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四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底下一段:
【論】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解】《彌陀經》裡面七重行樹、七重欄楯。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宮殿這個字樣的時候,諸位一定要清楚,決定不能夠看到宮殿,就想到我們中國古時候宮殿的建築,你就想錯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它本來的意義。樓是兩層以上的,這個就叫樓。
『觀十方無礙』,是西方世界,無論是宮殿,或者是樓閣,或者是花樹,或者是羅網,都能夠顯現十方世界的影像。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所以你想看哪一個世界,它就現出這個現象出來,隨心所欲。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要想到過去在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現在那裡怎麼樣了?那個景象立刻就顯現出來,你統統都看見了。不但人間這個狀況你看到了,六道狀況都看到。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看到過去,還能看到未來,沒有障礙。不僅看這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能夠顯現,都能讓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要想真的幫助家親眷屬,幫助我們的朋友,說實在話,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才真有這個能力,真有這個機會。否則的話,這一輪迴,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到哪去,與你家親眷屬永遠隔絕,再親愛也無可奈何。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偈頌的第二行:
【論】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解】昨天講到這四句。註解裡面有兩句話,末後所講,「的無所屬,亦非不屬」,這兩句話不太好懂,它是理論,也是屬於境界。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無論是宮殿樓閣,或者是行樹羅網之中,都能夠隨心所欲的,見到十方世界的狀況。就像我們現在的電視相彷彿,但是我們今天的電視還是平面的畫面,西方世界所現出的景觀,是屬於立體的,並沒有一個畫面存在。
到底十方世界,這些景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來了,還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所顯現的?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明瞭,我們今天的電視,是用無線電傳播過來的,把畫面分析為線條,由線條組合起來的,成為畫面,用電波來傳遞。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怎樣變現出來的?它不需要用這些電波,因為電波的速度太慢,虛空法界無量無邊,電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跟這個無際的空間,那它的速度太慢了,幾時才能傳得到?所以它不是用電波。
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假如我們讀過《楞嚴經》,讀過唯識的經論,這個道理就不難懂得。《楞嚴經》上跟我們說,心性廣大無邊,心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性。所以任何景象,都是隨念而生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怎麼生的?從心想生。滅從哪裡滅的?從心想滅。
心想它就現前,不想它就不現前。這個道理非常之深,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知道這個現象,「鏡納十方」,像一面明鏡一樣,的無所屬,鏡子裡有沒有東西?沒有,確實沒有,也不能說不屬,不屬的話,它怎麼會有現象出來?如果是屬的話,那個鏡子裡頭應該就有,鏡子裡頭確實沒有。像我們用鏡子照外面一樣,你看鏡子照面孔,面孔現在鏡子裡面,你問問,鏡子裡頭有沒有面孔?你說有,拿過去之後,面孔就沒有了;你說沒有,沒有,明明現在裡面。
從這個事相當中去體會。所以給你講真實話,一切法非有非無,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無,更不可以執著。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就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一切法從心想生。「寶樹寶欄,互為映飾」,這裡面也能現相,所以這個世界,實在講是美不勝收。
【論】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解】「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我們這個世間的天空,也是混濁污染,現在的污染愈來愈嚴重,大家都知道天空污染,地面上也污染,歸根究柢,是人心的污染,因此引起了許許多多的災變。西方世界,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把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建立的世界,虛空當中也是無盡的莊嚴。
