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六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論】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解】「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上首就是本師阿彌陀佛。如果這兩句是列入在下面一段,那這個上首就是指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是觀音、勢至。但是它這個地方是列在佛,列在佛這個上首就是如來。
這兩句讚歎阿彌陀佛,『如須彌山王』,用「須彌山」來比喻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如來當中,他特別超勝,「須彌山王」。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那個語氣完全相同,世尊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這就須彌山王,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這個意思完全相當。
『勝妙無過者』,「勝」是殊勝,「妙」是微妙,沒有任何一尊佛,能夠超過阿彌陀佛。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也要曉得,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太妙了,所有一切諸佛,在幫助眾生圓成佛道,確確實實是比不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方法,就是用名號,只要念名號就成功了,你看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有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方法,都比這個繁瑣,都不容易。他這個是太容易、太簡單了,人人都會念,只要肯念,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論】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解】「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天人』,這是指西方淨土煩惱還沒有斷的這一些大眾們。這個『丈夫』是對於大菩薩的稱呼,他們見思、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了,也就是我們常講,這個四土裡面實報莊嚴土的菩薩。而天人則是屬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所以「天人丈夫眾」,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所有的這些大眾,對於導師阿彌陀佛沒有不恭敬的。
這個『恭敬繞瞻仰』,我們在此地也要略略的說一說,為什麼?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了。什麼叫「恭敬」?是不是每一天見到禮拜,就算恭敬了?不是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就是禮拜,跟諸位說過了,恭敬是依教奉行。老師給我們說的話,我們要記住,所說的意義,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把它做到,這叫做恭敬。
今天在我們這個世界,老師對我們的教誨,就是淨土三經。五經,後面這兩種,是祖師大德加進去的,正說只有三經。所以三經,這個教誨非常重要,我們有沒有記住?有沒有理解?有沒有做到?恭敬要從這裡說。
「繞」是圍繞,繞的意思是親近的意思,時時刻刻不離開老師,繞是這個意思。這也並不是說,每一天圍繞在老師的旁邊,那老師看到你不討厭!所以這個圍繞,也是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起心動念、思想言行都要圍著三經、五經,都不離開這個範圍,這叫繞佛。不是天天圍著佛像,早上去轉三圈,晚上轉三圈,不是這個意思。
「瞻仰」是仰慕的意思,對於佛,確確實實生景仰、羨慕之心,希望我早一天也跟他一樣。所以瞻仰,就是見賢思齊,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才行。
西方世界所有往生的人,對老師是這樣的態度,如法的修學。我們今天在此地,是預備去往生,也要參與這一個殊勝的大會,我們的心、想、言、行與經教統統相違背,那怎麼能去得了?這個就是常說的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問他,他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他念得不相應。他為什麼不相應?經典裡面的教訓他記不住,他不了解,他沒做到,所以口念彌陀也枉然。
這個念佛裡頭,要具足五門,禮拜、稱讚、作願、觀察、迴向,每一念裡頭都具足五門,這才能往生。你這個五念裡,只有一門稱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他四門沒有,那怎麼能往生?這五門去了四門,這個是不能往生。五門統統都具足了,萬修萬人去。
所以我勸勉大家,為什麼開頭學佛,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道理在哪裡?就是便利你觀察。你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明白了,那個禮拜、作願、觀察、迴向這四門才辦得到。
- 所以先把它念熟,三千遍念熟,是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求解,念熟了,要明白經裡頭,每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階段求解。
- 第三個階段修行,要把佛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每念一句阿彌陀佛,淨土三經裡面種種教訓、依正莊嚴都從心想生起了。所以你要不熟、不解,怎麼能生得起來?
