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成為全球「幽靈職缺」的溫床|40% 職缺無意招募、70% 職缺掛網六個月以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今擁有超過十億會員的 LinkedIn,已成為專業社交領域的主導力量。

如今擁有超過十億會員的 LinkedIn,已成為專業社交領域的主導力量。

然而,在 LinkedIn 光鮮亮麗的介面與企業成功故事背後,卻隱藏著相當諷刺的現實:儘管高達 97% 的招募人員高度依賴此平台,但 LinkedIn 上的職缺申請,實際錄取率卻僅為 0.8%

如此驚人的落差引發了質疑:LinkedIn 是否已從原本的職涯助力,轉變為一個讓企業得利、卻無益於求職者的「企業求職髒水」?




LinkedIn 放大企業失能

儘管 LinkedIn 並非造成企業極端追求效率、過度重視學歷文化的始作俑者,但 LinkedIn 卻成為最主要的推手與放大器。這個平台營造出一種虛假現實,聲稱服務於求職者,實則其架構與演算法完全為既有職場既得利益者與企業方設計。

LinkedIn 助長職場失能的起點,是其核心設計哲學。LinkedIn 並未打造一個讓人才與能力自然發光的公平舞台,反而創造出一個獎勵熟悉演算法與社群機制的環境。求職過程因此從「配對技能與機會」,淪為「管理形象與關鍵字最佳化」的競技場。

平台強調不間斷的自我行銷與專業形象營造,已讓真誠的職場溝通逐漸被形式化的企業語言取代。在這種氛圍下,那些真正具備能力與潛力的專業人士,反而更難從精通 LinkedIn 操作技巧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LinkedIn 助長幽靈職缺

LinkedIn 對就業市場最具破壞性的影響之一,就是成為「幽靈職缺」(Ghost Job)與資料蒐集的主要溫床。

這場欺瞞的規模令人震驚。位於紐約的商業貸款機構 Clarify Capital調查顯示,50% 的人資主管坦言,他們會故意張貼虛假的職缺,以建立未來可能招募的人才庫。更令人擔憂的是,70% 的主管會讓職缺掛網超過六個月,40% 的職缺甚至根本無意招募,只是為了營造公司成長的假象。

這種欺瞞早已不止於假職缺。如今許多獵才機構會在 LinkedIn 上使用 AI 生成的虛假招募員帳號,這些帳號具備偽造的學歷與工作經歷,向求職者發送與真實招募毫無關聯的訊息。

各項數據勾勒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慄的圖像。線上履歷工具網站 Résumé Genius 估計,光是在美國,LinkedIn 平台上可能就有多達 170 萬筆幽靈職缺。而位於倫敦的職涯顧問機構 Standout CV 則指出,英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職缺掛網超過 30 天,卻完全沒有招募意圖




線上找員工,線下偷資料

幽靈職缺的功能其實早已超出「建立人才庫」的範疇,這些職缺同時也成為精密的資料收集工具。

作為 Microsoft 旗下的平台,LinkedIn 會將使用者資料分享至歐盟與瑞士以外的地區,做為微軟生態系內的廣告與行銷用途,並與服務供應商交換資料。這使平台有強烈誘因持續保留幽靈職缺,以增加使用者互動並擴大資料採集。

美國記者 Bob Sullivan 指出,徵信公司 Equifax 在全美數千個人資部門的協助下,建立起美國史上最龐大、最精密的個資資料庫之一。這些資料每週從 75% 的《財星 500 大企業》、85% 的聯邦政府單位,及無數其他機構源源不絕流入。

包括 Facebook、Amazon、Oracle、AT&T 與 Microsoft 等大型企業,皆提供大量使用者資料,範圍涵蓋社會安全碼、薪資水平、健保狀況與工作年資等。作為全球最大的職場平台,LinkedIn 在這個以資料驅動的生態體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透過職涯焦慮與求職者的脆弱處境來獲取利益。



Open to Work?

