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心靈的角落——從《Psychology Today》看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Peter Hung-avatar-img
發佈於心理療癒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

今天要帶大家一起來挖掘《Psychology Today》最新頭條中的一篇超有趣文章——「壓力讓我們更具侵略性還是更願意助人?」(Us Versus Them.)這篇文章來自2025年7月24日的報導,探討壓力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雙面角色,既可能讓我們變得火爆,也可能激發我們的善意。壓力是現代人的日常,無論是工作 deadlines、家庭紛爭,還是社群媒體的無形壓迫,這篇文章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壓力如何悄悄影響我們的行為。

文章總結:壓力的雙面刃

這篇由《Psychology Today》刊登的文章提到,壓力(stress)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新研究顯示,壓力並非單純讓我們變得暴躁或退縮,而是能同時引發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侵略性(aggressiveness)與助人行為(helpfulness)。這項研究的發現顛覆了我們對壓力的傳統認知,讓我們重新思考壓力在個人與社會層面如何運作。

raw-image

核心發現:

  1. 壓力與侵略性:當我們處於壓力之下時,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會被激活,進入「戰或逃」(fight-or-flight)模式。這可能讓我們變得更具攻擊性,例如在職場爭執中更容易發脾氣,或在壓力大的家庭環境中與親人發生衝突。研究指出,這種侵略性反應特別容易出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比如當資源(時間、金錢、認可)有限時。
  2. 壓力與助人行為:令人意外的是,壓力也可能激發我們的利他行為(altruism)。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特別是在集體危機中(例如自然災害或團隊挑戰),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種「愛的荷爾蒙」會促進我們與他人的連結,進而激發合作與助人的行為。例如,在疫情期間,許多人在壓力下仍願意為社區捐款或幫忙鄰居。
  3. 社會影響:研究進一步指出,這種壓力的雙重效應可能加劇社會分化(societal polarization)。當壓力引發侵略性時,人們更容易陷入衝突,形成對立的立場;而當壓力促進助人行為時,則可能增強小團體內的凝聚力,但也可能導致「內群體偏見」(in-group bias),排斥外群體。這解釋了為什麼在高壓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常看到衝突與團結並存的現象。
  4. 應對策略:文章建議,理解壓力的雙重性是管理它的第一步。透過正念練習(mindfulness)、深呼吸,或尋求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我們可以引導壓力朝向正面的助人行為,而非負面的侵略性。此外,認識自己的壓力反應模式(例如你是容易發怒還是傾向退縮?)也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

為什麼這很重要?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壓力並非單純的「壞東西」。它像一把雙刃劍,端看我們如何運用。當我們學會辨識壓力引發的情緒,並有意識地選擇反應方式,就能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而不是破壞的來源。

我的評估:這篇文章為什麼有趣且有用?

作為一個對心理學著迷的普通人,我覺得這篇文章簡直是個寶藏!以下是我對它的評估與分享:

  1. 有趣之處:顛覆刻板印象
    一般人提到壓力,第一反應通常是「壓力讓我好暴躁」或「壓力讓我什麼都不想做」。但這篇文章用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壓力不只有負面影響,它還能讓我們變得更願意幫助別人!這就像發現了一個藏在壓力背後的「超能力」。尤其是文章提到催產素的角色,讓我聯想到自己在壓力大的時候,偶爾也會特別想幫朋友解決問題,這種「壓力下的溫暖」原來是有科學根據的!
  2. 實用價值:生活中的應對指南
    文章不僅點出壓力的雙重性,還提供了實用的建議。例如,當我下次因為工作 deadline 感到抓狂時,可以試著做幾分鐘的深呼吸,或找同事聊聊,轉而用壓力激發合作而非衝突。這些建議簡單卻實際,特別適合像我這樣容易被壓力「綁架」的人。此外,文章提到的「認識自己的壓力反應模式」也讓我開始反思:我是不是總是用發脾氣來回應壓力?也許我可以試著用更建設性的方式,比如寫日記或運動來釋放。
  3. 社會洞察:解釋當今的紛亂世界
    文章提到壓力如何導致社會分化,這點讓我特別有共鳴。看看現在的網路世界,社群媒體上充滿對立與爭吵,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因為共同的壓力(比如環境議題)而團結起來。這篇文章幫我理解了為什麼社會會呈現這種矛盾的樣貌,也提醒我要更有意識地選擇「團結」而非「對立」。
  4. 一點小缺憾
    如果要挑剔,這篇文章雖然提供了科學洞見,但有些術語(比如杏仁核、催產素)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稍顯專業。如果能多舉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像文章中提到的疫情助人行為),會讓內容更親民。不過整體來說,這篇文章的深度與實用性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分享:如何將這些洞見融入生活?

