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話|「我這都是為你好。」
「我這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是亞洲父母的萬用金句。
聽起來像一句關心,實際上卻像一把包著絲絨的刀,一刀一刀,把孩子的自我割碎。
從我有記憶以來,這句話就像背景音一樣反覆播放,無孔不入。
我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那太花俏,不適合你。」
我不想補那麼多習——「你現在不懂,但將來會感謝我。」
我說我想念藝術系——「那以後能賺錢嗎?你太天真了。」
只要我試著說出「我想要的不是這個」,下一秒就會被一句「聽我的就對了」打斷。
你會發現,他們從來沒真的在「聽」,他們只是要你「照做」。
亞洲父母的控制,從來不是一次性的爆發。
它是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蠶食,是一場披著愛的馴化。
選什麼科系、交什麼朋友、吃什麼早餐、穿什麼鞋子,甚至將來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早就有一套劇本等著你演完。
而「為你好」這句話,就是那個把所有選擇封死的蓋章,一旦蓋下去,你就別想改了。
他們說:
「這樣你才不會走冤枉路。」
「這樣以後才會有出息。」
「這樣爸媽才不會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
但從來沒有人停下來問過一句:「那你呢?你想要什麼?」
📌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做「情緒性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意思是:你被照顧了生活,卻被忽視了情感。
這種忽視不會馬上造成創傷,但它像慢性中毒一樣,讓你漸漸不敢說喜歡,不確定自己討厭什麼,甚至覺得「有需求」本身就是一種麻煩。
久了,你開始自我審查:
「我這樣講會不會惹爸媽不高興?」
「我是不是太自私?」
「是不是我讓他們那麼累、那麼傷心?」
成年後,你會發現那種壓抑和討好,不會自動結束。
你開始變成討好型人格。
你努力猜測每個人的情緒,只為了不要「被討厭」。
我怎麼做同學才會喜歡我?
我講什麼話才不會惹人生氣?
我要怎麼表現老闆才會滿意?
就算被欺負了,也只能笑笑帶過。
只因為內心有個聲音說:不要再讓人失望。
我不是沒想過反抗。
但每一次我試著走自己的路,換來的都不是對話,而是冷眼、冷戰,或是情緒爆炸。
摔門摔碗、幾天不講話,然後說出那句:「我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對我們?」
那不是溝通,那是懲罰。是一種對不服從的報復。
久了,我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真的太壞?太自私?太讓人失望?
而那句「我這是為你好」,就像一種愛的洗腦口號,讓你在痛苦裡還得說服自己:「也許我該感謝他們。」
但我們要看清楚:
他們口中的「好」,不是讓我們覺得快樂、自由、安心的「好」。
而是——
✔ 可以在親戚面前說嘴的好
✔ 可以貼在 LINE 群組炫耀的好
✔ 社會認同、乖乖牌、不惹事的「安全牌」
那些「好」,不是為了我們活得更好,而是讓他們「看起來」比較成功。
而我們呢?
我們就在這樣的劇本裡被演到麻木,從一開始的「不甘」,演成後來的「不敢」。
自信被磨平、好奇心被收斂、對生活的熱情也逐漸熄火。
最可怕的是——我曾經真的以為,是我做得不夠好。
於是我變得更努力、更乖巧、更壓抑、更討好,只為了讓爸媽開心一點、少生氣一點、多關心我一點。
結果,我學會的是壓抑、是否定自己、是慢慢討厭那個「總是讓爸媽失望的自己」。
而他們呢?
從來不覺得哪裡有問題。
還常常沾沾自喜地跟親戚炫耀:「他現在這麼乖,是因為我們教得好。」
但現在的我,正在學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不快樂」,就是一個正當理由。
不是我太任性,而是我有權利過自己的生活。
我可以不順從,我可以說「這不是我要的」,我有權利活成我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正在練習拆解那些用「愛」包裝起來的控制,
學著把「為你好」的糖衣剝開,看看裡面到底是愛、還是恐懼?
是照顧,還是操控?
因為——
不是每一句「我是為你好」的背後,真的都有你的幸福。
📝 你曾經為了讓爸媽開心,犧牲過什麼?
你有沒有哪一次,明明心裡很痛,卻還要裝出「嗯,我知道你是為我好」的樣子?
歡迎留言,寫下你心裡那句從沒說出口的話。
你不是一個人。
我們都在學著,重新愛自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