末後這一首:
【論】觀佛本願力。
【解】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仔細觀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論】遇無空過者。
【解】若有眾生能夠遇到了,決定不空過。這個遇到了是什麼?如果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往生了。縱然是遇到了,不相信,不肯念佛,也不想往生,也不空過,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跟阿彌陀佛結了這個緣了。這一生不能去,來生或者是後生,後生就是第三世以後,如果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他就能往生,這是不空過。
【論】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解】『速』是快速,縱然這一生不往生,這個金剛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面,也是未來快速成佛的一個因緣,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不虛就是真實。說實實在在的話,今天我們在大乘法裡面,除了淨宗法門之外,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一定是虛作住持。
虛是什麼?不能成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換句話說,無論你怎麼修,你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頭。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而已,沒有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了。唯獨這個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這是觀察西方世界的人事環境,第一段,觀導師阿彌陀佛。
下面是第二段,觀海會大眾。
【論】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解】這是「願生偈」末後的一段,教給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同參道友,都是我們的同學,因此我們對他們也要認識清楚。
前面給諸位說過,西方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就是人事環境。因為這些菩薩,都是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淨土去的,而到淨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個信裡面,包含了阿彌陀佛當初發心修行,以及觀察十方諸佛世界,發四十八願,建立極樂淨土,以種種方便,接引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我們對這些深信不疑。
換句話說,就是對世尊為我們所說的淨土三經,三經裡面的道理、裡面的事實真相,字字句句,都是真實功德,我們深信,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到達西方淨土,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地方人事環境好,是十方諸佛世界,都不能夠相比的。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生在這個時代,經上常常看到所謂的五濁惡世,的確濁惡達到了極處了,使我們在現前這個世間修行,就感到非常的困難。你想認真修行,就有人障礙你,就有人破壞你。這個事情,是起於眾生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嫉妒障礙。
不但現在如此,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在經論裡面,在《釋迦譜》、《釋迦方志》裡面都見到,對於釋迦牟尼佛嫉妒的人很多,像提婆達多這一類的,想盡方法來陷害。在這個三千年當中,我們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修行,幾乎沒有一個不經過非常的艱難,遭遇過許許多多的障礙,能夠成就的,還是業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
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之後,被人家嫉妒、陷害,跑到獵人隊裡面,躲避了十五年,一直到業障消除,這才能夠順利的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固然是一些人嫉妒他,自己也有業障,自己要沒有業障,為什麼別人會嫉妒?這自己有業障,別人也在造作罪業。他躲藏起來了,讓其他的人不再造罪業了,自己身心懺悔,懺除業障。所以他在獵人隊裡十五年,他修什麼?修懺悔行,把自己業障懺除了,這才沒有人再障礙他,從前障礙他的人也佩服他,也尊敬他,業障消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因此障緣太多,修行就很困難。
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所以世尊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彌陀是佛中之王,淨土三經,就是一切佛經之王,這同樣一個道理。所以讚歎這一部經,宣揚這一部經,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宣揚這一部經典還有障礙,還有災難,那就可見這個業障是真正深重。當然,阻擾的人,嫉妒障礙的人,他造的罪業是無比的深重。從這個事實,我們能夠明瞭,自己的願不能夠實現,即使諸佛護念,龍天擁護,自己的願還是不能實現,就知道自己業障是多重,不能不認真的懺悔。
因此十方一切菩薩,無不嚮往淨土法門,他們不知道有這個法門,他嚮往就是希望修行自行化他,一帆風順,沒有業障、沒有障礙。這樣的情形,在十方世界裡頭,只有西方淨土,西方淨土裡面修行,沒有人障礙你,人家看到你修行,沒有一個不歡喜讚歎,沒有一個不幫助你的,沒有人障礙。
所以西方淨土,修行成佛時間很短,我們從經典裡面,細細的去觀察,頂多只要三、四劫的時間。你看佛在經論上常說,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證果要三個阿僧祇劫,西方世界只要二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為什麼原因?就是因為那邊沒有障礙。我們這邊為什麼要這麼長?障礙太多了,這個嫉妒障礙太多了。
諸位要知道,我們要希望自己修行,將來沒有障礙,你一定要記住,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你不要去障礙別人,將來人家就不會障礙你;你要嫉妒別人、障礙別人,必定有很多人嫉妒你、障礙你,這因緣果報自然之理。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四十九段,「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我們先說這一小段。
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後補佛,這個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全是後補佛,也就是等覺菩薩,實際上成佛了,不過沒有在佛位而已,實際上這個等覺就是成佛了。我們在此地特別注意的,就是那個人數有多少?無量無邊。經上告訴我們,那個數目字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是經文上講的。
我們這個世間,等覺菩薩只有幾個,還見不到;西方世界等覺菩薩,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太多太多了。《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這個上善之人,就是指等覺位的菩薩,才稱為上善。這些後補佛,諸位要記住,都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當中修成的,十劫,跟那個阿僧祇劫不能比,十劫修成的。所以可見得西方世界修行,沒有障緣,只有幫助的,沒有找麻煩的,這是他成就這樣的快速。
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這個法門而不可得,沒有機緣聽到。凡是聽到這個法門的,沒有不一心歸命的,就是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都不例外,聽到這個法門,都一心歸命,求生淨土。
那你要問這為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十方世界當中,唯有淨土修行最快,成功最快。他方世界修行,這個位次愈高愈艱難。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菩薩修行,這三個阿僧祇劫 :
- 第一個阿僧祇劫,他可以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證三十個位次,第一個阿僧祇劫。
