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其實離我做好有點久了,是還沒搬家前,大概過年時期做的,因為沒有很成功所以一直壓著,但再不寫的話,可能就不會寫出來了吧。
去年在台北羅斯福路上的湖南腊味店,認識了一些有趣的腊味食材,例如很鹹的腊雞腿,而這次標題上的腊豆腐也是其中一種。

這是去年五月時買的風雞腿跟腊豆腐
萬物皆可腊,「腊」是什麼?
「腊」這個字是「臘」的異體字,中國的簡體字跟它長得一樣。是一種將食材經鹽漬後風乾或曬乾的技法,農曆十二月為了要準備過年過冬而有許多腊味,便也為「臘月」。在台灣我們常見的是腊肉、腊腸,跟鹹豬肉不同的是,腊肉整根乾乾硬硬地,因此可以保存更久,味道也更鹹更重。而在中國,最著名的腊味之土應屬湖南,湖南人除了愛吃辣之外,也愛吃腊,甚至有「萬物皆可腊」的說法。除了常見的肉品部位、魚肉之外,腊雞鴨、腊全豬都有。
透過腊的方式而保存下來的食材,鹽漬後會用日曬繼續脫水,也會用煙燻增加風味。因此大多的腊味都有著鹹(因為鹽漬)、鮮(脫水後肉品的鮮味濃縮)的特點,同時兼具食材本身與調味的功能,因此在料理時,會需要特別注意鹹度及使用份量。
同樣的邏輯,很久之前我跟一群朋友嚐過瑞典的鯡魚罐頭,其實也是類似的邏輯。我們說臭得要命的鯡魚罐頭,其實是已經過了最佳賞味期了。在最佳賞味期時,罐頭本身是用來調味,而不是當成主食材使用,這點跟義大利的鯷魚罐頭也類似,可見世界各地都有這種用重鹹來保存食材,特別是蛋白質食材,的傳統方式。
腊豆腐的手感跟口感
我在腊味店看到時,老闆娘是跟我說風豆腐,但回家後找了老半天,在網路上都找不到風豆腐相關的說明。後來改找「腊豆腐」,才找到跟老闆娘說的類似的東西。腊豆腐是用鹽漬豆腐脫水一次後,再用煙燻持續脫去水份,一整塊板豆腐,最後縮成約1/8的大小,整個跟豆乾差不多。
對,豆乾!那腊豆腐跟豆乾有什麼不同呢?
試吃之後還真的差滿多的,豆乾是透過壓力製成,成形的豆乾會視最終目標,再加焦糖或五香滷製,所以市面上可以看到不同顏色(通常是白黃咖)的豆乾。豆乾的形變沒有腊豆腐那麼劇烈,調味本身並不是豆乾的必要製程,所以豆乾的水潤程度會高過風豆腐,豆味更新鮮,更軟,也更容易壞。
而腊豆腐是無法直接吃的,會很鹹,除非你想一口豆腐配三口白飯。口感偏硬,紮實厚重的那種沉重感,有豆香,也有一股很濃重的煙燻香氣,就真的很像腊肉但沒有肉味。因此在料理上,我選擇讓它跟水份有多些互動,用水份釋放它的豆香及鹹味,別的食材放入後也試著讓腊豆腐的鹹香氣息進入食材。
也就是說,基本上放入本身味道不重的東西的話,無論丟什麼味道應該都差不多,會有個很明顯的腊豆腐味,很簡單,也很倔強。

切開用了一小部份的腊豆腐長這樣
腊豆腐炒魚
食材
腊豆腐 約40克(大概啦,我用了大概1/8塊左右)
白肉魚 約200克
小蒜頭 約3瓣
蔥 1根
魚板 約50克(可不用,那時想儘快把買來的韓國魚板用完)
洋蔥 約1/4顆
米酒 約100ml
水 約300ml
做法
1、腊豆腐切片、蔥切段,蔥白蔥綠分開、蒜頭切碎、洋蔥順紋切條備用。
2、魚肉切片後用米酒抓醃、魚板切片,儘量切大小一致。

備料完成。是說後來也習慣料都備好再開火,手順上會流暢不少。
3、熱鍋下油,先放蔥白段下去煸出蔥香後,放入洋蔥及蒜碎轉小火炒出洋蔥香氣。

4、下腊豆腐炒出豆香。

5、下魚板,加水約略淹過食材後,開中火煮滾。

6、水滾後轉小火,放入魚片煨至水份收乾。

7、加入蔥綠段翻炒均勻後即可。

不知道是不是煙霧的關係,鏡頭好糊
同場加映ー腊豆腐炒雞
同樣食材,拿掉魚肉魚板,改為雞胸肉及煎蛋皮。而腊豆腐我想試看看外面那層黑皮是否有差,所以這個版本是把那層黑皮切掉。
做法一樣,但這次的水加得更少,讓豆味出來即可。

特別把皮切掉試試

腊豆腐炒雞的成品
吃完後,覺得腊豆腐的味道的確很特別,有種腊肉特有的味道,加上豆香仍然有留存,可能這就是「時間」的味覺具象化嗎?而口感上就如同我前面提過的,紮實厚重。儘管已經有用水試著讓腊豆腐出味,但實際在單獨咬到腊豆腐時,仍然會覺得味道有點太重了。
一塊巴掌大的腊豆腐,價格要400多,如果做為主食材來用,價格偏高。所以也許腊豆腐有其它的用法,例如更加做為調味使用?或是中國人本身就是重鹹,所以可能覺得比較習慣?
你還有吃過什麼有趣的腊味,或是經過長時間淬煉出來的食材嗎?歡迎在留言聊聊哦,也歡迎把這篇分享出去給你的朋友們,都對我有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