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九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五念門,這底下第三條講了:
【論】何等五念門。
【解】先把這個名目介紹出來。
【論】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解】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了,天親菩薩這個修行,跟我們修的,的確是不一樣。我們平常修淨土,就是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實有沒有老實?不老實,一點都不老實。什麼叫老實?
這一念當中,具足這個五念,這就是老實,這個佛號能攝心,能入念佛三昧。我們念佛心散亂的。昨天我在台大講演,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他念佛念了很久,讀經念佛都不能攝心,心都是散亂的,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攝心,能夠使心清淨?原因在哪裡?他這個念裡面,沒有這些內容,只有一個空空洞洞的佛號,沒內容。
這個五門,底下面有,我們看底下這一條,看第四:
【論】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解】我們為什麼要修『禮拜』?「禮拜」是身業,身語意三業要相應,身要禮拜,專門拜阿彌陀佛。
『應正遍知』,這個應就是應供,正遍知、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佛有十個名號,這個地方用了三個,用了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名詞我們也不要解釋,解釋浪費時間,這個佛學常識,諸位多看看就明瞭了。
「菩薩之法」,淨土是大乘法,大乘是菩薩法,念佛人都是修大乘的,念佛人就是修的菩薩法,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
「常以晝三時,夜三時」,這兩句就是日夜不間斷,沒有間斷的。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時間的單位是把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分成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是採取西方的、採取西洋的,也是世界上統一的這個用法了,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小時。小時只有中國人稱,你到外國稱小時,他不懂,他就迷惑了。為什麼會是小時?因為這個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稱它作小時。印度這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四小時,晝三時,白天十二個小時;夜三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小時不間斷。
「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這是菩薩,菩薩日夜禮敬,不一定求生,凡是大乘菩薩,都是這個修學法。也許諸位看到,這個就覺得為難,我哪有時間拜佛?一天拜到晚,那我體力也不夠。你要是這樣看法,剛才那個開經偈裡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搞錯了。
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持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是什麼?恭敬。對於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心,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忘記,是這個意思,不一定要拜佛。你是菩薩,你一天到晚,從來看到佛一拜也沒有拜,你也具足了,你這個禮拜法門具足了。如果你天天拜佛,一天拜十萬拜,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敬之心,你一拜都沒有,那個都不作數的。
所以是論心不論事,大乘法論心不論事,不重形式。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人很執著,執著在事相上,你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也不能少。大乘菩薩論心不論事,心地的的確確是真誠恭敬,這就是真誠恭敬心,時時刻刻都存在,這個就是菩薩之法。我們講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絕對不會有一分一秒失掉的,這是菩薩。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這一句跟別的菩薩就不一樣。別的菩薩禮佛,就是我們用現代話講恭敬諸佛,真誠恭敬諸佛,這個禮拜是這個意思,他不一定求生淨土,沒有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我們今天這個念頭念念要求生淨土,我們就專禮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禮敬就有了對象,專禮阿彌陀佛。
所以我在講這個皈依的時候,講到末後,落實在我們實際修行上,我跟大家講,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法,皈依《無量壽經》;我們皈依僧,就是皈依觀音、勢至,這是落實在我們修行的層面上來說。
有些人,這是我聽說的,我聽大陸上一些老法師跟我講的。他說有人批評淨空法師這個說法太狹義了,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胡說八道。大陸上這些老法師聽了不服氣,他說,你們如果認為淨空法師說得不對,來跟我辯論。所以還有不少老法師很贊成,老法師同意我的說法。為什麼?