- 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七個位次,你就曉得,就難得多,從初地到七地。
- 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難。十地,再從等覺成佛,最後這一關,必定是更難、更難了。
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了,一見阿彌陀佛,這無上菩提就得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一天。所以這些他方世界的等覺菩薩,都急著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一切放下;你要不放下,那就傻,那就苦了。
「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這是說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是後補佛,我們現在可以說,名字最熟悉的,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我們知道,他們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連彌勒菩薩也在,《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要能夠憶念、能夠歸依、能夠觀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事事都如願。
「菩薩愛樂功德」,菩薩歡喜積功累德。「如海吞流」,這個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這個大海,把所有河流裡面的水,它都吸進去了,如海吞流。「無止足情」,它沒有止足的。「如釋迦牟尼如來」,這底下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真的事情,經上有記載的。
釋迦牟尼佛,「聞一目闇比丘」,這個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縱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嚴重的白內障之類的。為什麼?他要穿針他穿不進去,總是這一類的,那個時候也沒有眼鏡。所以他就那裡叫了,他說,「誰愛功德,為我維鍼」,維鍼就是穿針,你們哪個要想做功德,替我穿個針?穿個針也是功德。
這佛聽到了,「爾時如來從禪定起」,佛在那裡打坐,聽到這個比丘說這個話,他就起來了,起來到他面前,跟他說,「我愛福德」,於是就給他穿針了。這個時候,這個失明的比丘聽到是佛的聲音,「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你的功德還沒滿嗎?你還喜歡功德,還要修功德嗎?「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這一點意思太好了,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知恩報本。佛怎麼成佛的?是累積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聽說人有修功德,那怎麼不歡喜?雖然自己功德圓滿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圓成佛道,這是感恩,這叫不忘本,這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
我們看下面這一首頌:
【論】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解】我們先把這個偈的意思說一說。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清淨』是它的總相。
這個地方,的確是法輪常轉,佛說法、菩薩說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所說之法,是無比的清淨,『垢』是污染,決定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是清淨,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無比的清淨。因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染污、煩惱、妄想、習氣,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斷除的。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容易斷除?我們想斷,但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不斷增長污染,那哪裡能斷得了?所以那邊的環境清淨,清淨才能夠斷除這個染污。
『化佛菩薩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可以說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彌陀佛的化身。彌陀化身,跟他的真身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會自己感到我很榮幸,我天天跟到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能分無量身。菩薩亦復如此,所以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這是化佛、化菩薩。「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須彌』,「須彌」在此地表真實,真實不虛,住持無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所利狹小」。此地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菩薩的時候,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諸佛的國土,這個裡面有很多的小菩薩,小菩薩,是指沒有見性的菩薩,我們都稱他為小菩薩,也稱之為權教菩薩,沒見性的。這些菩薩智慧小、能力小,所以不能於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度化眾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願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薩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事業」,菩薩是泛指修學無上菩提的人,這都稱之為菩薩。菩薩先做什麼?先要做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的、應教化的這一些事業。實在上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所講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就是這些事業,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
像天親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念佛用五念法,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一念當中含著有五門。我們念佛,句句佛號裡面,都具足五念門,這個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有真誠恭敬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想到,我念佛,我很誠心、我很恭敬,哪一個人發現到我的心不恭敬?沒有,每一個人,都覺得我的心很真誠、很恭敬。其實都是假的。
所以,什麼叫做誠?這個誠的定義,我們就沒搞清楚。從前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簡單的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跟佛法這個意思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這個心很誠,我的心很誠,你看你起了個念頭了,這個念頭就不誠了。果然是誠心,這個念頭沒有;有這個妄念,哪來的誠心?可見得這個誠不容易。
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心,一心是誠,是真誠、是恭敬,就是講的禮拜門,二心就不誠了,所以教你一心稱名。我們是不是一心稱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還想別的事情,這就不誠。不但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沒有一個雜念,那才叫一心歸命,這個要緊。
妄念來了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妄念念掉;煩惱來了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用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念掉,這才叫一心歸命,這個是真的恭敬供養。我們自己用這個方法,也勸導別人用這個方法。
