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五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論】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解】「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這個世界所以稱之為極樂,就是這兩句所說的,西方世界人,這個身心的煩惱永遠沒有,不但沒有這些事,連這些名稱都沒有。
『受樂常無間』,常是永恆而沒有間斷的,快樂無比。這些諸難,災難太多了,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常把它歸納為三災八難,這在西方極樂世界連這些名稱都聽不到,哪裡會有這些事實?
回頭再想想,我們這個世界災難太多了,我們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躲避這個災難,在這個地球上,實在是找不到。而這個世間災難愈來愈嚴重。這些話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可以相信,因為我們知道,現代的人心不善,是一年比一年增長。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環境隨著人心在轉變。人心要都趨向善良,環境就好了;人心要不善,這個世界災難就會愈來愈多。
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是我們非常嚮往、非常羨慕的一個地方,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有幸,實在講不是偶然的,正如同佛在大經上所說的,我們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才遇到今天這個機緣。既然遇到,我們自己得到了真實利益,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把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傳播介紹給廣大的眾生,這就是真實的報佛恩。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就負這一個使命,要把這個殊勝的利益功德,向世人去宣揚,推薦介紹。
再看下面這首偈:
【論】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解】「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這個大就是大乘。這首偈裡面,為我們解釋了不少的疑問,西方世界是純粹大乘,正如古大德所讚歎的,極樂世界,是大乘之大乘,是如來與諸菩薩善根出生的這個世界。
「若人得生安樂者」,假如有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這個大義門是大乘之門。
「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曇鸞法師在這段註解裡面,註得非常之好,確實把天親菩薩偈頌的意思,真的為我們表明。
「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生」,這兩句我們要牢牢記住。為什麼說,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十方諸佛的剎土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事實,生他方諸佛淨土成佛,還是要三大阿僧祇劫,生阿彌陀佛淨土,前面跟諸位報告了,成佛大概只要三劫、四劫,太快了!原因是什麼?
因為西方淨土,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他方諸佛淨土,都有三乘、五乘,不是平等一味的,這個要搞清楚。所以勸導我們,唯應於淨土生,唯是唯一,應該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這舉一個例子,西方世界確實沒有二乘,沒有聲聞、沒有緣覺,但是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同樣一個道理,西方世界沒有女人,他方世界女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西方世界沒有根缺,這個根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殘障,西方世界沒有殘障,但是十方世界殘障之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子,「女人根缺,亦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這個女人根缺,不是真的,而是像什麼?像有些菩薩心地很軟弱,這個軟心不是說他很慈悲,這個軟弱,是他不能夠勇猛精進,他用功比較上緩慢一點。因為西方世界都不退轉的,沒有退轉的,只有進得快、進得慢,對於用功進步慢一點的,譏言聲聞,譏笑他,你是阿羅漢,其實那裡沒有阿羅漢,是這麼個意思。
「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所以這個女人,也不是真的女人,這個人他的行為、他的言語、音聲很弱,不像個男人,所以就說他是女人,叫譏嫌名,不是真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他眼睛並沒有瞎,但是他是非邪正不能辨別,瞎子!這是罵,瞎子就是殘障,他並不是真的殘障。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這個意思說得好,不但西方世界沒有女人、根缺、二乘,連譏嫌名都沒有。
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這些人,個個都是勇猛精進,這是為我們說出這樁事情。我們在這個世界,精神提不起來,會懶惰、會懈怠,一旦往生了,就會勇猛精進。為什麼?這首偈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親近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你,使你精神飽滿,意志堅定,不疲不厭,這是得佛力的加持。
「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我們今天聽到佛名,聽到《無量壽經》,佛就以本願攝受我們,我們能夠在一生當中,不會退轉,能生歡喜心,這也是佛力的攝持,這是佛對我們慈悲到了極處。只要我們真正知道感恩,真正知道佛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與佛就相應了。
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怎麼會叫我們退轉?怎麼會叫我們軟弱?不可能,佛力一定加持。
「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這是舉一個例子,佛能夠叫阿羅漢,阿羅漢裡頭,有根性很劣的,不肯迴小向大的,佛都有辦法叫他迴小向大,叫他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很不可思議。
