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父母是怎麼一點一點毀掉孩子的?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第一話|「我這都是為你好。」



「我這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是亞洲父母的萬用金句。

聽起來像一句關心,實際上卻像一把包著絲絨的刀,一刀一刀,把孩子的自我割碎。


從我有記憶以來,這句話就像背景音一樣反覆播放,無孔不入。

我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那太花俏,不適合你。」

我不想補那麼多習——「你現在不懂,但將來會感謝我。」

我說我想念藝術系——「那以後能賺錢嗎?你太天真了。」


只要我試著說出「我想要的不是這個」,下一秒就會被一句「聽我的就對了」打斷。

你會發現,他們從來沒真的在「聽」,他們只是要你「照做」。



亞洲父母的控制,從來不是一次性的爆發。

它是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蠶食,是一場披著愛的馴化。


選什麼科系、交什麼朋友、吃什麼早餐、穿什麼鞋子,甚至將來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早就有一套劇本等著你演完。

而「為你好」這句話,就是那個把所有選擇封死的蓋章,一旦蓋下去,你就別想改了。

他們說:

「這樣你才不會走冤枉路。」

「這樣以後才會有出息。」

「這樣爸媽才不會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

但從來沒有人停下來問過一句:「那你呢?你想要什麼?」



📌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做「情緒性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意思是:你被照顧了生活,卻被忽視了情感。

這種忽視不會馬上造成創傷,但它像慢性中毒一樣,讓你漸漸不敢說喜歡,不確定自己討厭什麼,甚至覺得「有需求」本身就是一種麻煩。

久了,你開始自我審查:

「我這樣講會不會惹爸媽不高興?」

「我是不是太自私?」

「是不是我讓他們那麼累、那麼傷心?」



成年後,你會發現那種壓抑和討好,不會自動結束。

你開始變成討好型人格。

你努力猜測每個人的情緒,只為了不要「被討厭」。

我怎麼做同學才會喜歡我?

我講什麼話才不會惹人生氣?

我要怎麼表現老闆才會滿意?

就算被欺負了,也只能笑笑帶過。

只因為內心有個聲音說:不要再讓人失望。



我不是沒想過反抗。

但每一次我試著走自己的路,換來的都不是對話,而是冷眼、冷戰,或是情緒爆炸。

摔門摔碗、幾天不講話,然後說出那句:「我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對我們?」

那不是溝通,那是懲罰。是一種對不服從的報復。

久了,我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真的太壞?太自私?太讓人失望?

而那句「我這是為你好」,就像一種愛的洗腦口號,讓你在痛苦裡還得說服自己:「也許我該感謝他們。」



但我們要看清楚:

他們口中的「好」,不是讓我們覺得快樂、自由、安心的「好」。

而是——

✔ 可以在親戚面前說嘴的好

✔ 可以貼在 LINE 群組炫耀的好

✔ 社會認同、乖乖牌、不惹事的「安全牌」

那些「好」,不是為了我們活得更好,而是讓他們「看起來」比較成功。

而我們呢?

我們就在這樣的劇本裡被演到麻木,從一開始的「不甘」,演成後來的「不敢」。

自信被磨平、好奇心被收斂、對生活的熱情也逐漸熄火。


最可怕的是——我曾經真的以為,是我做得不夠好。

於是我變得更努力、更乖巧、更壓抑、更討好,只為了讓爸媽開心一點、少生氣一點、多關心我一點。

結果,我學會的是壓抑、是否定自己、是慢慢討厭那個「總是讓爸媽失望的自己」。



而他們呢?

從來不覺得哪裡有問題。

還常常沾沾自喜地跟親戚炫耀:「他現在這麼乖,是因為我們教得好。」



但現在的我,正在學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不快樂」,就是一個正當理由。

不是我太任性,而是我有權利過自己的生活。

我可以不順從,我可以說「這不是我要的」,我有權利活成我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正在練習拆解那些用「愛」包裝起來的控制,

學著把「為你好」的糖衣剝開,看看裡面到底是愛、還是恐懼?

是照顧,還是操控?


因為——

不是每一句「我是為你好」的背後,真的都有你的幸福。



📝 你曾經為了讓爸媽開心,犧牲過什麼?

你有沒有哪一次,明明心裡很痛,卻還要裝出「嗯,我知道你是為我好」的樣子?

歡迎留言,寫下你心裡那句從沒說出口的話。

你不是一個人。

我們都在學著,重新愛自己一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乖乖牌叛變中
0會員
13內容數
成長的傷、職場的累、制度的荒謬,都讓我快撐不下去。這裡寫下那些壓抑過的聲音,也記錄進修路上的實戰筆記。這裡有情緒,也有方法。 如果你也在努力好好活著,歡迎一起同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