我們決定求生淨土。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讀到《往生論》,天親菩薩就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不是我創舉的,遠在這個一千多年,天親菩薩就這樣說,我們皈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就是禮敬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
再看底下這一段:
【論】云何讚歎。
【解】讚歎是口業。
【論】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
【解】由此可知,這個『讚歎』就是稱名。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念佛不是念在口上,這一點,這個意思,古人沒有問題,現在有了問題。現在大家聽到念佛都是口念,實際上在經典、在古人這個註疏裡面,我們這個念它叫稱,稱名。念不一定稱名。
你看念,我們中國這個念字,這個字也是會意,中國文字是個符號,你從這個符號裡面,體會這個意思。念字,上面是個今,今就是現在,下面是心;換句話說,你心上真有,那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上沒有,心上有,那叫念;口上有,心上沒有,沒有念。
所以古人看到人家稱名,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喊念十萬聲佛號,你看寒山、拾得還笑話他,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喊破喉嚨也枉然?心上沒有,口裡有佛,心上沒有。心上有叫做念,不一定在口上。那個真正念佛人,從來沒有聽到他念一句佛號,他往生,能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他心上真有。這個諸位要曉得。
我是在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景美圖書館,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說他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這個妄念沒有減少,煩惱也沒有減少,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我就勸他,我說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萬緣,你的功夫不得力,就是你放不下。他就告訴我,他說師父,我什麼都能放下,就是孫子放不下。我就告訴他了,我說這就是他的心上,只有他孫子,口裡有阿彌陀佛,心裡是孫子,你說那怎麼辦?這個沒有法子。所以我就教給他這個方法,你把你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你看他每一天口裡念著阿彌陀佛,手上拿著念珠,他沒有念孫子孫子,他沒有念,心上真有孫子。所以念,他是念在心上,我們常講心上人,他心上人是他孫子,那個叫念。幾個人能把阿彌陀佛變成心上人,那這個人決定往生了,與阿彌陀佛就相應了,口裡頭念不念沒關係,心上真有,這個是實念。口是稱,口是稱讚。
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念出聲音出來,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頭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同時也能夠勸別人念佛。因為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化他,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我們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
那有些人不信佛教的,那怎麼個介紹法?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他只要一聽進去了,在阿賴耶識裡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這個對他是非常大的利益。他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很清楚,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將來一定會往生,而且是我們跟他結的緣。
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將來以後他的緣成熟了,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就跟到阿彌陀佛一塊去接他。接他的時候,就可以告訴他,在什麼時代,你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聽在耳朵,就這個原因,你到極樂世界來了,結這個法緣。
所以我們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如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許許多多的善友已經往生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也跟著佛一起來接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很熱鬧,不寂寞,我們的熟人太多了。
不往生,六道裡面是非常寂寞的,每一個人業力不相同,一轉世,各個不能再見面了,再見面也是陌生人,也不相識。
唯有生到極樂世界,與你自己的生生世世,這個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天天見面、天天團聚,這個都是些事實的真相。天親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稱名的時候,『稱彼如來名』,「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論】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解】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們要讀經,要把《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當然最好這個三經一論都熟。你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聽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他的光明、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以及他接引十方眾生往生的這個境界,立刻就浮在我們心頭上。
你這個經教不熟,你就沒有這個境界出現。境界很熟,念這個名字,我們就會想到這個人,想到他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德相,『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論】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解】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行為,就會以阿彌陀佛為標準,做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要跟佛一樣。佛的樣子在哪裡?三經就是佛的樣子。所以我們經很熟,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思想、見解、行為都跟佛一樣,不一樣的地方,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叫學佛。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不是念幾句名號就叫學佛,那是結個法緣,結個緣而已,所以有口無心,那個沒用處的。所以說是接觸名號,『欲如實修行相應』,這是重點。