【論】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解】「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佛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他方諸佛世界也不例外,一切眾生都有求不得苦,哪一個眾生心裡頭沒有願、沒有求?求不得。
為什麼不得?有障礙,這就是所講的業障,我們所求,不能滿願,就是因為有業障,必須業障消除,我們所求就滿願了。所以懺除業障,是所求必應的一個先決條件,一定要懺除業障。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障,業障已經成了,無可奈何,這一生當中,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所造的業障也已經形成了,今天明白了,今天了解了,今天覺悟了,從今以後,不再造業障。
我們自己有心有願,往往是善願、好的願,都會遇到許多障礙不能成就。要曉得,為什麼?我前生障礙別人的好事,今天我想做好事,人家障礙我。我要盡心盡力的去懺悔,從今而後,看到別人有善行善事,不但不障礙,我們要幫助他,盡心盡力的成就他,成人之美,我們將來在菩提道上,就不會有障礙了。所以什麼樣的因,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
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或者物質環境裡面,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要冷靜去想想,這一切不如意,都有不如意的因在,因跟緣沒有消失,這些不如意的人與事,都不會離開我們。一定要以耐心、要以善心、要以真誠不退心去修學,認真的懺悔,求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善心、善願才能夠現前。
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想消業障,難!太難太難!這一生修得再好,這一轉世,算你是不錯,來生再得人身,再得人身,這一生所修行的,都忘記得乾乾淨淨,來生又要重頭來起。
如果遇不到善知識,誤入歧途,那就壞了。所以曇鸞法師在此地勸我們,唯有求生淨土,真的三界之外別無生處,只有求生淨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所有一切的障難,永遠離開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快速成就,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論】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解】「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這兩句是這一大段的總結,前面十七樁事,說明西方世界生活環境的圓滿,不僅是美好,是真正的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
因為這個緣故,天親菩薩講,『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我是看到這個情形,所以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於上」,釋是解釋,器世間是物質環境,西方世界物質環境,簡單就介紹到此地,這十七樁事情,清淨莊嚴,所以決定求生。
向下去是「眾生世間清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老師,阿彌陀佛;一個是同參道友,這諸大菩薩。
人事環境好!西方世界沒有一個惡人,沒有一個不善的人,沒有一個障礙你的人,各個人都幫助你,成全你,這個世界就太美好了。所以看到物質環境好,再看到人事環境更好,這哪有不求生的道理!
【論】次,觀眾生世間清淨。
【解】這是偈頌裡面第二個大段。
在第一大段裡面,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物質環境。第二段,這是觀眾生世間清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情世間,也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人事環境。自古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人與人之相處非常不容易,不但世法裡頭不容易,佛法裡面也不容易。
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之中也是良莠不齊,像六群比丘就很不聽話,處處破壞師兄弟們正修正行。佛滅度之後,在佛門裡面,出家人嫉妒、瞋恨心,並沒有說他一剃度就消除了,沒有那麼容易;剃度之後,嫉妒、瞋恨還照樣的有。
最著名的,像禪宗,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五祖會下的那些弟子們沒有一個服氣,不但不聽老師的教誨,還一個個到外面去追查,要把六祖惠能抓回來,把衣缽奪回來。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都看到的。害得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做雜工,避難,躲避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所以這個自古以來都不免。
現在我們處在五濁惡世,修行難,太難了!你真正想用功,那個不用功的人恨你、嫉妒你,想盡方法障礙你,在這個環境裡面修行當然就難。所以修行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要這長的時間?障難太多。我過去生當中障礙別人,這一生當中別人障礙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在嫉妒障礙之中,不是被人害,就是害別人,這是幹這種事情。
這是我們必須要求生淨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但我們要求,天親菩薩、無著菩薩、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淨土。原因在哪裡?西方淨土沒有障礙,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沒有嫉妒、瞋恚,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想用功,每個人看到都讚歎、都歡喜、都幫助你,這樣好的人事環境,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的。
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佛國土,他們的莊嚴,勝過西方淨土很多的,超勝過西方淨土確實是很多。為什麼諸佛都讚歎西方淨土?說西方淨土是第一?它第一在哪裡?
