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但不積極投入的心理現象——囚徒困境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你也在這種會議裡嗎?

週一早上,部門會議如常舉行。主管播放完簡報後問:「大家有什麼建議嗎?」

會議室裡,一片寂靜。 有人低頭快速滑過手機,有人假裝思考,有人緩緩點頭但不發一語。 終於,一位資深同仁發表了幾句建議,主管微微點頭,但語氣平淡地說:「好,我們再評估看看。」

你是不是也待過這樣的團隊場景?

明明每個人都「在場」,但真正主動投入討論、貢獻想法的人卻屈指可數。這種現象不罕見,卻極具破壞力——它會讓團隊表面熱絡、實際冷淡,讓投入者覺得孤單,讓潛力被默默浪費。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其實可以從一個經典理論理解:囚徒困境

raw-image

🎲 囚徒困境:為何人寧可自保、不願合作?

囚徒困境源自博弈理論。想像兩名嫌犯被隔離審訊,他們各自面對兩種選擇:

  1. 合作(都不坦白):兩人都只受輕罪懲罰。
  2. 背叛(供出對方):如果一方背叛而對方沉默,背叛者獲輕判,另一方重判。

由於彼此無法確定對方的選擇,為了「保護自己」,多數人會選擇背叛,結果卻導致雙方都處於比合作更糟的處境。

這樣的邏輯也經常出現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在想:

「我如果先提出建議,萬一被打臉怎麼辦?」
「如果我做很多,其他人沒跟進,我不是白忙一場?」
「先觀察一下,別人說得比我好也不奇怪。」

於是,大家都選擇沉默、保守、觀望,進入了「集體自保」的模式。


🧠 三個常見心理卡點,讓人參與但不投入

1. 【怕白做】:努力沒有被看到,乾脆不努力了

曾經積極參與卻被忽視、提了建議卻沒人接住,久了自然學會:「留點力氣比較實際」。

2. 【等別人】:每個人都在等,結果沒人先走

當參與沒有被明確賦能,每個人都在觀望別人是否要出聲。

內心的話可能是:「不確定這是不是我該發言的時機」「別搶風頭比較安全」。

3. 【怕出錯】:害怕犯錯比鼓起勇氣更強烈

如果團隊文化對失誤反應嚴苛,那麼就算有想法也會吞下去。

因為說錯、想得不夠完整、被質疑,都比「不說話」來得更痛。


🧭 解法不是逼出聲音,而是創造心理安全感

面對這種「表面參與、實質冷感」的團隊氛圍,主管常見的反應是:「你們要多主動一點啊!」、「怎麼都沒人講話?」

這樣的催促,只會強化人們原本的自保傾向。

真正要改變的,是讓大家相信:這裡值得我投入、值得我試錯、值得我說出來。

讓貢獻被看見,是點燃參與動力的第一步

當某人的想法被重視、被採納,其他人會從中感受到:「這裡有空間發揮」。

設定具體參與期待,打破觀望迴圈

比起開放式的「有沒有人要說」,改成「每人簡單說一點觀察或想法」能降低心理門檻。

允許不完美,讓表達變得有安全感

不追求完整、不糾正初步意見,而是先肯定勇氣與嘗試,讓團隊習慣「講出來再一起補完」。


💬 小結

「參與但不投入」不是偷懶,而是自保。

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安全感不足。

當團隊缺乏心理安全感,每個人都會選擇保護自己。


但當我們願意創造出一個讓人「敢說、敢錯、敢貢獻」的空間,參與才會變成真正的投入,團隊也才會從靜默走向共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6會員
395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7/18
每天忙到喘不過氣,卻覺得沒掌握感?你不是懶惰,是缺乏方向。ARTS四步驟幫你重新找回行動主控權,讓你從「我只是照做」變成「我知道為什麼做、怎麼做、還能怎麼調整」。不多不少,剛好四問,帶你找回選擇權與信心。
Thumbnail
2025/07/18
每天忙到喘不過氣,卻覺得沒掌握感?你不是懶惰,是缺乏方向。ARTS四步驟幫你重新找回行動主控權,讓你從「我只是照做」變成「我知道為什麼做、怎麼做、還能怎麼調整」。不多不少,剛好四問,帶你找回選擇權與信心。
Thumbnail
2025/07/16
明明流程清楚、工具到位,團隊卻常卡住?關鍵可能不是知識,而是「彼此沒說的話」與「看不到的行為」。想讓團隊真正進步,先打造心理安全,讓隱藏與盲點有機會被看見。
Thumbnail
2025/07/16
明明流程清楚、工具到位,團隊卻常卡住?關鍵可能不是知識,而是「彼此沒說的話」與「看不到的行為」。想讓團隊真正進步,先打造心理安全,讓隱藏與盲點有機會被看見。
Thumbnail
2025/07/10
沉默不是溫柔,是讓人繼續錯下去的冷漠。不說錯在哪,對方永遠不知道怎麼改;不說標準,再努力也可能白費。想建立信任感,先學會好好說真話。
Thumbnail
2025/07/10
沉默不是溫柔,是讓人繼續錯下去的冷漠。不說錯在哪,對方永遠不知道怎麼改;不說標準,再努力也可能白費。想建立信任感,先學會好好說真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卻總是無法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在會議上發言時,感覺大家都心不在焉?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想法不夠好,而是你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今天就來聊聊如何提高發言的影響力,讓你的意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卻總是無法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在會議上發言時,感覺大家都心不在焉?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想法不夠好,而是你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今天就來聊聊如何提高發言的影響力,讓你的意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是誰在焦慮?是誰在渴望求助? 今天又是三人團督扮演個案的日子了, 其實我一早起來就翻來覆去,今天我有主題,我想討論。 過往滿容易卡在:我覺得我掌控我自己做的挺好的,所以滿不確定要討論甚麼,總覺得尋求專業討論只是為了幫助深度的覺察,而不是為了求助,即便現在想要討論,我也不認為我在依賴任何人幫助我
Thumbnail
是誰在焦慮?是誰在渴望求助? 今天又是三人團督扮演個案的日子了, 其實我一早起來就翻來覆去,今天我有主題,我想討論。 過往滿容易卡在:我覺得我掌控我自己做的挺好的,所以滿不確定要討論甚麼,總覺得尋求專業討論只是為了幫助深度的覺察,而不是為了求助,即便現在想要討論,我也不認為我在依賴任何人幫助我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筆者近期規劃了許多工作坊,自身既擔任主持人,也擔任分享者。在這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的問題:當遇到氣場較強或位階較高的長官時,內心會產生一種緊張感。原本冷靜的構想可能會因為一些臨時狀況而導致自我失常。 昨天與一位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時,老師分析說,這種情況可能源於自身的害怕感,以及對權威的自我設限
Thumbnail
筆者近期規劃了許多工作坊,自身既擔任主持人,也擔任分享者。在這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的問題:當遇到氣場較強或位階較高的長官時,內心會產生一種緊張感。原本冷靜的構想可能會因為一些臨時狀況而導致自我失常。 昨天與一位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時,老師分析說,這種情況可能源於自身的害怕感,以及對權威的自我設限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遇到的情緒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從會議中的情緒攻擊到自我情緒管理的反思,簡單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遇到的情緒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從會議中的情緒攻擊到自我情緒管理的反思,簡單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如何處理與同事相處時的情緒控制問題,並提出了建立條列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事情狀況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如何處理與同事相處時的情緒控制問題,並提出了建立條列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事情狀況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