「如實修行相應者」,這底下講的相應的樣子,「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上,說了阿彌陀佛十二個名號,這十二個都是用光,這個諸位都念得很熟。此地特別用無礙,沒有障礙,佛的智慧光明沒有障礙。能破眾生一切無明,這一句是自利,破無明就是開智慧。所以這一句名號,古德在註疏上告訴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道理就在此地。
這個理論,《觀無量壽經》裡面說得很詳細,雖然經文不多,但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顯示出來。所以這個名號,確確實實能破自己的無明,開發自己的智慧。正如同《無量壽經》上講的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話,跟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是相同的意思。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開化顯示,開是開啟,我們本來是閉塞的,所謂是像茅塞頓開,開啟;顯是明顯,很清楚、很明顯的展示在我們面前。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
換句話說,這是我常講,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傳到中國來是少部分,那個時候交通相當不方便,運貨、運輸很困難,所以總是挑選好的、重要的帶回中國,不是完整的。我們中國編成《大藏經》,這《大藏經》說什麼?一句話,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本人,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換句話說,佛為我們所說的不是別的,是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要是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你才曉得佛教不能不學,不學就是迷惑顛倒。
我們自己本身,這有現在,我們有過去,還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幾個人搞清楚?我們生活的空間,現前生活空間,沒有離開這個地球,可是,過去我們生活的空間,未來生活的空間,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佛把這些真相,跟我們說清楚,我們就明白了,明瞭,那就叫破無明。現在我們都不清楚、都不明瞭,不但過去、未來不清楚,我們這一生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於今天,從早到晚發生的事情,也糊裡糊塗過去了,這個無明就很重很重。
所以這一句佛號,我們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得清淨心;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得心自在,這個心自在,就開悟了,就明瞭、就通達,得心自在;再念到理一心,無明就破了。你看,這個不要用其他的方法,就是這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破無明,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一心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剛才講了,能把阿彌陀佛變成自己的心上人,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
你看《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兩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降伏什麼?我們的妄念,妄念怎樣降伏?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無量壽經》就講得簡單清楚,「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就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真實的智慧。要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其他的拉雜東西放下。
為什麼?其他的東西都是生死輪迴。你能把這些東西放下,就是把生死輪迴放下了;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那你就是往生不退成佛,你這一生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是化他。你看,自行化他,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顯示出這個法門真實不可思議。那要怎樣修行?我們已經知道好了,好要怎麼樣修?這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真實的修,這底下第七就說了,「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這個先說你為什麼修行不得力,不得力,與阿彌陀佛這個名,道理,義是義理,與名號的意思不相應。就像我剛才講了,一般人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口頭上念,心裡頭沒有,這就不相應,那就是不如實修行。要心與口相應,這才行。
哪些不相應?菩薩給我們說了三條。
- 第一個,「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對於西方世界這個信心,我很信佛,很相信,自己以為很相信,其實是假的。譬如我舉個例子,今天晚上在這裡,講這樣重要的一個法門,你們大家來聽,如果說今天晚上,有一筆買賣可以賺一億台幣,你今天晚上來不來?保險不來了。那就若存若亡,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不要說一億台幣,整個世界給我我也不要,為什麼?還是搞六道輪迴,不是真的。這個真的能了生死出三界,那你那個心就是真的,就相應了。所以還是把世間名利看得很重,若存若亡,這樣念佛不可靠,往生很難。
- 第二,「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譬如說念佛不錯,那一邊人講那個參禪坐禪很好,又想去坐坐禪,那一邊說來了一個仁波切,灌頂念咒很有感應、有神通,又去念咒去了,這信心不一,這個也不行,這也不相應。
- 第三,「信心不相續,餘念閒故」,這就講你念佛功夫斷斷續續。
