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丞弘(IAANLP專任講師)、黃之瑩(IAANLP高階執行師)
你是否也有拖延的經驗?
鬧鐘響了三遍,卻依舊躺在床上和枕頭相偎相依;報告截止日就在明天,你卻開始大掃除、追劇,你甚至研究起青蛙怎麼過冬……
天啊,似乎除了正事,你什麼都能做!
究竟是怎麼了?你沒有不努力,但是行動力好像壞掉了?
「拖延」這件事,早已成為現代人心照不宣的集體困擾。你可能聽過「這是因為意志力不夠」、「你對這件事沒熱情」、「你應該設定明確的目標」……等等的各種說法與心理分析。
但是,等等,先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明知道必須要做,還是一直拖?(氣氣氣!)
如果告訴你,真正卡住我們的,其實是潛意識的某個部分,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聽我說下去嗎?
傳統觀點將拖延歸咎於「懶惰」或「效率低下」、「行動力不足」,但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我們的潛意識,其實是根據『內在畫面怎麼呈現』來決定要不要行動。
這聽起來很玄妙,但你一定有過這種類似的感覺:
- 當你想起「你正在看喜愛的影片
- 時,你腦海中會浮現清晰又鮮豔的畫面,聲音歡樂,身體感覺放鬆舒服。
- 當你想到「寫報告」或「參加一場重要的考試」呢?那模糊、灰暗、靜止的內在畫面,好像一張黑白老照片,讓你胸口發悶、肩膀僵硬。
這些都是NLP所說的「次感元」(Submodalities),你內在的畫面、內在聲音,以及身體感受到的種種細節,都是默默決定你會不會去做這件事的重要因素。
拯救行動力的NLP練習法:讓「你該做的事」變得像「你樂於去做的事」一樣好玩!
這個你可以立刻練習的NLP方法,只要幾分鐘,就能調整內在畫面,打開行動的開關。二話不說,讓我們立刻來試試看吧!
【練習步驟】
第一步:找出兩件事
- 拖延事件:選一件你老是拖延、不想做的事,像是寫簡報、回郵件、去健身。
- 資源事件:想一件你總是馬上就做的事,不管是追劇、聽音樂、刷社群還是吃一球美味的冰淇淋~。
第二步:觀察你的「內在畫面」
閉上眼睛,分別想像這兩項事件,留意在你腦海浮現的畫面,觀察各種細節:
- 畫面是近的,還是遠的?
- 畫面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 畫面有沒有聲音呢?是大聲,還是小聲?
- 身體是放鬆的,還是緊繃的,有沒有壓力感?
- 是「身歷其境」還是「你在一旁觀看自己」?
你會發現,資源事件的內在畫面通常比較「近、清晰、立體、有聲音、身體舒服放鬆、身歷其境」;而拖延事件的內在畫面,常常有相反的特徵。
第三步:轉化拖延事件的畫面
根據資源事件的畫面特徵,將你總是拖延的事件畫面,試著做出以下調整:
- 把畫面拉近、加上色彩、提升清晰度、增加立體感、讓自己身歷其境。
- 加上聲音(像是風鈴聲、輕快的背景音樂)、調整音量。
- 把那種卡住的身體感,轉成輕盈、放鬆、平靜的感覺。
- 想像自己完成拖延事件後的滿足感,甚至加入歡呼、掌聲也行!
當你完成之後,試著感受看看,想起那本來只想拖延的事件,你的狀態會發生什麼變化?
拖延症,其實是潛意識主動「幫你維持舒適的狀態」
拖延,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的潛意識正在保護你遠離「它以為很痛苦的事」。
NLP的美妙在於你不需要逼迫自己、用力苦撐,而是讓你可以溫柔地用潛意識聽得懂的語言,重新設定「潛意識面對事情的方式」。
這種重新設定後的轉變,不只為你帶來一時的行動力,而是讓你擁有:
- 一種對自己內在世界的掌控感
- 一種從根本改變習慣的能力
- 一種可以把「該做」變成「樂於去做」的自由
NLP可以協助你的,不只是「不再拖延」而已
NLP這套方法,除了能幫你完成報告、準時交件,更能應用在:
- 提升專注力
- 增強自信
- 管理情緒
- 擺脫對某些人的過度反應
- 建立長期目標的內在動力
當你開始學會設計你的內在感官體驗,人生就不再是被動應付,而是主動創造。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不是缺乏動力,而是還沒學會怎麼和潛意識「說同一種語言」。
用 NLP重新設定你內在的行動地圖吧。你會發現,所謂自由人生,從來不需要拼命撐,只需要懂得善用內在資源,順勢而行。
本文同步發布於中華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全球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