LinkedIn 最扭曲職場生態的現象之一,就是讓「誠實表達」反成為求職劣勢。

平台推出的 Open to Work 求職頭相框,原意是讓求職者能夠向潛在雇主表達意願,卻在現實中變成「招募界最大紅旗」。與其說 Open to Work 是一種信號,不如說根本是絕望的標誌。

平台推出的 Open to Work 求職頭相框,原意是讓求職者能夠向潛在雇主表達意願,卻在現實中變成「招募界最大紅旗」。

平台推出的 Open to Work 求職頭相框,原意是讓求職者能夠向潛在雇主表達意願,卻在現實中變成「招募界最大紅旗」。

這種現象反映出 LinkedIn 所形塑的職場權力關係極為畸形。前亞馬遜招募顧問 Lindy Mustain 指出,招募人員希望「主動發掘」理想人才,而非被動接觸求職者。平台建立出一種權力逆轉的氛圍:

越是顯得開放

就越可能被忽視

最終,這個系統獎勵的是偽裝與策略,而非坦率與實力。

求職者被迫演一場看似「在職」的戲碼,暗地進行求職,整個過程徒增壓力與複雜性。在這樣的機制下,真正具備實力的人才反而被埋沒,而擅長玩弄平台潛規則的人,則能脫穎而出。


Premium 的高牆策略

LinkedIn 建立了一個系統,使得有效的職場網絡愈來愈依賴付費的 LinkedIn Premium,形同把求職的焦慮當作是賺錢的工具。

LinkedIn 的免費版本在連結潛在雇主與業界人士上設有諸多限制,像是每周可以查看的次數、能夠看到的資料,迫使求職者每月支付約 40 美元,才能解鎖應屬基本的求職功能。

LinkedIn 的免費版本在連結潛在雇主與業界人士上設有諸多限制,像是每周可以查看的次數、能夠看到的資料,迫使求職者每月支付約 40 美元,才能解鎖應屬基本的求職功能。

LinkedIn 的免費版本在連結潛在雇主與業界人士上設有諸多限制,像是每周可以查看的次數、能夠看到的資料,迫使求職者每月支付約 40 美元,才能解鎖應屬基本的求職功能。

但是只要退一步想想,就能發現其中的荒謬,這種付費門檻對財務本已吃緊的失業者與低薪者而言,根本是一道更高的壁壘。

LinkedIn 實質上對無法負擔高階功能的人設下歧視性限制,削弱其求職可見度與人脈拓展能力,將職涯發展變成一場財力競賽,而非專業實力的展現。

此訂閱制度更激勵 LinkedIn 保持免費版本的「不便性」。透過限制免費功能,平台讓用戶對付費版本產生依賴,使其營收模式建立在放大問題之上,而非解決問題。




超越 LinkedIn 的實體聚會

真正有價值的職場人脈與發展機會仍存在於平台之外。關鍵在於回歸更傳統、基於關係與信任的人際網絡模式,而非過度依賴演算法優化。

在地的專業組織、產業聚會、志工參與與社群活動,往往提供比 LinkedIn 更真實的人脈建立機會。這些場合能促進有深度的交流,針對職涯目標、產業困境與專業興趣進行坦誠對話,而非淪為表演式互動。