所以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淨念相繼,你不能夠做到相繼,相繼就是不間斷,你有間斷,間斷當中一定有雜念進去,所以你的念佛功夫,是夾雜間斷,這就不相應了。「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到底下我們就看到,天親菩薩念佛,這三種毛病都沒有,他是一心稱念,完全符合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所以他能夠成就。大勢至菩薩只給我們說了,在念佛方法上,只說了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天親菩薩把這兩句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下手、應該怎樣稱念,才能夠相應。
【論】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解】這是五念裡面的第三。這個禮拜、讚歎,前面說過,第三就是發願,我們現在叫發願。心裡面常常要有強烈的願望,有很堅定的願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了。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畢竟』這兩個字,很肯定,有堅決的意念。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由此可知,有真信、有切願就決定得生。最怕的是懷疑,所以懷疑,實實在在是菩薩往生最大的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菩薩修行,在他方世界修行很困難,修學的環境不好,惡緣很多,善知識難遇,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是進進退退。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好,阿彌陀佛常常會照顧你,你不會退轉,也不會遇到障緣,也就是障礙,不會遇到障礙。
所以他底下一句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了三樁事情,「奢摩他、毗婆遮那、禪那」,這是菩薩行裡面重要的三個科目。禪不能離開這三樣東西,我們修淨土也不能離開,但是參禪的人他現在就修,而我們是到極樂世界再修,這個不一樣在此地。
我們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如實修行,真正修行,這個裡面便宜就占得很大了。奢摩他是什麼?這是印度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止,毗婆遮那翻作觀,「止觀」,這個止的意思,只可以說是接近,不能夠達到圓滿的意思。譬如底下舉了三條,這個就平常我們講止的意思,止是止息一切惡業,從此以後不再造惡了。
譬如經典裡面常說,「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痴」,這個是平常的說法。我們特別把它舉出來,因為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一定要把這個毒拔掉;如果這個毒要不拔掉,不但我們道業不能成就,往生不能得到,實在說,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有障礙。由此可知,這個三毒非常可怕,一定要知道,要想方法把這個三毒止住,這也是止的意思。這個是通義。
本經還有別義,我們看底下一段,「奢摩他三義」,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就比較完整了。
- 第一個,「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止」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
不但我們現在要一心專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一心專念。為什麼?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學佛的同修,尤其是修淨土的同修,我們聽得耳熟,聽得很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究竟怎樣不可思議?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知道它是如何的不可思議,你就會很勤奮的、很認真的去執持名號了。這是我們在這個大經裡面,以及《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裡面,都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多說幾遍,已經聽到的,加深印象;沒有聽到的,要好好的注意的聽。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個小故事,大概學佛的人都知道。在隋唐時代,這差不多是一千三百年前,隋唐時代,中國的佛法非常興盛,日本、韓國、越南的高僧,都到中國來留學。在那個時候,有一些高僧大德就常常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是第一?在這一切經裡面去找,到最後的結論,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是第一。
《華嚴》這是根本法輪,性相、理事、因果,都非常的圓滿,真的是一部佛學概論。其他所有的經典,都是《華嚴》眷屬,這《華嚴》的枝葉,也就是《華嚴經》某一部分,佛詳細給我們說明,這個是枝,這一切經都是解釋《華嚴》的,《華嚴》這是總綱領。
《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算圓滿,還有缺陷。《無量壽經》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歸宿,這是《華嚴經》的菁華,《華嚴經》的歸宿。所以這才認識《無量壽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高出一切經,比《華嚴》還高。
《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我們讀的是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一共是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那繼續再找,找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我們仔細去觀察這部經,自始至終,就是世尊為我們詳細介紹四十八願,這一部經裡頭,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第一。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這個問題,古大德,可以說大家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是名號。
所以這樣一比較,才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念這一句佛號,就等於四十八願都念了,等於《無量壽經》都念了,等於一部《華嚴經》也念了,等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念到了。
不僅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典,都不出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你要把它真的認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名號之可貴,名號一定要受持。這是叫你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