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淨土縱然莊嚴,而不是六塵說法,六塵不說法,莊嚴雖然是美好,可以享受,得不到法益,這不能開悟,不能斷煩惱,所以這是比不上西方世界。在人事環境方面,諸佛剎土裡面的人事環境,沒有西方世界人事環境這樣的整齊,這是西方淨土第一殊勝之處,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去往生。
這一段裡面,又分為兩段,兩個中段,第一段是教我們「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我們仔細看看我們的導師,這對我們關係非常重要。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要想有真實的成就,關鍵在善知識,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這一生成就的增上緣就具足,這個關係非常重大。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對老師不能不認識、不能不了解。所以下面,一共說了八樁事情,介紹阿彌陀佛。
下面還有一行半,是給我們解釋眾生的意思。「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是小乘家釋義」,這個講法是小乘教裡面所說的,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生死不斷,生生死死,這個叫眾生,眾多的生死,輪迴生死,眾多的。
「大乘言,無生無滅是眾生義」,這個意思就比較深了。大乘法裡面常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既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決定沒有生滅。所謂生,緣聚現的這個相,我們叫它生;滅的時候,緣散了。緣聚緣散,實在講,這個裡面確確實實找不到生滅,所以這個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講的是眾緣和合。
譬如我們這一個毛巾,這個毛巾它是眾緣和合的,它是線織的。我們把線頭抓到的時候,一展開時,它原來是一條線,這個線織成的時候就成了毛巾了,我們叫它做巾,這個相就生了。我們把這個線頭拆開之後,這個毛巾沒有,就滅了。請問問它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那個線再一分析,是纖維。所以科學家再分析,就分成了分子、原子、電子,原來是這些東西聚合的。只有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也不滅,所以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這一個真相。所以這個眾生是把萬事萬物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確實沒有生滅,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所以說,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我們講世間苦,怎麼苦?五受陰,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受,都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觀受是苦」,沒有一樣真實。這個說法,也是大乘的說法,跟小乘說法不一樣,小乘這個苦是煩惱,令人心煩惱亂,這個苦。本經是大乘經,淨土是大乘法門,所以要用大乘的教義來闡揚、來說明。
我們看底下的這個偈頌:
【論】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解】「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我們觀察,天親菩薩五念門裡面,第四門是觀察,觀就是觀想,十六觀裡面講觀想,他不用觀想,用觀察,意思就是說,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觀察比觀想意思來得更明顯、更清楚,就是你的觀想要想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夠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先觀導師阿彌陀佛的寶座,先觀這個。「佛何故莊嚴此座」,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座,是非常莊嚴的,這個《十六觀經》裡面有。
「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的時候,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就是畢缽羅樹,樹下是舖草做墊子,坐在那個上面入定,在那裡打坐,他成佛了,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對他也不恭敬,也沒有人去理他。
佛一示現成佛,如果沒有人啟請他說法,他隨時就入般涅槃了、就入滅了。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做,沒事當然就走。
幸好淨居天人,這個諸位讀經,讀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就曉得,淨居天人,是四禪天裡面的五不還天,這些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他們趕緊下來,來請法,這樣釋迦牟尼佛才沒有入滅。所以淨居天人幫了我們好大的忙,這是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很莊嚴的寶座?假如釋迦牟尼佛示現像極樂世界那樣莊嚴的寶座,我們這個世間人一看到一定奇怪,這是不曉得從哪兒來的?這個一定是怪異,不尋常,又起了疑惑了。
實在講我們的根性很劣,沒法子。所以世尊示現的身相,丈六金身,叫劣應身。這敷草而坐,成無上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所以自己才發願,他老人家成佛的時候,他成佛不是在一般的處所,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的,世界就那麼樣莊嚴了,他的寶座,如果再舖上草座,那人家也瞧不起了。所以說,一定是跟這個大環境裡面的莊嚴要能夠相稱,這個才是正常的。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為佛座」。什麼叫寶王?是寶當中最大的,寶當中最殊勝的,我們就稱它作寶王。他這個座也大,佛的身相也大,所以他座也大。他這個座是無量珍寶,微妙淨華,裝飾在這個寶座上,這個是佛座。
我們先觀察佛座,然後才知道,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人是多麼的尊貴。像從前這個世間的帝王,你看宮殿裡面,我們看到這個皇宮裡面,這個大殿當中皇帝坐的寶座,看到那個座的莊嚴,就想到坐到這個寶座上的人,他是什麼樣的身分,於是對他就起了信心、恭敬心、敬愛之心。印祖說得好,佛法裡面,「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我們對這個人有十分的誠敬,我們一定得圓滿的利益,這個道理在此地。
【論】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解】「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這兩句,『相好光一尋』,這個「光」是常光,這個「一尋」是長度的單位。我們中國古時候,八尺叫一尋。另外一個講法,我們一個人兩個手展開,這樣展開,這個長度叫一尋,在此地我們應當取這個意思。為什麼?西方世界人的像,比我們高大太多了,決定不是八尺。所以他這個一尋,就是指他兩個手展開的時候,這是常光,這不是放光,是常光。
「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諸佛如來,都已經證得圓滿的清淨法身,法是什麼?法就是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他的身,也就是他的淨土,身土不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想佛,佛就現身。以清淨心想佛,佛就現的報身;以雜染心想佛,佛就現應化身。佛在什麼地方?無處而不在。
