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小芯不是沒想法,是不敢出聲
開會結束後,主管問:「小芯怎麼都沒說話?」
有人笑說:「她平常就很安靜啦,應該沒什麼想法吧。」 但其實,她的筆記本上滿是重點與疑問,只是從頭到尾,她一句都沒講。她不是不知道,而是心裡一直在打轉——
「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萬一講錯了怎麼辦?是不是還是不要講比較安全?」這不是小芯一個人的掙扎,
這是許多人在職場上,無聲的日常。

🔍 當你沒安全感,什麼都變得好像「不能出錯」
心理安全感低的時候,不是你不願意貢獻,而是你把大部分的力氣,都花在「保護自己不要被懷疑、不要被否定」上。
小事會被放大,回饋會變壓力,開口成了一種風險。你不是真的沒能力,而是太忙著小心翼翼。
這種狀態,經常藏在以下這六種反應裡:
❶ 有想法,卻選擇沉默
你明明腦中已經有畫面、有方向,卻還是按下自己。
因為你在想:「如果我講出來,會不會被打槍?會不會被說太幼稚?」 最後,團隊錯過了一個有價值的觀點。
❷ 一句話,想三天
別人一句:「這邊可以再精進一點」,你就想了好久。
反覆回想、反覆揣測,心裡全是問號:「是不是他覺得我做不好?是不是大家都不滿意?」
❸ 一個錯,就懷疑整個自己
明明只是小失誤,但你卻覺得:「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個?」
這種「一錯定終身」的內在懷疑,會把你推進自我否定的漩渦裡。
❹ 不敢問,怕丟臉
其實你很想知道怎麼做更好,但你問不出口。
因為你擔心一問,就會被貼上「這麼簡單都不會」的標籤。 於是你選擇自己摸索,花更多時間,也更容易犯錯。
❺ 一聽建議,就急著解釋
你不是不能接受回饋,只是太怕別人誤會你「不夠好」。
所以你急著澄清:「我有想做啦…只是剛好…」 那不是藉口,是你害怕被否定的防衛反應。
❻ 一被點名,就壓力山大
當大家說:「這部分我們交給你!」
你表面微笑,心裡卻開始冒汗。不是不想做,而是你懷疑自己:「我真的能勝任嗎?會不會拖垮大家?」
📉 缺乏心理安全感,不會讓你犯錯,但會讓你不敢發光
我們以為不說話、不發問、不回應,是「穩健」。
但很多時候,那其實是「壓抑」。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不夠快、不夠聰明, 所以選擇把自己藏起來,躲過風險,也錯過成長。
團隊裡如果充滿這樣的氣氛,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創意凍結、問題難解、合作困難。每個人都開著一台不穩的舊車,走在彎曲山路上,誰都不敢加速,也不敢靠近。
🌱 給彼此更多心理安全,就等於幫彼此換上更好的避震器
心理安全感不是容忍錯誤,而是「你可以在還不完美的時候,依然被信任。」
你可以問問題、說真話、嘗試失敗,然後再重新站起來。
有心理安全的地方,人才敢真誠、敢挑戰、敢合作。
沒有人會永遠準備好, 但每個人,都值得一個可以安心進步的環境。
「欠缺心理安全感,不會讓你犯更多錯,卻會讓你更不敢嘗試。
而最可惜的,從來不是做錯什麼,而是你什麼都沒做,沒說,沒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