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生氣,大人也跟著生氣,忍不住對孩子生氣時更要練習陪伴自己走出情緒懊悔的迴圈||
當孩子情緒來襲,大人怎麼安頓自己的怒火?先學著安頓自己,才有力量接住孩子。停止怒吼,從看見自己的情緒開始。生氣後的懊悔,是在幫助我們練習放下面子與願意修復關係。
會遇到許多家長問,如何在孩子有情緒時,當下也能安頓自己的情緒呢?同時要面對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常常是困難的。不想對孩子生氣,但被孩子的情緒點燃了怒火之後,事後又懊悔不已,陷入負面的情緒循環中,該怎麼辦?
我明白,其實每每聽到家長再說這樣的問題時,都可以理解大人都不想跟孩子生氣,但就是會忍不住,生氣之後的悔恨,往往更把人拉進情緒的深淵處,要再次浮起來、復原親子關係,也往往花更久的時間。
這是一個非常真實也很常見的家長困擾:「我不想對孩子生氣,但當下真的忍不住,事後又後悔不已。」
我過去也有對孩子生氣的時候,但我會把每一次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過程、自己事後的反省,以及承諾自己要做到的改進寫下來,並去實踐自己要修正的地方。
像是,某一次因為女兒生氣大吼大叫打了我一下,我就大聲對女兒說:「不是說好生氣不可以打人?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難道你要媽媽也打你,讓你感受一下,你才知道生氣不可以打人嗎?」。
當時候我是真的挺生氣的,覺得我不是都教過妳,為什麼還不能控制自己呢?女兒當時就放聲大哭,當她再次大哭的時候,我醒了,我發現我太大聲了,我放縱了自己的情緒、宣洩在我跟她的關係當中,而她的放聲大哭,多了更多的害怕與恐懼,而不是本來單純的生氣。
後來我就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把我對自己覺察與內省的感受、行為記錄下來,並反思我自己為什麼會生氣?當我深深地覺察之後,我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理解到一個人照顧孩子的我是疲累的,我希望孩子可以聽話,我對於孩子生氣打人這件我們約定好的事情,她未能做到而感到失望,我擔心我沒能教好女兒,女兒打我會讓我連結到女兒是不是不愛我?不疼惜我?不珍惜我?
當我好好的看自己時,發現在情緒失控的背後,其實有好多我的想法在引導情緒的跌宕起落,也因為覺察自己,我開始安頓這些內在期待與需求,並找尋新的方式,如果下次女兒又生氣了,我可以怎麼做?當女兒生氣而打了我,我可以怎麼回應?若女兒生氣時,說傷人的話,難聽的話,我如何引導她?
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誘發我們負面情緒,我從覺察自己的感受、選擇我要回應孩子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直到我可以讓自己在遇到事情時,保持平靜與穩定。
現在的我,是不太容易被孩子挑起情緒,可以好好地微笑、平靜的引導孩子。
所以我也常鼓勵家長,當遇到類似的情緒掙扎時,好好地面對自己,給自己一個情緒涵容的空間與時間,看見情緒時,覺察他,而不是壓抑它。
生氣其實是一種訊號,不代表你壞或失控,而是你的內在在呼喊:「我累了、我需要空間、我需要被支持」。給自己說一句暖心的理解話語:「我不是壞媽媽/壞爸爸,我只是太累了。」
在察覺中,為自己設立停損點,練習積極暫停,不壓抑情緒,但可以為自己轉換回應的方式。當你開始覺得火氣上來時,試著深呼吸三次、離開現場10秒,轉身倒杯水、或者先什麼話都不說,把嘴巴閉上、可以摸摸抱枕,或者用腳踩地板一下…等等,練習「怒氣不噴出,情緒上身時感覺自己」。
不要帶著怒氣處理孩子。先處理自己,再處理孩子吧!孩子生氣就生氣,但如果我們也跟著生氣,對著槓,只會讓當下想要處理的情況更惡化。當我們處於火山爆發邊緣時,孩子說什麼都會成為引爆點。所以先讓自己消消火,再來處理孩子,同時,我們也可以記住這句話:「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大人,我們可以為孩子映照出他能為自己做的樣子。」
當然我們都不是完美父母,即使真的大吼了,事後也要能夠承擔,誠實地跟孩子說:「剛才媽媽大聲了,我不是不愛你,是我自己也需要冷靜一下。對不起,我下次會再試著用別的方式說。」,事後的「修復」比「自尊、面字」更重要,讓孩子學會「情緒可以調整」、「關係是可以修補的」之餘,我們願意溫柔地表達謙卑,修復關係,代表你很愛孩子,重視孩子,孩子會感受得到。
覺察自己的狀態,一直都是我很鼓勵父母親為自己做的,問問自己最近的生活節奏,是不是太累了?有沒有把所有壓力都扛下來?有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喘口氣?。照顧自己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孩子行為的背後有情緒,大人的反應背後也有情緒。相信自己是需要被理解的,也需要被照顧,而我們自己,可以是那個溫柔照顧好自己的人。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親子情緒 #教養情緒管理 #家長情緒覺察 #情緒修復 #如何不吼孩子 #積極暫停 #親子關係修復 #家長情緒支持 #溫柔而堅定的教養 #教養中的自我對話 #家長的情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