前面跟諸位提過,《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但是很難懂,為什麼?不是我們常識所能夠見識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完全說的是理,也說明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想關係就太大了。心想善就現善法界,心想惡就現惡法界。
這個六道有三善道、三惡道,從哪兒來的?就是我們心想而生的。離開一切善惡,這個清淨心了,清淨心所感的,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淨土了,所謂是「心淨則土淨」。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係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為什麼要起惡念?為什麼不起善念?我們很想今生後世,都能享受善的果報,這個我們都有這個願望,都有這個希求。可是念念當中,他想惡念,他不想善念,你這個善的果報,怎麼會得到?
善因才能得善果,善因是什麼?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為,我們才能得善果。惡的念頭、惡的言語、惡的行為,就會得惡報。這些事情初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也都能明瞭,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事,他就忘掉了,他又造惡了,所以招來一生不如意,這個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一切善法當中,第一善法,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是無比的善法,我們要用不善的心,怎麼能往生淨土?如何修這個大善?那就是把這一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供養給別人。
如果有人能夠接受,我們見到生歡喜心,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這叫修第一大善。反過來,人家修淨土,你要想辦法去障礙他、去阻撓他,不讓他成就,你所修的,就是第一大惡。這個第一大惡,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不是小惡,這是什麼?障礙人修淨土,這個是第一大惡,我們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佛法,障礙佛法,破壞佛法,破壞所有一切大乘法,那個造的業,沒有障礙人念佛往生這樣重,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心想佛時,你的心這個時候,就成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理,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事,是修德。
這個心怎麼作佛?念佛就作佛了。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佛就作佛,念五戒十善就作人、就生天,念貪瞋痴慢就要墮三途,你就作三途,所以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安排的給你受的,實實在在講,統統是自作自受。
你為什麼會變餓鬼?因為你貪心太重;為什麼你會變畜生?愚痴太重;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心太重了,嫉妒、瞋恚,都是自作自受。這兩句是講一個例子,如果把這個話講完全來,我念給你聽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餓鬼,是心是餓鬼」,這十法界,十句就念全了,只舉出這一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作自受。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是講到最高的,一切諸佛,正遍知海,這個正遍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大,我們用海做一個比喻。無量無邊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怎麼想?想佛!想佛就成佛了。所以這非常重要。
下面,這解「法界身」,「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範圍太廣、太大了,我們只講它一部分,這一部分,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只說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從哪裡來的?是眾生心法,眾生的種種不同的心想,現出三界六道的現象。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界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什麼原因?因為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想法,都想阿彌陀佛,他沒有其他的想法,他沒有雜念,這個念佛淨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所以統統想阿彌陀佛,因此那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它不複雜。不像我們這裡複雜,我們說,每個人心裡念頭太雜了,西方世界念頭只有一個,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曉得。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是故佛身名法界身」,這個話不難懂。我們今天這個身,諸位想想,是不是法界身?當然是法界身,沒有辦法離開法界。不過因為我們的心想太雜亂了,現的這個身相不怎麼好,不像佛身那樣清淨莊嚴。他為什麼清淨莊嚴?人家想得好,我們想得不好,都是從心想生。
「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要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離苦得樂。這個真正離苦得樂,諸位要知道,唯有成佛。所以一個人如果修行,他不想成佛,那都是行邪道,不是正法。一定要發心成佛,這才是正道,才是真實究竟圓滿,一定要發成佛的心願。
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都是教我們念佛,尤其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念阿彌陀佛,就念一切諸佛。所以佛的名號、佛的形相,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相隨心轉,這個道理,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你的心善不善,看你相貌就知道了,瞞不過人的。怎麼樣裝模作樣,可以欺騙世間的愚痴人,世間聰明人、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看就明瞭。
所以修行人,相貌就很重要。相貌並不是叫你天天去化妝,那個沒有用處的,現在還有很多整形的,那更糟糕。要修好的相貌,先修好的心、好的念頭,心好、念頭好,你這個相貌就好了,不但相貌好了,身體也好了,百病不生。
所以心地清淨,這是第一殊勝。在我們這種程度修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想阿彌陀佛,所以家裡面供的阿彌陀佛像,常常看、常常想,常常叫阿彌陀佛,這個相在我們這個心想之中,你就不會去胡思亂想,常常想阿彌陀佛。
經典念熟了,你這個觀想的能力就強了。實實在在說,天親菩薩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我們一定要把它念得背,背得很熟,為什麼原因?經太長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很長,我們很難去想,怎麼想法?
