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去了韓國釜山大邱玩,認真吃了不少韓國料理,發現湯及飯是韓國料理中很重要的兩項。其中海帶湯是一個跟常見的海帶芽、紫菜湯方向類似,但味道有很大不同的菜色,風味可輕可重,鮮味明顯,是一道令人舒服的湯品。
我在傳統市場買了台灣比較少見的紫蘇油,以及買了煮湯用的乾海帶,從導遊口中聽了他們製作海帶湯的簡單步驟,因此就想說來試試看。不過第一次做,忍不住手癢加了別的料,味道不差但有點太複雜沒必要。

這次買的乾海帶
韓式海帶湯
海帶湯在韓國是相當重要且常見的湯品,由於海帶含有豐富的鈣、碘、鐵及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子宮收縮及乳汁分泌,因此常在產後做為媽媽補充營養又不至於負擔太大的食物。從這裡往下延伸,也成為生日時感念媽媽辛苦的常見湯品,然後再往下演變,成為了展露關心與親情的一種菜色,成為韓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同時在韓國,人們也認為喝了海帶湯,會帶來好運。但因為海帶有滑溜感,「黏」與「考上」在韓語中發音一樣,而一但「滑」就不黏,等於考不上。所以遇到考試時,韓國人就會儘量不喝海帶湯。看來諧音這件事全世界都在玩啊,不是只有台灣。
海帶湯的基本做法,是用麻油炒過肉後,再放入泡開的海帶拌炒,加水成湯後再調味而成。一般來說會保留簡單無負擔的終端形式,所以調味或是輔料通常也都比較簡單。做法簡單、具有重要文化意義,因此無論廚藝好不好,韓國人都可能會試著做海帶湯給重視的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次做的海帶湯,都看不太到海帶了
紫蘇油
韓國的麻油是用熟芝麻榨成的油,味道與台灣常見的香油、麻油略有不同但大方向相近;紫蘇油是用成熟的紫蘇籽榨出的油,沒有明顯的口感,味道相比麻油也略偏清爽。大多會用在料理最後拌入,點綴出紫蘇油的香氣。
紫蘇油的發煙點在189度C,比較適合涼拌而非熱炒,它含有豐富的omega-3,是目前已知的植物籽油中最高的,膽固醇含量低,素食者也能吃。但在台灣就是不好買且不便宜。
這次買到的紫蘇油是在釜山罐頭市場中,小店家自製的紫蘇油。味道淡雅,可以以一天一匙的量生飲;加熱後香氣明顯,但開封後不耐久放。總之頗有種小農感、產地到餐桌的感覺,有新鮮油品的風味。

買到的紫蘇油風味我很喜歡
台灣除了網路上購買之外,我也有在比較大的全聯看過紫蘇油,但沒有買過,不知道實際用起來風味如何?有用過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嗎?
韓式海帶湯
食材
比手掌略小的乾海帶 1片

這樣就夠了
小魚乾(可換成牛肉火鍋片) 6隻
乾香菇(可不加) 2朵
紫蘇油 1大匙
高良豆腐(可不加) 4塊
鹽 適量
蔥花(可不加) 適量

蔥花真的有點太搶戲
做法
1、乾海帶加飲用水泡15-30分鐘,泡開泡軟後,體積會膨脹約5-8倍大。

膨脹後的海帶
2、高良豆腐對切後,與乾香菇一起泡熱水,香菇跟海帶泡開後擠乾水份,切成好入口的大小。如果有牛肉片,切想要的長度,一般來說火鍋牛肉片都偏長,我會切半或一開三。
3、小火加入紫蘇油後,加熱到有香味後,放入小魚乾炒香。(若是牛肉片則是這時炒香)

紫蘇油剛加入小魚乾時

炒了一陣子開始冒泡
4、加入海帶、水、少許鹽,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約煮5分鐘。

如果我在這時收手應該就夠了
6、加入豆腐、香菇煮熟,再視個人口味以鹽做最後調味,上桌前再灑點蔥花即可。

都加就有點太多了
海帶本身帶有濃郁的鮮味umami,魚乾跟香菇也有,因此湯的味道是這幾種食材,加上加熱後的紫蘇油香氣複合而成。不過這次的味道有點太複雜了,不是很喜歡,我覺得不是小魚乾的問題,應該是香菇跟高良豆腐不太搭。後來單純只加牛肉,連豆腐都沒加,就還滿舒服的。
海帶的口感滑、脆,自帶一些鹹味,切的大小會影響食用時的咀嚼感受;相比之下,海帶芽更小、薄,容易煮出味道,但幾乎沒有口感;紫菜香氣稍重但鮮味較低,海味較強,同樣幾乎沒有口感,也沒有滑口感;昆布或是滷味常見的海帶較厚,口感會軟,鮮味最重但有可能會有腥味。
各種食材都有其適合使用的範圍及情境,海帶湯既然是韓國發展出來的,當然會從中找出最適合其食材使用方式的菜色做法。這些食材是類似範圍下的橫向比較,而不是垂直比較,如果要垂直比較的話,會比較像是同樣是乾海帶,哪家出的品質更勝一籌這樣。
韓國飲食文化隨著韓國影視文化的流行,也被更多台灣人認識、品嚐過,你對韓國料理有什麼印象,或有什麼最好奇的韓國料理、小吃嗎?歡迎留言討論,或把這篇分享出去,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