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時間吶喊,她卻靜默不語─與時間的對話,只變成一句獨白:「塞滿行程,不等於過好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最近,我再次遇上「時」「間」。 

我語帶威脅地要求她「慢點」,她只是搖頭;

我低聲下氣地拜託她「慢點」,她只是微笑;

我歇斯底里地咆哮她「慢點」,她只是靜默。

然後,我又老了十歲。

這不是什麼詩意的譬喻,而是我發現好似昨天出生的大兒子過了暑假就要讀中年級, COVID-19 疫情已經過去 6 年,離開 85 度 C 已經超過 10 年,大學畢業已經 21 年......——我在跟「時間」吶喊,而她看起來根本不在乎。

—————— ฅ՞• •՞ฅ ——————

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賦能,是 13 歲那年,當時我想變成跟戴資穎和羚羊配那樣厲害的羽毛球國手,所以儘管課業繁重,我仍利用日間的每一個下課十分鐘、中午吃完飯午休前、甚至不感興趣的課堂上拚命做完回家功課,然後將整個晚上留給羽毛球、跟那個燥熱的年輕人。

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多餘,是 23 歲那年,我意識到自己對睡眠感到厭煩,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只睡 4 小時。

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平凡,是 37 歲那年,每一天晚上陪兒子睡覺時,他總央求我講「今天的故事」,而除了少數不俗套的精采的日子外,大部分「今天的故事」都乏味而且一模一樣,反而總是驚醒邊說故事邊打盹自己:「挖,一天又過了!我上一次講『今天的故事』感覺只是 5 分鐘之前啊。」

隨著年紀漸長,我愈來愈了解到時間變成了「共享經濟」。你的時間不是你的時間,得跟另一半、跟同事、跟主管、跟孩子共享。殘忍的現實是,一般「共享經濟」好歹都是訂閱,但時間無法訂閱。

—————— ฅ՞• •՞ฅ ——————

塞滿行程,不等於過好人生 

這些年來,時間管理成了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詞彙之一。市面上有太多工具、方法、App 教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安排時間」,但奇怪的是,明明行事曆已經排得滿滿,為什麼心卻越來越空?

我曾經也是那種喜歡把每一個小時都切割、填滿的人。會議、訪談、寫報告、寫簡報、追業績、再來個 25 分鐘番茄鐘,時間像流水線一樣被「最佳化」。但回頭一看,我竟然說不出哪一刻是真正的自己。

蔡康永曾說過一句話:「感受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塞滿。」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感到不安。因為我很清楚,這些年來我早已不是在感受生活,而是在壓榨生活,像是對抗時間的軍隊長官,一邊高喊著效率,一邊把自己推向崩潰邊緣。

—————— ฅ՞• •՞ฅ ——————

當我忙到無法喘息,我其實是在逃避

我們總說工作太忙,是因為責任重大、時間不夠。可我後來發現,有時候把日子排得太滿,根本是一種偽裝。

那段時間我不敢停下來,因為只要一停,我就要面對內心的不安、焦慮、懷疑。排滿行程,不只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很有用,更是為了讓我自己相信:「我很努力,我沒有浪費時間。」

但事實是,我浪費了人生中太多有感的瞬間。

我記得有一次晚上回家,孩子跑來要我陪他拼積木,我看著手機還沒回的訊息,口中說「等等」,但心裡其實知道:「這個等,也許他不會再等我第二次了。」

蔡康永曾說:「你是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嗎?」

我很誠實地回答:不是。我既沒有善待自己,也沒有善待時間,更沒有善待那些想與我共享時光的人。

我極端懊悔。

🤝 關於人際與界線,蔡康永也說得很直白:

  • 「你不是玻璃做的,沒必要每一次都讓別人看透。」
  • 「有些人只是出現在你生命裡,讓你學會怎麼關上門。」
  • 「善良要帶點鋒芒,否則只會被消耗。」
  • 「不是你討好得不夠,而是他從來沒打算喜歡你。」
  • 「真正的朋友,不會讓你在情緒最低潮時還要演戲。」

年輕時,我是爛好人,超級不懂拒絕;
年輕時,我非常真誠,甚至近乎透明;
年輕時,我來者不拒,總是挺身而出。

直到被消耗消費了,討好他人到精疲力竭了,明明精疲力竭了,卻還要演好戲。

表面上,人際與界線跟「時間」毫無干係,但它們正是「時間」最大的殺手。

—————— ฅ՞• •՞ฅ ——————

時間管理不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其實是精力管理 ( Energy Management )

