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講記 ‧ 第七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七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末後一首:

【論】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表現到極處。哪個世界裡面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三寶,他們都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往生、去示現,這個難得!菩薩去示現的,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緣成熟,緣不成熟,佛菩薩不住世,緣要成熟,哪個地方因緣成熟了,佛菩薩到那個地方去,就示現了。

我土菩薩」,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說,我這個極樂世界裡面的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這是菩薩無盡的功德。

佛在一般大乘經上說,初住菩薩,圓教,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這個佛的身,教化眾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是不是真的佛?是菩薩現的,菩薩可以現佛身。

天台家講「六即佛」,菩薩是「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佛,他是分證佛。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以這個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種身,來度化眾生。西方世界的菩薩,縱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等於圓教初住以上,不容易。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它的好處,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們為什麼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頌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二十三首,從第三首到此地,總共二十一首偈頌,都是講的「觀察門」。昨天我跟諸位提出來了,我們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心上真有。經典太長,不容易記住,不容易時時刻刻現在心上,偈頌簡單,文字不多,能把這些偈頌念熟,常常存在心裡面,心裡面常常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這些相狀,這就叫憶佛,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

心上真有,那個禮敬、稱讚、作願,後面一首偈迴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門裡面,觀察佔這麼長的文字,可見得觀察重要。觀察何以重要?觀察就是念,念就是觀察,這個不要搞錯,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

因為佛在大經裡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面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被你想成了,這決定往生,就是這麼個道理。

口裡頭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不想,心裡還想名聞利養,還想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念佛了,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為什麼?心裡頭沒有。

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從口裡頭生的,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這個念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這個叫念,不是說口上的。

最後這一首是「迴向門」:

【論】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是天親菩薩自稱。「此四句,是論主迴向門」,作論的這個人,我們稱他作論主,就是作《往生論》這個人,天親菩薩。他把前面這個禮敬、稱讚、作願、觀察都講完之後,末後迴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說出來了,他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願見彌陀佛』。

我們看他這個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在第一面裡面,末後一句「願生安樂國」,一開頭是說「願生安樂國」;到最後,「願見彌陀佛」,這個願懇切,這個是自己迴向。末後兩句,是為一切眾生迴向,『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我們看這個註解五十七,「此四句,是論主迴向門。迴向者,迴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天親菩薩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圓滿,如果要不生淨土、不見阿彌陀,他的功德就沒有辦法圓滿。

【論】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這個是總結,末後的總結。《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這個『章句』是講全部的經文,天親菩薩,以二十四首偈頌總括說竟,說圓滿了。

我們看下面這個小註,「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就像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一樣,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沒有一尊佛不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無論是哪一個世界,無論是哪裡的眾生,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的經名。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末後兩句,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但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五逆十惡也能往生。由此可知,此地這一句裡頭重要是誹謗正法,你誹謗正法,當然就不相信,這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誹謗,五逆重罪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就是具足,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盡。「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造這種重業的人,都是墮阿鼻地獄的。「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在這個時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沒有辦法念佛。「善友告言,如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就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稱跟念是不一樣的,念是什麼?心裡頭真有。

這個人造一生的惡業,臨終才聽這個佛號,要想把佛放在心裡,他做不到,他對於阿彌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斷氣了,跟他解釋說明都來不及了,在這個時候,無可奈何了,教他什麼?好,你口念好了,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叫稱。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稱,口稱跟心念是兩樁事情,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觀經》下品下生章的經文,曇鸞大師特別把它節錄在此地,鄭重的開導我們、提示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稱名

如果稱再加上念,稱念,那這個功德就圓滿了。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講的一心稱念,我們現在懂得一心稱念是什麼意思了,而不會誤會一心稱念就是口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稱念了,不是的。一心稱念,實在講,就是具足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門,那就是一心稱念了,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這是以《觀無量壽經》來做證明。造極重罪業,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

再告訴你,此地這個地方誹謗正法,這個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專指念佛往生的法門,專指淨土三經。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門的,不相信淨土,排斥淨土,那這個都是誹謗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惡五逆等罪,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這是說你就是誹謗正法,就是不相信淨土,誹謗淨土,你就是有修再多的善法,你也不能往生。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這是說明他為什麼不能往生。

在此地,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有個人,發心念佛要求生淨土,別人勸他修別的法門,不要修淨土,那個罪極重!人家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來,又去搞六道輪迴,你說這個罪多重,這個不得了!現在世間這樣的愚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有人來問我怎麼辦?那有什麼辦法,各人因緣不同,他遇到的惡緣,他相信,那有什麼法子!所以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