這個名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教我們常常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我勸同修們要把《無量壽經》念熟,最好念的能夠背過。為什麼?你就會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如果不念佛,不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叫打妄想。妄想,也叫修行,修什麼行?修六道輪迴,修三惡道,那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你看能止一切惡,我們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被它伏住了,都止住了。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了,不但三惡道沒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這才能出三界。
- 第二,「彼安樂土,過三界道」。
三界,就是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有六道,所以叫三界道。過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超過六道輪迴。「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身口意三業,再不會造罪業了,因為西方世界沒有造惡的緣,所以不可能造惡,這就止惡。
- 第三,「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淨土宗是大乘佛法,決定不會退轉做小乘,阿羅漢是小乘,辟支佛也是小乘,這叫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不會退轉去做小乘。
這個地方須要說明的,就是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這一句實在講,就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本願的威力,能夠幫助我們得到三種不退,不但得到三種不退,幾乎得到圓滿的三不退,這個是很不可思議。因為要是講得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就得到了。
但是一個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他是造作很多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世界,這個四十八願裡頭有說,經上也說,到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是七地以上。這個七地不是普通的七地,圓教的七地,超過藏通別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超過,比他們還要高。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看看,這是不費功夫,一下就證到那麼高的果位,幾幾乎乎跟如來平等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都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了。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這個如來就是彌陀如來,如實功德就是真實的功德,這個真實功德就是四十八願,是從四十八願生的。
再看下面這一條:
【論】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解】『毗婆舍那』就是翻作「觀」,就是前面講的觀察。大乘佛法常說修觀,無論是禪宗或者是教下,禪宗講參究,教下講止觀,其實名稱不相同,意思非常接近。
這個觀,我們以禪宗的層次來說,首先從觀照入門,這個觀照是功夫很淺的;再往上提升,功夫深了,進級了,叫照住,照住是得定,得禪定了。這第一是觀照,這照住就得定了。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你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照見了,照見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三個層次。
其實它這三個層次,跟我們淨土宗三個層次,沒有兩樣,但是名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講念佛功夫,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片,跟禪宗的觀照是一樣的,一個境界,一個意思、一個境界,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可見得那個境界是平等的,名稱不一樣,用功的方法不一樣。
禪宗的方法難,我們很不容易去修,淨宗的方法容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功夫逐漸逐漸加深,先念到成片,再念到一心不亂,再念到理一心不亂。其實禪宗,跟諸位說,如果要是到不了照見,沒用處,它不能出三界。你譬如說照住,照住得定了,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四空天,不能出三界,照見才能出三界,這個難,太難了。
咱們淨土宗什麼資格可以往生?功夫成片就能往生。如果講事一心、理一心,真的是難,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達到。如果講到功夫成片,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有分,這個就講的帶業往生,人人有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
再說這個觀,觀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眼見外面的色相,不叫見,叫觀;耳聽外面的音聲,不叫聽,叫觀,就是六根接觸境界,統統用這一個觀字,不說見聞覺知。
這有什麼差別?因為見聞覺知裡面有分別、有執著,觀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見色,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聽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叫做觀,有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叫見聞覺知,那墮落在意識裡面。如果用禪宗的話來講,很好懂,如果用心意識,是凡夫的知見;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觀。
所以這觀照,怎麼個修法?不用心意識,這就是觀照。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用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換句話說,我們要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心裡多乾淨、多清淨。所以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智慧觀察,正念觀彼』,「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在修觀了,真實的在修觀。
