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能力的練習:如果受影響的是你身邊的人?〉2025-07-29
在營隊裡面,我們和小孩介紹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等問題,說明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有些地勢較低的地方,可能會因為海水上漲而被淹沒。
孩子們的反應是熱烈的,他們會好奇自己來自的縣市有多少部分會被淹沒,也願意初步認識相關的科學知識,但這些知識與畫面(包括八八風災的新聞資料畫面),看起來並未真的讓他們明確認識到風險。
沒關係,我家住在十五樓
當我們沿著地圖從台灣西南部往北,一路向上檢視哪些地方可能在海水上漲後被淹沒時,有孩子雖然居住在沿海容易被淹沒的地區,但他的反應沒有擔憂,而是大聲回答「沒關係,我家住在十五樓」,認為自己的狀況很安全。
的確,海水不會一下子漲到十五樓的高度,但環境的問題並不只關於「你家」。當整個地區消失,你的鄰居、附近的店家都被沖走時,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會受到影響。
就算我們漫畫式地想像能夠攀在高樓不被淹到,小孩真正能不受影響的原因也不在於房子高,而是因為生存處境上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有其他人幫他扛了。
而這也是對災難的教育令人矛盾困擾的地方,我們希望自己能為下一代撐著天花板,不讓問題直接落到他們頭上。但這麼做的同時,危機意識會更難產生,那些災難、生活的瓦解,對日常無虞的孩子們來說實在過於抽象。
擁有同理能力,才能看得見議題
在我看來,一個比「認識系統性風險」更加需要且可能落實的教育角度,或許是同理能力的培養。比起「如果是你家」,或許「如果被沖走的人是你的朋友」能夠更快地觸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同理。
畢竟,我們很難真的想像自己的家就住在那些被大水沖走的地方--因為我們家還在,被沖走的地方被沖走。但或許,當我們聽完那些曾經經歷過風災、淹水、失去住所的當地居民分享之後,我們可以去想像,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會想要如何幫助他。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當然,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環境與天災的議題,也不只發生在孩子。當事件沒有直接觸及個人的利益(或雖然觸及,沒辦法那麼容易地辨識出來),人們經常無法真的將其當一回事。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事情很危急,他可能反而會被當成散佈恐慌的瘋子或別有用心的謠言者。但有些時候,人們之所以無法認真看待那些議題,欠缺的就只是一點同理他人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世代裡面好好把這樣的能力培養起來,「進步思想」與「常民日常」的距離會愈來愈遠。人們會在愈來愈多地方失去關心,在隕石真的砸在自己身上之前,不看天空,就沒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