什麼呢?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一套方法,讓我們能夠維持一定的睡眠品質,擁有足夠的精神迎接每一天。
Thumbnail
人的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都花在睡眠上,但你是否曾經覺得,明明睡很久,但醒來後卻覺得身體疲憊,腦袋昏昏沉沉,感覺沒得到充分休息;有時明明熬夜睡得少。醒來卻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是什麼呢?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一套方法,讓我們能夠維持一定的睡眠品質,擁有足夠的精神迎接每一天。
Thumbnail
你知道嗎?睡眠不只是讓我們休息,還能提升免疫力、維護心理健康,讓我們在白天精神飽滿!😊
Thumbnail
你知道嗎?睡眠不只是讓我們休息,還能提升免疫力、維護心理健康,讓我們在白天精神飽滿!😊
Thumbnail
睡眠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良好的睡眠不僅可以恢復身體的能量,還能促進大腦功能、加強免疫系統,並提升心理健康。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改善睡眠品質,讓您每天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地迎接新的挑戰。
Thumbnail
睡眠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良好的睡眠不僅可以恢復身體的能量,還能促進大腦功能、加強免疫系統,並提升心理健康。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改善睡眠品質,讓您每天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地迎接新的挑戰。
Thumbnail
睡眠品質對於你的健康與工作效率至關重要。不良的睡眠習慣會導致專注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知識無法內化等問題。此外,失眠還會導致身體肌肉無法充分恢復、體能下降等不良現象。因此,我們提供了一些助眠技巧和醒腦方法,例如睡前不吃宵夜、遠離3C產品、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等。
Thumbnail
睡眠品質對於你的健康與工作效率至關重要。不良的睡眠習慣會導致專注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知識無法內化等問題。此外,失眠還會導致身體肌肉無法充分恢復、體能下降等不良現象。因此,我們提供了一些助眠技巧和醒腦方法,例如睡前不吃宵夜、遠離3C產品、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等。
Thumbnail
昨日腦中思緒凌亂,花了些時間將腦中的目標記錄下來,感覺清晰了許多,也讓目標重新聚焦得更仔細;同時,昨天將睡覺時間提早了兩個小時,讓睡眠時間提升到9個小時,才突然驚覺,原來思緒凌亂的原因,除了腦中目標太多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跨年熬夜太久的關係,導致思緒紊亂。
Thumbnail
昨日腦中思緒凌亂,花了些時間將腦中的目標記錄下來,感覺清晰了許多,也讓目標重新聚焦得更仔細;同時,昨天將睡覺時間提早了兩個小時,讓睡眠時間提升到9個小時,才突然驚覺,原來思緒凌亂的原因,除了腦中目標太多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跨年熬夜太久的關係,導致思緒紊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