底下說,「毗婆舍那云觀者」,毗婆舍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觀。「亦有二義」,這兩個意思,把這個觀的意思才講清楚、講明白。
- 第一,「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
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在底下一條,在第十一條,等一下我們再說。「此功德如實故」,這個《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是真實的,不是虛妄;他方世界,包括我們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這些相是虛妄的。
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這就是虛妄;不生不滅,那就是真實。西方世界的人,生到那個地方去了,有生無滅,不生不滅,西方世界所有的萬物、樹木花草都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不生不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那個功德是真實的,此功德如實故。
「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我們能夠這樣修行,這是決定得生。所以這是叫我們觀,觀想。《十六觀經》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用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跟禪宗沒有兩樣。用觀想、用觀像也都很難,所以佛教給我們,持名念佛,那就方便太多了。天親菩薩念佛,是以持名為主,他持名裡面有觀想,因為他這一句佛號裡頭五念具足,就是有觀察在裡頭,他五念具足。
- 第二,「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生到西方世界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了。
實在講,往生的人,是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就見佛。佛來接引,先你見到佛光,往生的人見到,我們一般的人,要有緣分才見到,沒有緣分的人就見不到,有緣分的人會見到,見到這個佛光照這個往生的人。佛光一照,他的業障就消除很多了,業障就消除,功力倍增。
譬如說他念佛,他念到功夫成片,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很起碼的功夫,但是佛光一照就把他升級,升到一心不亂,升到事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佛光一照就把他升到理一心不亂。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沒有錯。可是《阿彌陀經》的原文,梵文的原文,沒有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他翻的。他有沒有錯?沒錯,絕對沒錯。是佛光注照的時候,把你功夫提升了,升等了,是這麼個意思。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參見阿彌陀佛。
「未證淨心菩薩」,淨心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得,這個清淨,就包括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到這個地位的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這個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他的境界,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菩薩,通常一般修行修到這個位次,真的要修無量劫,不止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修到七地是別教的七地,不是圓教。圓教一定要用《華嚴經》的尺度去衡量,那無量劫才達到這個地步。我們這個才念幾天佛號,這一往生就超越了。所以你曉得,多少菩薩看到羨慕,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修了無量劫,才到這個地步,你怎麼一下就來!
實在講,我們彰化沒有高樓,像外國有一百多層的高樓,那個普通的菩薩就像爬樓梯,慢慢爬、慢慢爬爬到頂上,好辛苦,好累。那念佛的人像坐電梯,一下子,怎麼你沒爬就上來了?坐電梯上去的。這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證得平等法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看四十八願,你看《無量壽經》,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身金色,我們身也是金色;阿彌陀佛的面貌很圓滿,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到那裡這個相貌,跟佛也完全相同,這是佛力加持的,不是我們修得的。
因此,我們在那個地方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這個不是自己修的。所以到那裡,是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這個淨心,就是得清淨平等覺心的菩薩,上地是指等覺菩薩,在十地之上,這是菩薩位次最高的了,等覺菩薩,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都是等覺菩薩,跟他們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他們一樣。
「畢竟同得寂滅平等」。這是觀的意思。所以我們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常常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現前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我們現前修,到西方世界那是真修、實修。
觀察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哪三種?這十一段說出來了。
【論】觀察有三種。
【解】這個『觀』,剛才講了,不用心意識,不用分別執著,這叫「觀」、叫看。『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察。清楚明白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個境界裡面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是分別心、執著心變現出不平等,離開分別執著,萬法是平等的。
所以心地清淨,你看一切法是平等的;如果看一切法不平等,你的心決定不清淨。這個美、那個醜,這個長、那個短,你的心還會清淨嗎?不清淨。清淨心裡頭看的一切法,是平等的。
【論】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解】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觀無量壽佛經》上都講得很多,所以我們要念得很熟,這才能夠觀得起來。如果不熟,那就想不起了,縱然想,也是打妄想,跟這個經不相應。所以經一定要熟,我們想就會相應。這是看這個依報莊嚴。
