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9人之健康和平衡的進化需求
關於「健康」的觀念,我們秉持的觀念是閱讀中醫時學到的。
在《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秘訣》一書的〈健康〉一篇中的結尾談到:「……中國人對身體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說,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
徒有氣而經絡不通,人會暴躁、疼痛,氣充牛斗,血溢脈外,或出現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瘋狂也未可知。經絡通暢而無氣力者,就像缺乏營養的嬰兒一樣,難免夭折。
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氣、有動力,還要想得開、想得通。
現在大多數精神疾病的患者,不是沒心氣,壓抑過度,喪失欲望,做什麼都沒意思,包括活著,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一根筋,一條路走到黑。
不是不健,就是不康。」[276]
這段話大致陳述了我們對於健康的概念。
意即「身心皆舒暢,滿身皆活力」的感受,便是我們所謂的健康。
然而,在此要討論的健康並非一個人的健康,而是要在一種與前面幾個層次的探討相當的高度,去看人類整體健康的處境。
而我們秉持的健康觀念與我們主題想探討的內容是相通的。
就我們所理解,維繫人之生命的持續建健康,所需要的種種比想像中還要不容易獲得,例如7.3.2〈佛洛伊德的力比多〉所談到的粒線體與真核細胞的關係,還有ATP的製造與對人體的功用,我們可知,人類沒有吸入一定量的空氣,或吸入的空氣含氧量不夠,我們身體的ATP便無法合成,很快就會造成某些器官機能停止運作,令當事人很短的時間內便會離死亡不遠。
還有人類的食物問題。
對於人類的身體本質上到底該吃肉還是該吃素目前是各有堅持,當然免不了的還有持中間觀點認為都該吃,但要適量的看法。
但某些研究卻又提出現今的植物性食物的營養含量比過去更低,因為土地在現代農業的超負荷使用下,土地養分逐漸耗竭。
所以有些研究提倡吃肉,因為吃肉較營養,主張上古的史前人類就是因為吃肉的營養,腦部才有足夠養分可以發育。
不過,反對者提出人類演化至今是到了該節制或放棄肉類的時候了。
而且肉類生產的資源消耗比生產植物所消耗的資源還多。
然而,現代植物不是養份不如以往嗎?
所以綜合一下,就變成兩邊都吃,達成一個平衡與適當的量即可。
不過,到底每類養分如何是適當的量,似乎也處於不斷調整的狀態。
最明顯又能證明的,可參閱網路上公開的,各個年代及各個國家所公佈「飲食金字塔」便可感受到人類飲食如何才算適當的這個議題,在歷史與環境中持續的變化與爭議。
而對於人類機能的研究,比起十九世紀以前,現代科學已取得更詳盡的研究成果,解決了許多古老醫學解決不了,或是解決得不是很有效率的急性傷痛病症與細菌性病症的發生。
不過,對於慢性病的問題,如癌症、糖尿病等治療機制,似乎還有不少爭議。
有主張中醫或自然醫學較有效的,還有主張心靈與病症之間關聯的,有主張治病要治心,還有人體能量的觀點,主張調節人體脈輪使之通暢便可百病不侵等。
其他還有各家各派對這些慢性病痛與治療提出各自的理論主張,以及根據該理論治療成功的種種證明。
而這些觀點的共通處,脫離不了身體與環境的互動。
環境是關於人之生命健康完全迴避不了的事實。
即空氣、水、土地、食物等人類這個物種目前一定需要的物質事實。
近來還有生活中電磁波、微波、超音波等對於身體帶來若干影響的物理事實。
但這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事實,那是一種人類整體以大量多數的支持與消費,來決定要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中,並且花費時間與心力去共同創造出當前環境的事實。
不過,這裡不是要呼籲環保與重視生態的需要,而是要表明人之健康與環境健康的習習相關。
但是,人之健康所面臨的當前這一切,都是每個人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累積出來的。
是每種層次各有觀點與堅持,以及各類堅持與行動的成果所造成的後果。
[注釋]=================
[276]徐文兵.字裡藏醫(M).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1.07.p25-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