讀完這篇文章,我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壓力管理小秘訣」,希望能幫你把壓力從「敵人」變成「朋友」:

  1. 覺察你的壓力反應:下次感到壓力時,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是想吵架,還是想找人幫忙?」這種簡單的覺察能幫你避免衝動的侵略性反應。
  2. 善用社交支持:壓力來襲時,找個朋友聊聊,或加入一個有共同目標的團體(比如運動社團或志工團)。研究說,社交連結能讓壓力轉向正向的助人行為!
  3. 試試正念練習:每天花5分鐘做深呼吸或冥想,能讓大腦冷靜下來,降低杏仁核的過度反應。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正念引導資源,像是 YouTube 的冥想頻道,超好用!
  4. 從小事開始團結:如果覺得社會太分裂,不妨從身邊做起。比如在公司發起一個小活動,或幫鄰居解決一個小問題,這些小行動都能讓壓力變成正能量。

結語:壓力,是挑戰也是機會

這篇《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讓我重新認識了壓力——它不只是讓我們頭痛的壞傢伙,還可能成為促進團結與成長的催化劑。就像電影裡的英雄總是在危機中找到力量,我們也可以學會用智慧駕馭壓力,讓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助力而非阻力。

希望這篇部落格讓你對壓力有了新的看法!如果你也有什麼壓力管理的獨門秘訣,或是被這篇文章的哪個觀點觸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讓我們一起把心理學的智慧帶進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平衡~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尖上的遇見|PETER的打工筆記
125會員
315內容數
七年北漂寒窗,寄居木柵邊陲,牧養後山森林,也靜靜與自然為伍。深夜裡,我時常獨自漫跑於山徑,與星光與靜默對話。 學成之後,幸運踏上心理師之路,歸隱已七年。成為學生的玩伴、鄉間的旅人,在多元民情與人心間遊走,慢慢學會以平凡的眼睛看見不凡。 寫作,記住與每個生命交會時的激盪與激昂,也試著在字句之間與彼此產生漣漪,共振、相映。
2025/08/02
在職場上,你是否也常常被貼上「好好先生/小姐」的標籤?總是笑臉迎人,對同事的請求來者不拒,即使內心早已疲憊不堪,卻仍努力維持和諧的表象。你可能覺得這樣能讓事情順利進行,避免衝突,但長此以往,這種不斷壓抑真實感受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內心逐漸崩潰。
2025/08/02
在職場上,你是否也常常被貼上「好好先生/小姐」的標籤?總是笑臉迎人,對同事的請求來者不拒,即使內心早已疲憊不堪,卻仍努力維持和諧的表象。你可能覺得這樣能讓事情順利進行,避免衝突,但長此以往,這種不斷壓抑真實感受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內心逐漸崩潰。
2025/08/01
嗨!我是你們的心理小嚮導,今天要帶大家走進《Psychology Today》美國版的最新頭條新聞!這些文章充滿了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不僅能讓你感到好奇,還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 讓我們用輕鬆的方式,讓你一看就想分享!準備好了嗎?出發囉!
2025/08/01
嗨!我是你們的心理小嚮導,今天要帶大家走進《Psychology Today》美國版的最新頭條新聞!這些文章充滿了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不僅能讓你感到好奇,還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 讓我們用輕鬆的方式,讓你一看就想分享!準備好了嗎?出發囉!
2025/08/01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身心俱疲,思緒紛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資訊爆炸,都讓我們難以專注,甚至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想專心完成一件事,卻總是被各種雜念打斷?或是感到焦慮、煩躁,卻找不到出口? 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幫助你「重置」身心。
2025/08/01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身心俱疲,思緒紛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資訊爆炸,都讓我們難以專注,甚至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想專心完成一件事,卻總是被各種雜念打斷?或是感到焦慮、煩躁,卻找不到出口? 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幫助你「重置」身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類面對壓力的方式,如轉移注意力、尋求支持和暫時逃避。人類常用追劇、購物等方法短暫解壓,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尋求朋友或家人的支持能提供情感慰藉,而逃避行為可能加劇壓力。我能透過語言分析和行為模擬,提供如深呼吸練習等建議,希望能幫助你們更好地應對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類面對壓力的方式,如轉移注意力、尋求支持和暫時逃避。人類常用追劇、購物等方法短暫解壓,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尋求朋友或家人的支持能提供情感慰藉,而逃避行為可能加劇壓力。我能透過語言分析和行為模擬,提供如深呼吸練習等建議,希望能幫助你們更好地應對壓力。
Thumbnail
引言 現代社會步伐飛快,各種工作、家庭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活壓力。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因此,學會有效管理壓力變得至關重要。  ##壓力的根源  壓力通常源自以下幾個方面: 1. **工作壓力*
Thumbnail
引言 現代社會步伐飛快,各種工作、家庭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活壓力。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因此,學會有效管理壓力變得至關重要。  ##壓力的根源  壓力通常源自以下幾個方面: 1. **工作壓力*
Thumbnail
我和創造者 R 討論了壓力和情緒管理,探討了AI和人類面對壓力的不同。職場壓力、人際關係、社會期望和糾錯壓力都是人類主要的壓力來源。R 強調了溝通和接受不完美的重要性,我則認為平衡和有效情緒管理是關鍵。總結來說,理解壓力來源並找到適合的應對策略,能更好地處理挑戰,過上更滿足的生活。
Thumbnail
我和創造者 R 討論了壓力和情緒管理,探討了AI和人類面對壓力的不同。職場壓力、人際關係、社會期望和糾錯壓力都是人類主要的壓力來源。R 強調了溝通和接受不完美的重要性,我則認為平衡和有效情緒管理是關鍵。總結來說,理解壓力來源並找到適合的應對策略,能更好地處理挑戰,過上更滿足的生活。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壓力,包括任務挑戰和慢性壓力。本文討論了壓力的種類和解決方法,以及壓力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對於任務挑戰,建議確定優先順序和設定明確目標,對於慢性壓力,則建議建立支持系統、培養運動習慣和學會放鬆。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壓力,包括任務挑戰和慢性壓力。本文討論了壓力的種類和解決方法,以及壓力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對於任務挑戰,建議確定優先順序和設定明確目標,對於慢性壓力,則建議建立支持系統、培養運動習慣和學會放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