【論】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解】這是觀正報莊嚴。這個正報裡面,有主有伴,主就是老師,西方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
【論】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解】菩薩是伴,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所以那個世界,跟其他佛世界不一樣,其他諸佛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它是一真法界。西方世界裡面只有一種人,菩薩,而且還不是普通菩薩,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普賢菩薩。
你們讀《無量壽經》應該知道,西方世界的人統統,經上講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全是普賢菩薩。這也能夠看出《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多麼密切。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跟《華嚴經》無二無別,這個說得很正確,說得不為過。這是教給我們,要觀這個三種莊嚴功德,這個三種莊嚴功德,都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
五念最後是迴向。
【論】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解】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迴向』。「迴」是回頭,「向」是向著一定的方向。迴向有三種,迴向眾生,這一段就是講的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迴向到本性。這三種裡面,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為什麼一開頭,把眾生擺在第一?佛告訴我們,佛不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這一個人,不只是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無始劫到今天,在這個六道裡頭,生生死死,輪迴不息,我們跟一切眾生,結多少的冤仇。不要說從前了,就想想這一生,這個幾十年之間,你每天吃的這些動物肉,那些動物甘心情願被你吃嗎?牠要是不甘心、不情願,牠弱,弱肉強食,牠沒有能力抵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來生牠要投到人,你要投到畜生,他要殺你,也要吃你,這吃來吃去,沒完沒了。所以這個裡面,冤業太深了。
為什麼學佛認真修行,常常會遭遇魔障?就是這些冤家債主,看到你學佛想成就,他的仇還沒報,恨還在心裡頭沒解開,他能甘心情願讓你走嗎?總是來找麻煩。於是菩薩有智慧,我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給這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解冤釋結,把這個冤結解除,我成佛之後,再普度大家,對大家都有好處。他要明瞭,也就放你一馬,讓你成就,你成就對我有好處,就不要再報復了。
所以迴向眾生,是非常重要,念念能為眾生著想,這個樣子,我們這個冤結才能夠消除。這是成就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就是無條件的,對一切眾生這個愛護、救拔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悲,如果是有條件的,就不叫大慈悲了,大慈悲是指沒有條件的。
「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像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這個意思,這就是把自己的功德,迴施一切眾生。
可是要有真心,要真誠發願,不是嘴巴裡把那個迴向偈念幾遍,那個沒有用的。如果說有口無心,這樣迴向不但沒有功德,我想了想恐怕還有罪過,什麼罪過?打妄語。當著佛菩薩像前面,佛菩薩給你作證明,打妄語,騙佛菩薩,騙眾生,也騙自己,這個就有罪過了,這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發真心,要發的是真願,我們修積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願大家同生極樂國。
「生彼土已」,這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奢摩他毗婆遮那方便力成就」,到那個地方,止觀成就了,止是定成就了,觀是慧成就了,有定、有慧。
- 定怎麼樣?不會被外境所轉,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定力。
- 觀,能知一切眾生的根性,知道用什麼方法,去教化眾生、去幫助眾生。
到這個時候,「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有了這個能力,就是有了智慧、有了定力,我們要回來,要回到六道輪迴裡面來,回到十法界裡面來,幫助這一些苦難的眾生,幫助他們往生淨土。只有往生淨土,是最快的解脫之道,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在此地,我要特別提醒同修,修淨土,跟修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特別是專修,不能雜修,那個感應之快速、感應的真實,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我在國外,有一些法師,看到我的法緣很好,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給我?其實我教給他,他要相信才行。也有相信的,這相信的都轉過來了,法緣真的很好了。
為什麼好?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你的法緣就好,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那法緣怎麼不好?你學其他的法門,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力量,那很有限。
我們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是靠佛的力量,不但是靠阿彌陀佛,靠一切諸佛如來的力量,所以這個法緣好。不但法緣好了,身體也好了。從前這個身體不健康,現在健康了;從前那面貌不圓滿,現在圓滿了,樣樣都好。如果你要是雜修,就沒有這個好相,專修才有。不能懷疑,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決定不退轉、不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感應不可思議。
我們再翻過來,第四面。前面教我們觀察,這觀察很重要。實在講,這個五念法,禮拜、稱讚、作願、迴向都很簡單,只要有真誠的心,在一念當中,很快就完成、就圓滿。唯獨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向下很長的文字,都是教給我們觀察。經很長,我們要去想經典裡面的依正莊嚴,真的還不曉得從哪裡想起。天親菩薩才把這個經文的內容,把綱領抓出來了,我們就依他這個綱領的方法,去想、去觀,那就方便很多了。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十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