「鈴鐸宮商,鳴宣道法」。空中有羅網,羅網,經上所說的,多半都是指大梵天王宮中的裝飾品。當然,大梵天王宮中裝飾品我們沒見到,但是我們所見到的,人間的。人間,實在講現在也不多見。諸位將來到大陸上去觀光,到故宮注意一下,看看有沒有?我到北京,因為時間很短促,遊故宮只是一天的時間,那個裡面太大了,所以裡面都沒有去看,只是看看外表,沒到裡面去細看。可是在日本,許多大的寺院有羅網,羅網是用銅絲編織的,它的作用是保護藝術品,因為宮殿裡面,這個棟梁都是精工雕琢的,怕什麼?怕鳥去做窩,那就把這個藝術品損壞了。所以用這個銅絲做一個網,把它攔住,鳥不能去做窩,這個藝術品也能看得很清楚。從前沒有玻璃,現在用玻璃比羅網更漂亮,是不是?更清楚。所以在以前用羅網。現在在日本有,我到日本去看過。
網與網之間,它繫的有鈴鐺,風一吹的時候就很好聽。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更美,那是我們這裡的羅網,乃至於大梵天王的羅網,也不能跟它相比,這個羅網遍滿了虛空。因為網與網當中都繫的有鈴鐺,所以微風一吹動,鈴鐺種種鈴發響。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這無情也能說法,風吹鈴鐺的音聲,它就說法。
說的什麼法?你想聽什麼法,它就給你說什麼法。這個就妙了,微妙。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綱領,念佛、念法、念僧,這是你聽到法音,自自然然心就歸向三寶。此地講的念佛、念法、念僧,諸位一定要明瞭,它真正的含義,佛是覺義,念覺就是,念念覺而不迷,這是念佛;念念正而不邪,這是念法;念念淨而不染,這是念僧。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念佛就想到佛像、就想到經書、想到出家人,那就錯了,那全迷了。念佛、念法、念僧,要懂得這個意思,都念自性三寶。
「視之無厭,懷道見德」,西方的景觀,使你永遠看不厭,永遠聽不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法喜充滿,這是懷道見德,就跟前面講的開神悅體,是一個意思。
【論】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解】「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這個雨念去聲,不能念「語」,雨是個名詞,念去聲,念「遇」,是動詞,它的意思是從上面降落下來,是這個意思。
這是天空當中,天空當中雨花、雨衣,就莊嚴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要曉得,空中要是花降落下來,這很美,這大家沒有問題的;如果這一件一件衣服從空中掉下來,這個好難看。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一聽說這個衣,就認為是這個衣,此地這個衣,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印度那個時候的衣是什麼?一塊布。所以這個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旗幟,像國旗一樣,旗幟。那布滿空中就很莊嚴,就很好看了。如果帶袖子的就很難看了。所以這個衣不是我們今天穿的這個衣,是印度人穿的那個衣。像我們現在這個披衣,袈裟、披衣,是一塊長方形的布,是一個整塊的,這就好看了。所以這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空中飄滿了旗幟,那就很美了。所以這個衣是這個意思。這個才顯示出空中的莊嚴,有許多的花、有許多的旗幟,『無量香普熏』。
「經言,日夜六時」,晝夜六時,是把古印度,跟我們中國時間單位,合起來講,因為印度晝夜就是六時,日夜就是六時。他們時間單位很大,白天三時,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白天就分三個時辰;晚上也分三個時辰,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
我們中國時辰,是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分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通用的時間單位,是二十四個時辰,二十四個單位,這個是西洋人他們用的,我們現在也採取他們這個時間單位。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作小時,二十四小時,因為它比我們中國時辰小,比印度時辰更小。
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從前道場裡面修行,原始的道場,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有講經說法,大家聚集在一起,聽佛講經說法,而且許多場合是在露天的,人數太多了,沒有那麼大的講堂,所以在山林樹下,在這些曠野地方講經說法。一天講多久?二時,不是現在兩小時,印度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所以跟學校上課一樣。
至於自己怎麼用功修行,那是你自己事情,各人修各人的,修行是個人自己事情,但是在聽經、研究討論,大家統統在一起,確實像學校一樣。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還有這個樣子,這個規矩、這個樣子也傳到中國來,但是中國講經多半都是在室內,很少在室外,有大的講堂。修行還是個人修。到了唐朝這個時代,人的根性不如從前,從前人修行都自動自發,認真努力精進,到後來就懈怠懶隋了,大家在一塊研究討論的時候很熱烈,回去之後他就不幹了,不肯認真修了。
諸位要曉得,不認真修,這個沒有用的,佛法真正利益你得不到。所以百丈大師、馬祖和尚,馬祖是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馬,禪宗的祖師,人家稱他馬祖,道一和尚。這兩位大德,看到這些現象心裡很難過,於是他們兩個發動建叢林,叢林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的。
叢林是提倡什麼?提倡在一塊共修,不但在一塊上課、研究討論,連修行也一起。在一起怎麼樣?在一起彼此互相督促,你就不好意思懈怠懶隋了,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在一起,參禪在一起,晚上睡覺也在一起,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確實成就了很多人,提倡共修。所以諸位要曉得,共修是中國人提倡的。