「你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視為一種昂貴的能源,甚至是一種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付得起,也不是人人都曾在你身上投入過,值得你花費你的「資本」去在意這些事。因為你把精力花在哪裡,那便是你的一天。無論你今天去了哪裡,也許只是喝了一杯咖啡,也許是與朋友見了面,但若你的心神始終被某件事牽絆,例如,有個男人隨口一句評語令你耿耿於懷,那麼,這便是你的一天,亦是你的一夜。正因如此,我學會一種健康的,調和的方式,即是眼不見為淨。」—泰勒絲,2025
雷蒙:「注意力自由,大於時間自由,大於財富自由。」

我們每一天與其說在看管時間,不如說在分配精力。因為認知到精力有限,或說精力有濃淡度,我們才會合理地權衡時間的配比 -- 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

譬如說,聯考生一大早還沒醒腦,可以優先讀最愛的科目;兩小時後,頭腦清楚了,可以開始做數學題;午飯前後,時間零碎,也比較疲累,可以背些英文單字;又如職場工作者,早上早一點進辦公室,四下無人又還沒被老闆罵,第一件事情,應該聚焦於最困難、最需要動腦的中長期專案(如年度預算、CEO 指派的任務等);盡量不要一大早就收信,因為收信通常是接到別人對你的要求或者功課,你是在回應他人的需求,不是主動意志,除非那個「他人」是老闆,否則不應該是清晨精力最旺盛時的優先事項。

Loehr and Schwartz 講述的精力管理 ( Energy Management ) 有四個原則:

- 精力有四個層面:生理的、心理的、情緒的、及心靈的 ( spiritual )。必須要能清楚地區分自己的精力構面,並且管理它們。

- 管理精力最好的方式,是允許它在壓力跟復原當中擺盪。壓力可以激發潛能,讓我們更極致地運用天賦跟技能,然而,我們必須同時適當修復跟休息,畢竟精力是有窮盡的。而我們經常不知道節制。

- 精力跟肌肉一樣是可以被訓練的。

- 你必須建立一套可以灌注正面能量的儀式,精力才會長大,而且才能完全被我們使用。

時間管理被說得震而欲聾,但可笑的是,我們根本無法管理時間。

沒有人可以管理時間,沒有人。

《從內做起》(Leadership from the Inside Out)(頁 68)說得極好:「管理某物表示,控制它和改變它。我們無法讓時間變少或變多,也無法使它變快或變慢。我們能做的,是:我的抉擇、我的行程、和我的優先次序。這才是我們能控制和改變的,而非時間。」

慶幸的是,我們還能做精力管理。

當我們在排定下一秒以後(或說未來)的每一個計劃時,其實都有選擇:

  • 下週三有個演講邀約,去還是不去?
  • 下週六孩子學校有親師座談,去還是不去?
  • 下個月公司壘球社有大型練球,去還是不去?
  • 年底的台北馬全馬組居然僥倖中籤了,去還是不去?
  • 明年的行事曆出爐了,朋友在邀約黃金海岸遊,去還是不去?

你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視為一種昂貴的能源,甚至是一種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付得起,也不是人人都曾在你身上投入過,值得你花費你的「資本」去在意這些事。

—————— ฅ՞• •՞ฅ ——————

真正的時間管理,是留白,是選擇,是覺醒

有時候,人們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際,才會做出異常但正確的抉擇。
1912.4.14 晚上,鐵達尼號撞上大西洋的冰山。
在那場災難中,發生了許多難以理解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有一位已經登上救生艇的頭等艙婦人,在最後一刻詢問是否可以回房間拿東西。
「3 分鐘。」她被告知說。
她匆匆忙忙地踩過滿是金錢和貴重物品的走道,回到頭等艙房間,也沒有拿取任何珠寶首飾,而是拿了「3 顆橘子」。
最重要的,不是她成功地回到救生艇,而是那「3 顆橘子」,後來據說救了 3 個人。
包括她自己。

這是我之前最喜歡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後座力真的很強。

這不是很諷刺嗎?