這個念佛,你看五念門裡頭有觀察,我們怎麼觀察法?天親菩薩這二十四首偈頌,就是一個觀想的綱領,你把他這個東西背熟了,常常就能夠將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在你的心想當中,它是綱領,這非常難得。
近代人,夏蓮居老居士,作了一個《淨修捷要》,你看他那個《淨修捷要》是根據什麼作的?根據天親菩薩的五念法作的。所以用《淨修捷要》這個方法也行,也能把三經裡面所講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心想中。《淨修捷要》好,這是近代人作的。這兩樣東西,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修「觀察」這個法門。
「是心作佛,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也」。為什麼這個心能作佛?心本來就是佛。是心作菩薩,因為心本來就有菩薩;是心作餓鬼、作地獄,這個心本來裡面就會變餓鬼、就會變地獄。它能變,它什麼都不是,但是什麼都能變,這是講體,能變之體。所以清淨心裡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那個物從哪裡來?心想生的。你心想,這個本來無一物,它就會變。
「正遍知者」,這是解釋正遍知。「真正如法界而知也」,這就是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真正明瞭,徹底究竟的明瞭。「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這個正遍知是什麼個樣子?正遍知是無知,《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為什麼無知?因為法界無相,法界就是真心,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物從哪裡來的?物從心想生。心想不是真的,所以現的相也不是真的。一切相都有生滅,心想有生滅,所以現相就有生滅。因此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要知道,諸佛無知,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無知。
「以無知,故無不知也」。因為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我們今天什麼都不知道,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我們知道得太多了。因為你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這是真實的道理。現在人學佛真叫可憐,學佛怎麼學法?要廣學多聞,那就完了。要樣樣都知道,結果是樣樣都不知道,這可憐。
古人學佛,給諸位說是學無知,古人學佛是從修定下手,是從無知下手。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所以無知是根本。《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個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你要想無所不知,你就先修無知。
「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這個事情很妙,一般人想不通,怎麼無知,無知他怎麼樣樣都曉得?那我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你問我,我還是不知道?其實你是自以為你無知,實際上你已經有知。怎麼有知?我覺得我無知,這就是有知了,你怎麼會知道你無知?你知道你無知,你已經有知,你就錯了。所以你這個心,不是在定中,每一天有胡思亂想,有是非人我,這些都叫有知。無知是甚深的禪定。
【論】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解】「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佛的音聲『微妙』,盡虛空遍法界,他的音聲普聞,沒有達不到的地方。不像我們一般人的這個音聲,靠近,聽的聲音大;遠了,漸漸就聽不見。佛的音聲無論遠近,音量是相等的,這個微妙,盡虛空遍法界,他這個音量都是均平的。
『梵響』,「梵」是清淨,『聞十方』,十方世界普聞。為什麼佛的音聲「梵響聞十方」,我們在此地聽不到?諸位要知道,不是佛的音波沒有達到此地,是我們這個收音機有故障,我們那個頻率不對,所以接收不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要怎樣把這個故障修復?修清淨心,心清淨了,這個障礙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它裡面,我們現在講細胞,就是裡面這個零件,它自動就會調整,調整到正常。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坐在此地,也聽得清清楚楚,心清淨、願清淨、信清淨,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論】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解】「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這兩句要緊了,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成就的,阿彌陀佛心業功德莊嚴。他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這底下有個小註,「四大皆空」,這就是說,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
所以清淨心裡頭,沒有分別,更沒有執著。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就傳給他,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為什麼人家有那麼大的成就?五祖大師門下的大弟子神秀禪師,能講經說法,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他?說老實話,五祖把衣缽傳給神秀,大家都服氣,絕對沒有一個人爭;傳給惠能,大家不服氣。