叢林制度是二時講經,二時共修,所以每天聽經八個小時,如果是像我們念佛法門的,念佛再念八個小時,再剩下八個小時,你休息、睡眠、吃飯,可以說時間已經很少了,沒有時間打妄想,他這個心在道上。從前寺院叢林,每一天叫你用功的時間,有十六個小時,所以它能成就人。這個是我們非常嚮往的。什麼時候我們能恢復到這個辦法,佛教就真的復興了。日夜六時就是說沒有間斷,日夜都不間斷。
「雨寶衣,雨寶華」,天上落下來的是這些東西。「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這些寶衣,就是剛才講的旗幟,幡幢、寶蓋,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用這個衣來做代表。
雨花,這些落在地面上,它自自然然,就鋪成很美麗的圖案,它不雜,不是落在地下雜亂無章,它自自然然,組成非常美麗的圖案,就好像鋪成一個花毯一樣,地毯一樣。而且它柔軟的,人走在上面,它是軟的,它就落下去四寸,它這麼軟,你腳一抬起來,它又恢復原狀,它有彈性。你看了一會兒,時間不會太久,它就沒有了,到哪裡去?好像整個滲入地下去了,「用訖入寶地」,就像水一樣滲入地下去了。滲入地下去之後,天上又落新花,又鋪成新的花毯,周而復始。這是說空中之美。
【論】 佛慧明淨日。除世痴闇冥。
【解】「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樂國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段所講的,全是依報莊嚴,依報就是物質環境,所有一切物相都放光明,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光明的,所以說樂國光明,樂是極樂世界。它的光明從哪裡來的?從如來智慧報起。這一句就是說明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現的,是如來果地上顯現的境界,所以能除世闇冥。
這個世間的黑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有黑暗,其他諸佛國土裡頭也有黑暗,唯獨西方極樂世界裡沒有黑暗,西方世界連地底下,都是明亮的。經典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地是琉璃,它的琉璃,就相當於我們所講的翡翠,綠色的透明的玉,它透明的,所以地底下一切你都看得清清楚楚,它不是黑暗的,它也是明亮的,能除世闇冥。這種境界,不但除物質上的黑暗,也除我們無始的無明,這個功德就大了。
「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因為諸佛剎土的眾生,根性並不相同,像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這個六根,耳根最利。耳根最利,用什麼方法來做佛事,佛事就是教學?就用音聲,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釋迦牟尼佛,聚集大眾,天天講經說法,我們聽了之後就開悟了,就覺悟了,用音聲為教體。如果用光明為教體,那一定是眼根很利。眼根很利的話,佛的教學方法就不用音聲,就用光明,用放光,用這個來做佛事。佛一放光,大家就明瞭,就開悟了。
【論】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解】「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西方世界,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的大成,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都能得到圓滿的利益。為什麼原因?西方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你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你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只用音聲說法,沒有用其他的,只對耳根。這種情形我們要明瞭,才知道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這是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個人,他很幸運,他只聽到了西方淨土,或者是彌陀淨土,只聽到這個名稱,他聽了就生歡喜心,就想發願往生,也能得生。由此可知,不但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願,可以得生,聽到西方淨土的名字發願,都能得生,這就是名,國土名、佛名,都能夠叫一切眾生開悟的證明。這個他不說是悟人,叫悟物,要悟人,六道裡頭只有人道才有分,要講物,六道裡頭每一道眾生統統都有分。
「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這個論,就是後面長行文裡頭所講的。西方世界彌陀淨土,跟十方諸佛的剎土不一樣,為什麼?十方諸佛剎土都有三界,都有六道,西方世界沒有。
「何以言之,無欲故」,西方世界人沒有愛欲,所以它不是欲界。「地居故,非色界」,他住在地面上,他確實有色相,地居,它不是在天上,它不是色界。有色,所以它不是無色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把西方世界的狀況,都介紹得相當的清楚。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不但不是三界,它也不是十法界,超越了十法界,它是一真法界。尤其難得的,它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初去的,或是那邊老修行的,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它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蓋菩薩別業所致耳」,這個菩薩,就是指的普賢菩薩。偈頌裡面『梵聲悟深遠』,這個梵是清淨,聲是音聲,什麼音聲?阿彌陀佛名號的聲音,極樂世界名號的聲音,這個名號非常響亮,名號清淨,非常響亮,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人不知道的。所以『微妙聞十方』,因為一切諸佛菩薩都弘揚、都稱讚。