「人們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際,才會做出異常但正確的抉擇。」

我們總是要到世界崩塌、九死一生之際,才會人間清醒。

後來,我開始選擇做出異常但正確的抉擇--

我開始練習「不塞滿」、開始「放空」、開始「耍賴」、開始「宇宙模糊」。

每天中午午休時間,我會選擇關機 25 分鐘,無論晴雨空汙,就在信義區漫逛。不僅關機,我甚至脫下眼鏡、脫掉手錶。就這樣離開一下下,應該沒甚麼大不了,後來我發現,真的沒甚麼大不了。那是一段給自己和生活的練習空間。大家給了它一個藝名,叫「ME TIME」。

有一些晚上,孩子睡去後,我練習發呆,練習關掉所有手機通知,反正,什麼也不做。剛開始的確會有點不安,但漸漸地,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自由:我重新擁有選擇權了。

我選擇把時間用在自己想要的人、事、物上,而不是被一連串「應該」推著走。

這讓我想起蔡康永的另一句話:「你的人生,不該是一掰就開的易開罐。」

我們不是自動運作的時間機器,而是需要節奏、需要深度的有感存在。

就像 Laura Vanderkam(《168 小時》)對付時間的基本邏輯:「記錄時間,找出黑洞」,透過記錄每 15 分鐘的活動,分析哪些時間花費在低價值行為(如滑手機、碎片社交);又如 Cal Newport(《Deep Work》)聲稱的「數位排毒時段」(Digital Detox),他倡議每天劃定不碰手機、社群的「深度專注時段」,養成腦袋的耐力與注意力。

—————— ฅ՞• •՞ฅ ——————

給自己一個慢下來的權利

斯多葛哲學有 3 句關於「死亡」的直球對決:

  • 「你隨時都可能離開人世。讓這個認知決定你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馬可·奧理略 (Marcus Aurelius)
  • 「記住你終將死去。」(Memento mori,拉丁語)
  • 「立即開始活,將每一天都視為一個獨立的人生。」~塞內卡 (Seneca)

小時候的我覺得,40 歲以上,就是「老人」。

而我今年 43 歲了。

40 歲後,我更常反問自己:如果現在這一分鐘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分鐘,我會用它來回信?刷手機?趕報告?還是靜靜看看窗外的光?

我們一直以為,人生是一場競賽,贏在時間的人就能掌控未來。可其實,時間從來不曾為誰停留,它只是靜靜地陪著我們,一起老去。

所以,真正的時間管理,不是壓縮時光,而是給時間一點空間,讓自己能夠喘息、重整、重新選擇。

蔡康永說:「日子是拿來過的,不是拿來換錢的。」

我不反對努力、不反對效率,但我更相信,我們需要為時間保留一點「人味」──那些沒有 KPI 的時光,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被記住的部分。

—————— ฅ՞• •՞ฅ ——————

時間沒有變少,是我們開始覺醒

最後,我想把開頭的那段對話再講一次——

那天夜裡,我再次遇上「時」「間」。

我語帶威脅地要求她「慢點」,她只是搖頭;

我低聲下氣地拜託她「慢點」,她只是微笑;

我歇斯底里地咆哮她「慢點」,她只是靜默。

然後,我又老了十歲。

但這一次,我不再對時間吶喊了。

我只是靜靜地坐下來,望著窗外發呆,對她說了一句話:

「謝謝妳還在。」

如果你願意,也請你在忙碌之餘,給自己一點點時間,去感受、去呼吸、去重新遇見那個活生生的自己。

時間沒變少,是我們開始變得清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lvis Lin的沙龍
128會員
393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Elvis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2
晨間省思:想像可能遇到的挑戰,提醒自己保持冷靜。 夜間反省:檢視今日行為是否符合理性與德行。 負向想像(Premeditatio Malorum):提前思考最壞可能發生的事情,降低恐懼與焦慮。 行動聚焦:將精力放在可控行動,學會放下不可控因素。
2025/09/12
晨間省思:想像可能遇到的挑戰,提醒自己保持冷靜。 夜間反省:檢視今日行為是否符合理性與德行。 負向想像(Premeditatio Malorum):提前思考最壞可能發生的事情,降低恐懼與焦慮。 行動聚焦:將精力放在可控行動,學會放下不可控因素。
2025/09/12
黃仁勳說: ▍贏就對了。跑得快的人,可以占領所有地盤。 ▍第二名是誰?第二名是,「頭號輸家」。 ▍任務才是老闆。 ▍我會依照主題搜尋 Email,掌握前線變化,「我想在訊號很微弱時就攔截它們。」我每天閱讀 100 封郵件,假日更多。 ▍我們再 30 天就要倒閉了。 ▍輝達成功無非「純粹的意志力」。
2025/09/12
黃仁勳說: ▍贏就對了。跑得快的人,可以占領所有地盤。 ▍第二名是誰?第二名是,「頭號輸家」。 ▍任務才是老闆。 ▍我會依照主題搜尋 Email,掌握前線變化,「我想在訊號很微弱時就攔截它們。」我每天閱讀 100 封郵件,假日更多。 ▍我們再 30 天就要倒閉了。 ▍輝達成功無非「純粹的意志力」。
2025/09/10
劉潤著作一覽: 《底層邏輯》 (2021) 《底層邏輯2》 (2022) 《進化的力量》系列(含第1、第2、第3部,2022–2024) 《勝算》 (2024) 《關鍵躍升: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 《商業簡史》 《新零售:低價高效的數據賦能之路》 《5分鐘商學
2025/09/10
劉潤著作一覽: 《底層邏輯》 (2021) 《底層邏輯2》 (2022) 《進化的力量》系列(含第1、第2、第3部,2022–2024) 《勝算》 (2024) 《關鍵躍升: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 《商業簡史》 《新零售:低價高效的數據賦能之路》 《5分鐘商學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突然想到一句話 你正在拖延的事情,其實花3~5分鐘就可以解決,為什麼不去做呢?人生只有短短這一次。你想你老到可以回顧一生時,腦海那些沒做的事情、沒善待的人、沒說出口的話。都要拖欠到下輩子? 都說不是愛欠東西的人,卻要對自己背信? 人活著 拜這顆複雜的大腦 真的很煩~ ٩(✘д✘๑;)۶
Thumbnail
突然想到一句話 你正在拖延的事情,其實花3~5分鐘就可以解決,為什麼不去做呢?人生只有短短這一次。你想你老到可以回顧一生時,腦海那些沒做的事情、沒善待的人、沒說出口的話。都要拖欠到下輩子? 都說不是愛欠東西的人,卻要對自己背信? 人活著 拜這顆複雜的大腦 真的很煩~ ٩(✘д✘๑;)۶
Thumbnail
逐步升高急躁情緒不自知,只會讓你在生活裡覺得心情更煩躁。學會放慢腳步,慢慢去做事,感受每一件事給予你的美好感受。
Thumbnail
逐步升高急躁情緒不自知,只會讓你在生活裡覺得心情更煩躁。學會放慢腳步,慢慢去做事,感受每一件事給予你的美好感受。
Thumbnail
當速度趨緩,疲勞感瞬間像煮沸熱水冒出的氣泡一樣,接二連三的向上冒,心理的疲勞。在不想休息的時候被迫休息,出現了一點無力感。
Thumbnail
當速度趨緩,疲勞感瞬間像煮沸熱水冒出的氣泡一樣,接二連三的向上冒,心理的疲勞。在不想休息的時候被迫休息,出現了一點無力感。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如何找到靈感敲門的時間、執行時間和沒力時間,在每種時間內讓自己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保護自己的創作能量,看完這篇你也能是創作永動機 !
Thumbnail
如何找到靈感敲門的時間、執行時間和沒力時間,在每種時間內讓自己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保護自己的創作能量,看完這篇你也能是創作永動機 !
Thumbnail
安靜了很久,看起來好像是在偷懶,其實是在掙扎,感覺自己墮入了深淵。 年後開始了新工作,過去不美麗的經歷,對於這個新開始格外珍惜,內心希望能揚眉吐氣,證明過去的那些人看錯了。我其實是很不錯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週、兩週、一月過了又一月,工作時間長沒有盡頭,工作表現讓同事主管覺得不如預期
Thumbnail
安靜了很久,看起來好像是在偷懶,其實是在掙扎,感覺自己墮入了深淵。 年後開始了新工作,過去不美麗的經歷,對於這個新開始格外珍惜,內心希望能揚眉吐氣,證明過去的那些人看錯了。我其實是很不錯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週、兩週、一月過了又一月,工作時間長沒有盡頭,工作表現讓同事主管覺得不如預期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人們似乎都在不停地忙碌轉動著,感覺這一生就在匆忙奔波中度過。究竟人們在忙些什麼?又為何要四處奔波呢?或許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些導致我們奔忙的原因。
Thumbnail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人們似乎都在不停地忙碌轉動著,感覺這一生就在匆忙奔波中度過。究竟人們在忙些什麼?又為何要四處奔波呢?或許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些導致我們奔忙的原因。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
Thumbnail
最近看什麼事都不順眼,還容易煩躁,總覺得諸事不如己意,就連寫作也意興闌珊。我問自己,好心情怎麼不見了?仔細自省才發現,總總的不順心,皆因【忙】所致。忙著生活的大小事、忙著完成任務,雖然充實時間也咻一下就過,卻在靜靜想來時發現自己忘了【深呼吸】。
Thumbnail
最近看什麼事都不順眼,還容易煩躁,總覺得諸事不如己意,就連寫作也意興闌珊。我問自己,好心情怎麼不見了?仔細自省才發現,總總的不順心,皆因【忙】所致。忙著生活的大小事、忙著完成任務,雖然充實時間也咻一下就過,卻在靜靜想來時發現自己忘了【深呼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