「及入三昧」,這個三昧是功夫成就了,妄想執著不生了,心地得清淨了,三昧就是清淨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
「身心不動」,身心不動,不是一個人變成木頭,身沒有妄動,身之一舉一動,都如律儀,都跟戒律威儀裡面講的,自自然然是一樣的,不會違背,不會亂動;心地清淨,不會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所動搖,心不動了。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你心不動。
「如實修行」,這才是真的修行。「常作佛事」,這個佛事是什麼?就是教化眾生,把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幫助別人修學,這叫常作佛事。
「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為什麼說修無所修?修是真的認真修,一點也沒有鬆懈;無修是指他心地清淨,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沒有著修行的相,教化眾生沒有著教化眾生的相,般若法門裡面所講的「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心,這個身心,常在清淨不動之中。這個就是「如須彌住持」的意思。
【論】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解】「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這是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見到這個狀況。如來眷屬就是佛的學生。我們都有這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供養他方無量諸佛。你要不信,你看我們在台灣,每年過年,每一個寺廟道場,都拜萬佛,拜萬佛懺,什麼意思?就是想親近一切諸佛如來。拜萬佛懺沒錯,諸佛如來,還是一尊都沒見到,這個就是法藏菩薩所看到的,這是很苦惱的一樁事情。
還有一個現象,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辛苦,我們現在在此地,就這麼辛苦。今天大概我們全世界佛教裡面,最辛苦的人,星雲法師,我在溫哥華,有人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兩百天在飛機上。這都沒有神通!此地沒了,那裡就出去了。你看前幾天不是在我們此地,此地沒了,不曉得又到哪裡出去了?聽說到溫哥華那邊去了。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苦!這是事實。所以不能以一念一時,這個一念一時,那就得有神通了。一念一時,分身、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千百億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時,哪個地方有感,這個分身、應身馬上就應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所以法藏菩薩,發了這個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這個願兌現了。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加持我們,使我們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分身去的、化身去的。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還在那裡,沒有離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千百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你要不去,從美國到台灣要飛十幾個小時,好辛苦!到達西方世界,就沒有這個辛苦的現象,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毫無辛苦。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所以西方世界,你這個分身、化身,盡虛空遍法界,哪裡都能去,他同時的,同時達到的。所以《彌陀經》上講,「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是一時達到的,同時達到的,沒有往來。
的確像《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有往來的現象。所以說身心不動,不動才能遍十方,動就不能遍十方了,動就很辛苦了。
這是這首偈子講的,『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莊嚴」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這個「諸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上供諸佛,下度眾生,只要與你有緣的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所以唯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能力。
再看第三首:
【論】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解】這是說明菩薩到他方世界去見佛,見佛一定要有供養。用什麼供養?天樂、天華、天衣。這個『衣』,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大家要記住,不是像我們這種衣服,我們這種衣服,佛菩薩不要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幡幢、寶蓋、旗幟一類的,這個東西,都是屬於衣的這一類的,屬於這一類的。『妙香』,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叫供養具。供養具無量無邊,舉幾個例子而已。
上供諸佛,下面也供養一切眾生。我們現在對佛說供養,對眾生是講布施,為什麼?因為有分別心。這些大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說廣修供養,他們看佛跟眾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誠恭敬的心,平等對待諸佛與眾生。所以他們修的是普賢行,不是普通菩薩,超過一般的菩薩。
『讚諸佛功德』,讚歎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末後這一句,是講用的是清淨平等心。
「佛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這是法藏在因地時候見到的。其實這種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沒有這個廣大的心願。
「故願我成佛時,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這裡就解釋得非常清楚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以前早去的,這個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眾,剛剛到達那邊,這一見阿彌陀佛,就有這個能力。就能「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這是供養具,帶著禮物供養具。
「以巧妙辯辭,供養讚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當然譬如說,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了,讚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穢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這是真正大慈悲,佛謙虛忍辱。
「不見佛土有雜穢相」。為什麼?他心清淨。心清淨,見的這個境界,是清淨相,境隨心轉。「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這個兩句,就是解釋無分別心,他無分別心。
「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普賢行願》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是第一。什麼叫法供養?要以無分別心清淨供養,這才是法供養。如果有分別心,那法都破壞了,都變成事供養了,就不是法了。
這一句很要緊,我們往往把這個法供養、事供養搞錯了,這觀念弄錯了。所以真正是無分別、清淨心,這才叫法供養,事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了。如果心不清淨,有分別、有執著,法也變成事了,這個很要緊。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七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