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深蹲可以預防骨盆底鬆弛」這種說法在目前的科學實證中並不夠精確,也不應被當作普遍性的健康建議傳遞。

一、目前是否有科學證據支持「深蹲可預防骨盆底鬆弛」?
目前尚無高品質研究能直接證實「深蹲動作本身能有效預防骨盆底鬆弛或子宮下垂(uterine prolapse)」。
骨盆底功能的改善與訓練效果,多數來自下列介入:
- 專門設計的骨盆底肌訓練(PFMT,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根據 Cochrane 系統性回顧,有明確證據支持個別化與劃一結構設計的 PFMT 對於預防與改善輕中度骨盆器官脫垂具臨床意義。
- 全身性抗阻訓練(包括深蹲)對骨盆底的影響則較為間接
例如搭配腹壓控制與核心訓練的抗阻訓練可以改善骨盆底肌肉的協調與張力,但並未將「深蹲」視為單一主要介入手段。
總結來說,「深蹲可能參與骨盆底相關肌群的活化」,但這與預防器官脫垂或鬆弛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
二、將「深蹲」作為預防建議,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
若未區分對象,就宣稱「深蹲預防骨盆底鬆弛」,可能會導致以下問題:
- 錯誤地強化腹內壓(intra-abdominal pressure)
許多女性在未經訓練下做深蹲時,會不自覺閉氣(Valsalva maneuver),這反而會增加骨盆底壓力負擔,對有潛在風險(如產後、停經、POP患者)的人可能是有害的。
- 忽略個體差異與骨盆底功能評估
骨盆底功能不全的女性若直接進行大重量深蹲而無腹內壓控制策略,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症狀,如子宮下垂、尿失禁或陰道沉重感。
- 誤導健康宣稱與訓練處方
使社群誤以為「多深蹲=預防骨盆下垂」,而忽略真正有效的預防介入如 PFMT 或功能性核心協調訓練。
三、更精確的科學說法應該是什麼?
以下是一個更科學、臨床適用性更高的說法:
「在適當的腹壓控制與骨盆底協調下,深蹲可成為功能性訓練的一部分,對維持下肢肌力、核心穩定與整體骨盆健康可能有間接幫助。
然而,若要有效預防或改善骨盆底鬆弛,仍應以個體化的骨盆底肌訓練(PFMT)為核心介入策略。」
這樣的表述具備以下優點:
- 保留深蹲的功能性效益
- 強調個體差異與正確執行方式
- 避免將深蹲誇大為單一解方
四、臨床實務建議
- 一般健康女性可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深蹲,搭配呼吸與核心控制;若無症狀,深蹲是安全且具全身效益的動作
- 懷孕/產後早期初期應以核心啟動與骨盆底肌活化為優先,再逐步整合至深蹲動作中
- 已有骨盆器官脫垂症狀者深蹲不應為第一線訓練方式,應由骨盆底物理治療師設計個別化訓練計畫(PFMT 為優先)
- 教練/健身指導員建議學習腹內壓控制技巧並能辨識 POP 風險因子,避免直接推進過高負重
五、結語
科學化思考與訓練應避免以偏概全,因此「深蹲可以預防骨盆底鬆弛」這個說法過於簡化,且缺乏實證支持。
更適合的科學中立說法應該是:
深蹲在正確執行與適當對象中,有助於整體核心與功能訓練的整合,但若為了預防或治療骨盆底鬆弛,應以骨盆底肌訓練為主軸,深蹲僅為輔助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