【論】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解】「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西方世界的導師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於法自在,所以稱他作『法王』,王是取自在的意思。在古代,一個國家只有國王發號施令,其餘所有的臣民都要聽命於他,要受他的約束,那就不自在了,所以只有他發號施令,他自在,他是法王。佛是在一切法裡面得自在了,一切法都通達、都明瞭,都沒有障礙了,所以稱為法王。
『善住持』,「法王善力之所住持」。西方極樂世界永恆的存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科學家明瞭,科學家能夠推算出來,我們這個大的星系,像這一個銀河系的成就壞空,能夠推算、計算出,你像太陽它每一天所放的光跟熱,這個能量,它的體積多大,它裡面是哪些物質,怎麼樣會發光的,這個光能夠再延續發多少年,放完了,它就沒有了,這個星球慢慢就消失,就爆炸了。這個世間,所有星球都有壽命的。這些東西有沒有住持?有,眾生業力在住持,業力不是恆久的,變化很大,所以這個世界無常。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住持的,所以那個地方是無量壽,人壽無量,世界壽也是無量無邊的。
「豈有非正覺事耶」,所以那邊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正知正見,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學生,天天親近阿彌陀佛。也許有人聽到就生了懷疑了,阿彌陀佛一個人,西方世界的人那麼多,有機會跟阿彌陀佛見一面嗎?譬如我們世間的總統,像美國總統,美國總統一個人,美國人有兩億多人,幾個人能夠天天親近總統?有些人一生跟總統一次面都沒見過。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有這種情形?如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不到阿彌陀佛,那不叫很冤枉嗎?這一點,你們就大大的可以放心,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阿彌陀佛就有多少個身,佛有分身,有應身、有化身,所以每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感覺得我很榮幸,我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確實是如此。阿彌陀佛的應化身,跟阿彌陀佛的報身,沒有兩樣,確實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每一個人,親自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哪有不成正覺的道理!
這種情形,我們能不能相信?今天稍稍受過科學洗禮的人,我相信他都會相信,為什麼?我們今天利用科學工具,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講,一定做得到。現在在方法技術上還差一點,你看現在用電視,電視已經可以開會,已經可以面對面談話,再進步一點,那個電視不就變成立體了!西方世界是科技發達到最高峰的地方,我們這個科技跟西方世界一比,幼稚園,不能比!我們從這個地方飛到台灣還要飛十幾個鐘點,西方世界人看起來,太笨了!人家那個地方無量無邊,你看西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多少時間?一念、一剎那,就到了,不要一秒鐘就到了。所以我們的科技怎麼能跟人家相比?這是我常常勸學科學的這些同修們,應當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科學,這是真的。
【論】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解】「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悉於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它樣樣東西都是珍寶成就,所以它沒有四季的變化,花永遠這樣開,永遠這麼美,永遠這麼香。不像我們這邊這些花,開幾天就枯了、就謝了。顯示出那個地方,確實是我們中國人俗話所講的長生不老。
西方極樂世界人雖然是無量壽,但是他不衰老,沒有一個是老相,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白頭髮的人,找不到有鬍鬚的人,他不衰老。只有一個東西有變化,在西方世界只有這麼一樁,什麼東西?七寶池裡面的蓮花。蓮花是阿彌陀佛願力,跟眾生念佛的念力,集合成功的。所以,十方世界眾生發願求生西方,你肯老實念佛,七寶池裡面就生一朵蓮花。你念得愈勤,這個蓮花一天一天就長大了,光色一天一天就美了。
如果你哪一天退了心,去想學禪了、學密了,不念佛了,這個花就枯了,就沒有了。只有這樣東西,在西方世界,看到它有變化,其他東西,你看不出變化。這是講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蓮花化生,所以每一個人出生都平等的。文殊、普賢,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蓮花化生,我們這個帶業去往生的,還是蓮花化生,所以我們出生的身分是平等的,西方世界平等的世界。所以,到那個地方,智慧、道力、神通、能力、生活狀況,樣樣都平等,這個平等,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
【論】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解】「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受用就是享受。享受,那個事情就太多了,一樁一樁的說那就太麻煩、太繁瑣了,只在享受裡面舉出一種來說說,以這個例子,你可以能夠了解其餘的,舉這個例子。