現在一般人認為講經說法,這個法師很了不起,那個沒有講經說法的,年紀輕輕的,看不出來他有什麼行為,則沒有看在眼裡。尤其惠能法師是南方人,那個時候,也有像現在這樣省籍的隔閡,大家瞧不起他,認為他是個野蠻人,南蠻子!怎麼到這裡來,沒有幾天衣缽就給他了,所以沒有一個人服氣。就是神秀知道得太多,所以有所不知;惠能大師這個心清淨,無知,他真的是無所不知。
從哪裡能夠看出來?他得到衣缽之後,五祖就叫他趕緊走,知道有人要害他,他這出去避難。就在當年,他逃在曹侯村,曹侯村裡面,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也相當多,這個經有兩個翻譯,一種本子是三十六卷,一個本子是四十卷,所以分量相當大。遇到惠能大師,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就給她講解《大涅槃經》,他叫無盡藏比丘尼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念給他聽。念,聽了之後,他就跟她講解,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他會講經,什麼經都會講,什麼經也沒學過,決定沒有講錯,講錯怎麼能叫人開悟?所以他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神秀是,有知而有所不知,所以五祖不能把衣缽傳給他。
心要清淨,心要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所以「同地水火風」,這就是四大皆空,主要取這個意思,心裡面不能有一點點東西。世法不能有,佛法有,行不行?佛法有也不行。神秀就是因為有佛法,所以五祖不傳衣缽給他。佛法也沒有,那才是道地的清淨,才是真清淨。
這樣的功夫,上上乘的功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念阿彌陀佛。我們要叫心裡面,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成功了。這個修行方法,比禪裡面方便多了。
我們有這一個阿彌陀佛妨不妨礙?不妨礙。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名號,就是真如自性的名號,因此就沒有妨礙。縱然有礙也不怕,到達西方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以神力加持我們,使我們明心見性。
所以這心要空,心裡頭什麼都不能有,這是真理,這是事實。心裡面要有一物,心就壞了,心就有病;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個心是正常的,是健康的。所以佛與大菩薩心裡都是清淨,都是無一物。
【論】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解】「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淨土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天人不動眾』,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世界,諸佛的剎土,都沒有辦法用時間來計算,無始劫以來,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如此。唯獨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這個裡面的所有一切大眾,都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用我們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那些人,移民過去的,現在叫移民,從前叫往生,現在叫移民。移民的條件,就是心要清淨,只要心清淨,他都接納;心不清淨,就去不了。因此那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平等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清淨心。
淨土所有天人,到達西方淨土,實在講都不是天人了,都是菩薩,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都是阿鞞跋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可是佛在經上,有時候也說天人,有時候也說聲聞,這些問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已經看到了,佛說這些話是兩個意思。
一個意思,是在西方世界,從實質斷證功夫上來講,譬如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我們已經是阿鞞跋致菩薩了,但是這個阿鞞跋致菩薩不是自己修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佛力加持,不是自己修的。自己是什麼身分?自己是人的身分,六道裡頭人道的身分,煩惱一品也沒斷,這樣去往生的,是說這個意思,從斷證上來說。
第二個意思,是你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哪一道的眾生,從人道去的,從天道去的,就叫天人;從這個四果四向去的,那就叫聲聞,是這麼個意思。可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蒙如來本願的加持,那就是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這一句就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要三、四劫的時間,就圓滿菩提了,就成佛了,這是很不可思議!這個兩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實際上是講阿彌陀佛威神本願,加持大眾,使大眾才能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是列在觀察導師如來這一段文裡面。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六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