許多專業人士都表示,面對面的 samll talk 所帶來的職涯契機,遠比數月在 LinkedIn 上的經營更具實質意義。數位工具再有價值,依然無法取代人際信任、情感互動與真誠關注這些推動職涯關係的核心要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1會員
27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7/25
一方面相信故事真實,另一方面分析其結構,正是文學中最複雜高級的認知技巧之一。這項思維彈性,正是當今 AI 整合世界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
Thumbnail
2025/07/25
一方面相信故事真實,另一方面分析其結構,正是文學中最複雜高級的認知技巧之一。這項思維彈性,正是當今 AI 整合世界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
Thumbnail
2025/07/22
洗衣機的隱形,不只是因為管線與空間設計,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語法:洗衣這件事不該被看見,本質上是低階的、日常的、可以忽視的勞務。
Thumbnail
2025/07/22
洗衣機的隱形,不只是因為管線與空間設計,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語法:洗衣這件事不該被看見,本質上是低階的、日常的、可以忽視的勞務。
Thumbnail
2025/07/18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以及美國能源部的公開聲明,都顯示出:AI 的發展可能需要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登月計畫那樣的全國性投入與決心。
Thumbnail
2025/07/18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以及美國能源部的公開聲明,都顯示出:AI 的發展可能需要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登月計畫那樣的全國性投入與決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一些朋友也開始在找工作,明明朋友的經歷也很不錯、工作能力也很好,但總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讓我想到之前部門應徵人的一些經驗。
Thumbnail
最近一些朋友也開始在找工作,明明朋友的經歷也很不錯、工作能力也很好,但總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讓我想到之前部門應徵人的一些經驗。
Thumbnail
「隱藏就業市場」指的是許多未在路網上,或是其他公開管道公佈的職位。有些雇主會選擇在實體店面或其他線下位置來發佈招募訊息。了解如何發掘這些資訊,將有助於讓你更容易找到理想工作。
Thumbnail
「隱藏就業市場」指的是許多未在路網上,或是其他公開管道公佈的職位。有些雇主會選擇在實體店面或其他線下位置來發佈招募訊息。了解如何發掘這些資訊,將有助於讓你更容易找到理想工作。
Thumbnail
先自首,我並不是Linkedin的活躍用戶,意思是我並沒有很常發文或到別人貼文底下留言。不過,我定期會更新、維護自己的個人檔案,並且把每個欄位用好用滿。除此之外。這幾年都有「刻意」經營人脈連結,策略性的建立連結。 因此目前我的個人檔案,每週一定會收到獵頭/面試邀請;並且近幾月也透過平台,獲得3+個
Thumbnail
先自首,我並不是Linkedin的活躍用戶,意思是我並沒有很常發文或到別人貼文底下留言。不過,我定期會更新、維護自己的個人檔案,並且把每個欄位用好用滿。除此之外。這幾年都有「刻意」經營人脈連結,策略性的建立連結。 因此目前我的個人檔案,每週一定會收到獵頭/面試邀請;並且近幾月也透過平台,獲得3+個
Thumbnail
🔐 發現招募其實是一個解鎖的過程,過往的成功經驗,即便相同職缺,也會因用人單位不同,無法完全複製貼上。
Thumbnail
🔐 發現招募其實是一個解鎖的過程,過往的成功經驗,即便相同職缺,也會因用人單位不同,無法完全複製貼上。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2/06/06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前言 據2022年2月LinkedIn的職位報告中,全球從事行銷相關職位的比例較半年前提升了63%,且因跨領域職涯的趨勢下更有許多來自設計、教育、政治等背景的畢業生跨足行銷;但礙於沒有行銷理論的的根基,以至於這些跨領域的行銷人員往往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2/06/06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前言 據2022年2月LinkedIn的職位報告中,全球從事行銷相關職位的比例較半年前提升了63%,且因跨領域職涯的趨勢下更有許多來自設計、教育、政治等背景的畢業生跨足行銷;但礙於沒有行銷理論的的根基,以至於這些跨領域的行銷人員往往
Thumbnail
很多中高階的人才或多或少都會經營LinkedIn 但是到底要怎麼要經營或是撰寫LinkedIn內容 才能夠被更多人快速找到呢? 這邊介紹幾個步驟,讓你的履歷如何可以快速被找到 第一、照片 首先建議LinkedIn大頭照一定要放,絕對不要空白!! 照片是其他人看到你的第一步 所以建議要選
Thumbnail
很多中高階的人才或多或少都會經營LinkedIn 但是到底要怎麼要經營或是撰寫LinkedIn內容 才能夠被更多人快速找到呢? 這邊介紹幾個步驟,讓你的履歷如何可以快速被找到 第一、照片 首先建議LinkedIn大頭照一定要放,絕對不要空白!! 照片是其他人看到你的第一步 所以建議要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