舉什麼例子?我們這個世間人最貪愛的,吃,哪一個不好吃?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人,沒有一個不好吃的,所以在受用裡面,舉這個為例子。「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西方世界人所以不老,道理就在此地。「永絕他食之勞」,人為了飲食,不知道浪費多少時間,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精力,才換得美食,仔細想想,付出的代價太多了。美食,再想想為了什麼?真的就是為了個舌頭,舌頭多長?三寸長,三寸不爛之舌。到喉嚨下面味道就沒有了,那個美味就是在舌面上,就是這三寸,為了這三寸舌的貪,貪愛,你想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精力。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沒有飲食。
不但西方世界沒有飲食,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高級的凡夫,也不要飲食。哪個高級?色界天就不要了,你得到初禪以後,就禪悅為食,就不要飲食了。所以到了色界,欲沒有了,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叫五欲,這個五樣東西沒有了,不需要了,這是初禪,初禪以上都是這樣的。
所以諸位仔細去想想,我們要去想參禪,這個五欲,我們能斷得掉嗎?這個斷不是說形式上斷,形式上斷沒用處,心裡頭不再有這個念頭了。財色名食睡念頭沒有了,你才能到初禪;你還會動這個念頭,那麼你還是欲界,你還脫離不了欲界。所以這才曉得修行難!出三界不容易,我們幸好遇到這個帶業往生,五欲六塵不斷,還沒有關係,還可以能夠出得了三界,這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頭,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找不到第二門了。所以找到之後,就要專心,一心一意修學。
我們看天親菩薩,天親菩薩通宗通教,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做了千部的註解,號稱千部論師,千部論師沒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就不再幹了。他一開端就講,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他就統統放下,他要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可能還會做一千部論,他興趣大得很,不止千部論師。遇到這個法門之後,才知道其他法門不管用,不究竟,沒有辦法叫你真正了脫生死,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遇到這個法門才統統放下。這是我們的好模樣、好典型。
在中國,蓮池大師,也是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什麼都放下了,所以說了,「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統統放下了,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再也不改變了。這是叫真正聰明人,徹底覺悟的人。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我們所講,食是什麼?是養分,是滋養身體,他們用佛法、用禪定、用三昧養身。
「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這個飲食不要了。所以諸位要知道,飲食無論怎樣的精美,都是污染,都是不清淨。我們吃下去了,養分,我們得經過腸胃的吸收,剩下來渣子排泄掉了,污染。成年累月,這個骯髒東西愈積愈多,積了什麼?就是一身的病痛,人年歲老了,筋骨到處酸痛,什麼原因?就是這些骯髒東西沒有排泄乾淨。像水管一樣,年代久了,裡面髒的東西就多了,所以他就生病了,病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古人講病從口入,病從飲食來的,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那邊的菩薩不需要這些飲食了,他以禪定來滋養身體,那哪裡會生病?所以他不會生病,也不會衰老。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狀況。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註解,「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餚,羅列在前」,這是一回什麼事?是像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剛剛生到極樂世界,時間還不久,吃飯的習慣,還沒有丟掉,到時候,怎麼好久還沒有吃飯?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一起來,飯菜就擺在你面前,心裡一動念,就已經在你面前。這個時候你一看,「眼見色,鼻聞香」,在心裡一想,我現在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凡夫,這個東西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
「身受適悅,自然飽足」,不需要吃的,就像我們現在供佛、供菩薩,他一看就飽足了,就這個意思,不需要去飲食了。這是什麼?是初到西方極樂世界,習氣沒斷;在西方世界住久了,這個念頭就沒有了,完全不需要。
「訖已化去,若須復現,其事在經」,這些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說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享受,的確是非常自在,用不著去操心,用不著去經營,不需要這麼勞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受用,隨心所欲,這是十方世界裡頭所沒有的。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五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