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能力的練習:如果受影響的是你身邊的人?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同理能力的練習:如果受影響的是你身邊的人?〉2025-07-29

 

  在營隊裡面,我們和小孩介紹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等問題,說明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有些地勢較低的地方,可能會因為海水上漲而被淹沒。

 

  孩子們的反應是熱烈的,他們會好奇自己來自的縣市有多少部分會被淹沒,也願意初步認識相關的科學知識,但這些知識與畫面(包括八八風災的新聞資料畫面),看起來並未真的讓他們明確認識到風險。

  

沒關係,我家住在十五樓

   當我們沿著地圖從台灣西南部往北,一路向上檢視哪些地方可能在海水上漲後被淹沒時,有孩子雖然居住在沿海容易被淹沒的地區,但他的反應沒有擔憂,而是大聲回答「沒關係,我家住在十五樓」,認為自己的狀況很安全。

 

  的確,海水不會一下子漲到十五樓的高度,但環境的問題並不只關於「你家」。當整個地區消失,你的鄰居、附近的店家都被沖走時,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會受到影響。

 

  就算我們漫畫式地想像能夠攀在高樓不被淹到,小孩真正能不受影響的原因也不在於房子高,而是因為生存處境上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有其他人幫他扛了。

 

  而這也是對災難的教育令人矛盾困擾的地方,我們希望自己能為下一代撐著天花板,不讓問題直接落到他們頭上。但這麼做的同時,危機意識會更難產生,那些災難、生活的瓦解,對日常無虞的孩子們來說實在過於抽象。

  

擁有同理能力,才能看得見議題

   在我看來,一個比「認識系統性風險」更加需要且可能落實的教育角度,或許是同理能力的培養。比起「如果是你家」,或許「如果被沖走的人是你的朋友」能夠更快地觸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同理。

 

  畢竟,我們很難真的想像自己的家就住在那些被大水沖走的地方--因為我們家還在,被沖走的地方被沖走。但或許,當我們聽完那些曾經經歷過風災、淹水、失去住所的當地居民分享之後,我們可以去想像,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會想要如何幫助他。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當然,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環境與天災的議題,也不只發生在孩子。當事件沒有直接觸及個人的利益(或雖然觸及,沒辦法那麼容易地辨識出來),人們經常無法真的將其當一回事。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事情很危急,他可能反而會被當成散佈恐慌的瘋子或別有用心的謠言者。但有些時候,人們之所以無法認真看待那些議題,欠缺的就只是一點同理他人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世代裡面好好把這樣的能力培養起來,「進步思想」與「常民日常」的距離會愈來愈遠。人們會在愈來愈多地方失去關心,在隕石真的砸在自己身上之前,不看天空,就沒有危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對這些被惡作劇的孩童來說,首先,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看到的只有父母的逃離和將他困住、聽到的只有詭異可怕的音效。在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遭遇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有辦法忘掉,但也會在一些人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以及對這些成年人,從生理到心理的不信任。
2025/07/23
  對這些被惡作劇的孩童來說,首先,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看到的只有父母的逃離和將他困住、聽到的只有詭異可怕的音效。在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遭遇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有辦法忘掉,但也會在一些人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以及對這些成年人,從生理到心理的不信任。
2025/07/19
  這段談話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其中一部分也多虧了已經在幾天中與我相互熟悉孩子本身。在電話聯絡之前,家長就已經在訊息中表達了孩子給她的良好回饋讓她感到驚喜,對我們活動的肯定。在電話過程中,她也多次笑著提到孩子在電話旁邊偷聽,一直對她使眼色想要跟我說話的事情。
2025/07/19
  這段談話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其中一部分也多虧了已經在幾天中與我相互熟悉孩子本身。在電話聯絡之前,家長就已經在訊息中表達了孩子給她的良好回饋讓她感到驚喜,對我們活動的肯定。在電話過程中,她也多次笑著提到孩子在電話旁邊偷聽,一直對她使眼色想要跟我說話的事情。
2025/07/16
  必須強調的事情是,「受教育」是一種基本權利,但「學業表現好」並不是。如果教育制度有問題,那當然值得批判與調整。但作者李維要求的,是政府需要主動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幫男性改善「男孩成績不好的問題」,這就和要求政府幫男性解決找不到伴侶的問題一樣荒謬。完全是在追求特權,而非平權。
Thumbnail
2025/07/16
  必須強調的事情是,「受教育」是一種基本權利,但「學業表現好」並不是。如果教育制度有問題,那當然值得批判與調整。但作者李維要求的,是政府需要主動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幫男性改善「男孩成績不好的問題」,這就和要求政府幫男性解決找不到伴侶的問題一樣荒謬。完全是在追求特權,而非平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經驗對於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並質疑一些專家是否真的需要有相關經驗才能發言。作者以個人經驗為例,論述經驗與理論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經驗對於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並質疑一些專家是否真的需要有相關經驗才能發言。作者以個人經驗為例,論述經驗與理論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教養失能】一定會導致許多負面狀況,更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教養失能】一定會導致許多負面狀況,更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在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孩子與祖父母共同生活,可能會對祖父母的健康變化感到擔憂與困惑,培養優勢觀點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能力,優勢觀點並非忽視問題,而是從中看見機會,學習在困境中發現積極的一面,讓孩子理解人變老是自然的,不僅可以更尊重長輩,也同欣賞珍惜跟長輩互動的時光。
Thumbnail
在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孩子與祖父母共同生活,可能會對祖父母的健康變化感到擔憂與困惑,培養優勢觀點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能力,優勢觀點並非忽視問題,而是從中看見機會,學習在困境中發現積極的一面,讓孩子理解人變老是自然的,不僅可以更尊重長輩,也同欣賞珍惜跟長輩互動的時光。
Thumbnail
談教養的很多,但對象是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至於成年子女的父母,早點洗洗睡吧,在這片漫長的、最曖昧不明的階段~比任何一個親子階段都還更廣闊的~這片茫茫大海甚少有救生圈救生艇降落,不幸遭難只能自求多福
Thumbnail
談教養的很多,但對象是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至於成年子女的父母,早點洗洗睡吧,在這片漫長的、最曖昧不明的階段~比任何一個親子階段都還更廣闊的~這片茫茫大海甚少有救生圈救生艇降落,不幸遭難只能自求多福
Thumbnail
尤其「愛」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石,它包括情感支持、理解、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尤其「愛」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石,它包括情感支持、理解、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當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記憶會持續修正,同時也會影響思維模式。如何確認記憶的正確性與完整性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思考與記憶對於人的生活和挑戰都有深遠的影響。持續從好的經驗中學習,有助於積極的思維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當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記憶會持續修正,同時也會影響思維模式。如何確認記憶的正確性與完整性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思考與記憶對於人的生活和挑戰都有深遠的影響。持續從好的經驗中學習,有助於積極的思維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
Thumbnail
曾在「應用心理研究」發表過的心理重建經驗,此為03/03部分
Thumbnail
曾在「應用心理研究」發表過的心理重建經驗,此為03/03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