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這個稱就是秤東西的秤,秤重量的秤。「重者先牽」,哪一個業重,先牽著你去受報。

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你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對於你自己求生淨土的信心,就堅定了。所以這個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不在你念佛念了多少年。或者有些人念了幾十年,有的人才念幾個月,認為幾個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與這個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聲,這個都沒關係。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時間久近。

十念者」,這是最少的了,特別是臨終十念,「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實相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相,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無量壽經》給我們說了三種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所以阿彌陀佛,我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第一真實。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心上真有,有了阿彌陀佛了,有了西方淨土。

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是名在緣」,我們就依靠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真正清淨。所以這個緣就是佛號。決定,是「依止無後心,無閒心生,是名決定」,這個無後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夾雜,沒有夾雜,無閒心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依這一句佛號,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見阿彌陀佛,這個決定。

所以,五逆十惡罪業的那些眾生,臨終十念,能夠往生,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個心、緣、決定就是真實懺悔,所以前面講,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他能夠十聲佛號,相續不斷,於是他滅罪恆沙,他這樣往生的,這個我們要相信。特別是臨終這個時候,那個心是真的真誠懇切,為什麼?他命要斷了,他再沒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沒有其他的妄想了,這一心一意,專求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所以他的心,比我們普通的心要堅定、要懇切,我們這個念佛的心,跟他沒有辦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別大。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心無他想」,這個就是不夾雜。「十念相續」,這個就是相繼,就是不間斷。「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實際上這個十念就是稱名,稱名也行,因為稱名的心真實、心懇切、心決定。

又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末後這個幾句開示得太好了,這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我們平常念佛只要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不緣他事就是不要夾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至於你念了多少,不要去顧它了,我念了一百了,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萬聲了,念了三萬聲了,去記這些數字。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不需要,反而這些都變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講的,這個十念法,這個攝心十念,多念幾句也沒有關係,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這沒有關係的。所以不需要太執著這個念佛的數字,不需要太執著。

應當著重什麼?著重淨念相繼。所以他這個裡面所講的,還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原則,這個《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是我們念佛方法的原則,你就守這個。

淨,淨就是清淨,夾雜就不清淨了,我這個念佛裡頭,還想著別的事情夾雜,這就不是清淨了。我還有懷疑,也不清淨。所以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就是淨念。相續就是不斷,我這個念頭不斷。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個世間沒我的事情,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一樁事情,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只有這一樁事情。其他事情,隨緣。隨緣幹什麼?隨緣把這一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有人來找我們,想聽聽這個法門,我們歡歡喜喜去為他介紹,勸導他修學這個法門,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方法經驗,提供給他作參考,我們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沒事,你說這個多自在。

所以今天你們休士頓同學來問我,將來我是不是要以達拉斯這個地方做為總部?我說我沒有總部。想不想在休士頓建個分部?我也沒有分部。哪裡有緣就到那裡去,這個多自在。這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要緊。我們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冤枉死了!度眾生這個事情不著急,我還沒到極樂世界去,去了以後,回頭,那度眾生方便多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本末搞清楚,決定不能夠顛倒。佛在經論裡頭常說,菩薩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眾生。菩薩自己沒有得度,先度眾生,自己未度,先度眾生,那是什麼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我們這兒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著急成佛,那個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眾生,我自己成佛晚一點沒有關係,他已經得大自在,這個可以。

我們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這一步錯了,馬上又搞六道輪迴,那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說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能夠抓住機會的,古人說這個機會,正是毫不容髮,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機會太難得了,一剎那就過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後,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錯過了,等到下一次,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輪迴,不曉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機會。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錯過機緣,機會來了,還想想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經論也不錯,都想去看看,結果完了,還搞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全盤放下,徹底的放下,心裡頭一絲不掛,唯念彌陀,我們就成功了。

天親菩薩《往生論》是有上、下兩卷,這個上卷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這是頌經的,讚歎經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願望,所以叫願生偈。卷下是論,論就是解釋這個偈頌的,論是解釋偈頌的。我們這一次因為時間短,只有五天,我們只介紹卷上,明年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把這個卷下再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樣《往生論》就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提供給同修們做參考,使我們知道念佛應該怎樣念法,怎麼念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夠保證這一生當中往生見佛。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八篇

相關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1會員
44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7/11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1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08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08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08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08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觀音山發起助印《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2000冊,歡迎十方善信法友隨喜護持助印,廣修福慧二資糧,您所助印的每一本佛經善書,都將成為改變生命的力量!
Thumbnail
觀音山發起助印《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2000冊,歡迎十方善信法友隨喜護持助印,廣修福慧二資糧,您所助印的每一本佛經善書,都將成為改變生命的力量!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