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緣起:
因為經營社群的關係,我常常會看到一臉疲憊的HR夥伴,這時我都會忍不住關心一下:妳是撐過來了,還是已經麻木了?
這篇文章,是我根據多年來與HR夥伴對話與觀察的實戰分類,希望幫你釐清,你「累」的根源是什麼,透過簡單的自我察覺,從而避免被一種抽象的疲憊感包圍,卻無從解決。
我想你會發現:每一種倦怠類型的背後往往都有一種扭曲的職業信念。所以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你信錯了某種概念。
類型一:過度付出型HR(The Overgiver)
你不只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你是把別人的問題變成你的人生任務。
▍案例:
小慧是一位有五年資歷的HR,擔任一家近千人人公司的員關窗口。她原本只是想「讓員工感受到HR是有溫度的」,但到後來,她每天的工作被非正式的「心理諮商」、「安撫情緒」、「私事代辦」塞滿。離職面談成了哭訴大會,公司內部流言她「很好說話」,主管們也順勢將「難搞員工」直接推給她處理。
▍問題根源:
• 對「HR就是要有同理心」的過度詮釋
• 混淆了同理(理解他人)與責任承擔(替他人處理)
• 缺乏角色分工界線,HR像「沒設定權限的系統」
▍進階對策:
• 建立內部導向型SOP:「有問題請先聯絡你的主管,再來找HR」的明確流程
• 每週反思日誌:記錄一週內幾次你感覺「自己在替別人擦屁股」
• 向上管理教育:讓主管知道「情緒穩定是管理責任的一部分」
• 訓練說出『不』的公式:例如:「我知道你有急事,不過這個部分屬於部門日常,我幫你確認要找誰支援會比較快。」
類型二:過度執行型HR(The Overdoer)
你不只是在促進專業發光,而是拼命運轉到,快燒壞自己的腦回路。
▍案例:
志成是某家正處於成長期新創的唯一HR。公司不斷擴編,他同時負責招募、onboarding、法遵、活動、教育訓練和辦公室管理。週一到週日幾乎無間斷,即使請假也會偷偷上線看報表。他以為自己是「戰士型HR」,但六個月後他提出了離職,因為「再這樣下去,自己都要倒了。」
▍問題根源:
• 把「效率」誤當「價值」
• 缺乏任務排程與分級分類能力
• 系統化思維薄弱,全靠人力堆疊
▍進階對策:
• 導入「高低價值任務矩陣」:每週將任務分類為 A(高影響高回報)B(中等)C(例行可機械化),把B與C優先考慮委派或自動化
• 學會說這句話:「這件事我可以做,但有更快的方式/更適合的人。」
• 設置反向指標:例如「這週我主動刪減了三項非關鍵任務」
• 啟動自動化工具模組:從會議紀錄到意見蒐集,不是你親力親為才算有做
類型三:過度追求型HR(The Overachiever)
你不只是期望進步快快一點,而是太怕停下來就被世界遺忘。
▍案例:
淑媛是某家外商資深HR,五年內橫跨HRBP、訓練發展與員工關係,每週參加至少兩場外部HR社群、線上直播、斜槓寫文章與準備SHRM認證考試。她告訴我:「我不進修,我就焦慮。」問題是,這些進修根本沒時間讓她轉換到工作上落地執行,這使得她的焦慮反而更嚴重了。
▍問題根源:
• 自我價值高度依賴外部評價與「生產感」
• 精選學習計畫,導致「知識肥胖」
• 缺乏整合應用時間,形成資訊堆積而非能力成長
▍進階對策:
• 建立「學習限制清單」:同時間只允許兩個進修目標,其餘延後半年以上
• 學習日誌結合輸出計畫:不是只有聽,還要列「下週能應用在哪個工作場景」
• 設置「我不做也沒事清單」:例如:我不再為了社群風向亂報課
• 選擇一個職涯主軸,強化專業脈絡一致性:避免分裂投入各種無交集主題
類型四:過度思考型HR(The Overthinker)
你不只是習慣於只想不做模式,而是無力於應對外部的阻力。
▍案例:
Alan是一名服膺制度導向模式的HR。他擁有極佳的邏輯力與制度整合能力,但每次提出改革方案或績效流程優化時,永遠卡在「上層溝通難」「怕提案被打槍」「沒有完整資料佐證」。三年下來,他的績效表現評估總是「潛力高,但缺乏推動能量」。
▍問題根源:
• 對「完美」的錯誤期待
• 對風險過度放大
• 曾經被否定過、缺乏實驗場域
▍進階對策:
• 設計「最小可行版本」策略(MVP):不是推制度,而是推一個能驗證方向的小測試
• 創造「原型反饋循環」:不是一次成案,而是每週一個版本demo給不同部門蒐集意見
• 建立「安全失敗練習場」:在HR內部共學中練習提案模擬,減少挫折成本
• 擬定提案節奏表:設目標「本月提一次小方案,兩個版本演練」
累壞的HR vs.想錯的HR
HR角色的有效性不是時間自然形成的,也不是比拼誰比誰更能忍耐,而是靠制度與覺察打底的專業修煉。
每一種倦怠型態,也都不是「壞HR」,而是某一面向被過度放大,從而失去了平衡。
所以你不需要成為超人,你需要的是:一個讓你有力、有效、有退路的工作節奏與心理空間。
送給每一位HR一個自我提問:
「現在這個工作狀態,是我為了成長,而甘願承受,還是為了倖存,而勉力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