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愛得太滿,反而讓人無法好成長
當媽寶成為驕傲:一個日常的觀察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奇特的現象,一些成年人以「我什麼都不用做」為榮,而生活大小事都由父母或伴侶照料,他們不覺得這樣的依賴有什麼問題,反而視之為幸福與成功的象徵。
每個家庭的價值觀與生活安排都有所不同,甚至這種依賴也不能稱作是件「事」。然而,當我們深思,這種以「逃避責任」為榮的心態,也反映出人格發展中的某種扭曲與空洞。
依附、自戀與認知失調
這樣的心態並非偶然,而是可以從心理學理論中找到解釋: 1.依附理論
: 一個人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會深刻影響他日後的情感關係與自我認知。過度保護的父母容易養出「焦慮依附型」的孩子,他們高度依賴他人,缺乏獨立判斷力,將被照顧視為被愛,並以此建立自我價值。真正讓人有安全感的,是「我做得到
」的信念,而不是「有人幫我做」的習慣
2. 自戀型人格
: 當一個人無法從內在獲得穩定的自我肯定時,可能會透過外在的角色想像來建立虛假的自我。這類型的人可能營造出「我是被寵愛的」、「我值得別人為我做一切」的形象,來掩蓋內心的不安。
3. 認知失調理論
: 當人的信念與行為產生衝突時,會透過扭曲想法來降低不適。例如:當一個人深知自己什麼都不會,卻又想維持高自尊,就會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做,因為我很幸福、很被愛」,這正是我們所看到的「依賴型自豪」。
過度保護的家庭:不敢放手的愛
這種人格形塑往往源自於家庭教養,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於對危險的恐懼與對社會的不信任,選擇長期掌控孩子的一切決策。例如:不讓孩子搭乘大眾運輸,因為「社會很亂」、不讓孩子獨立交友,因為「怕遇到壞人」、幫孩子處理一切生活雜事,因為「他做不好我來比較快」。
這些看似出於愛的舉動,其實剝奪了人學習獨立、建立自我價值的機會,心理學家 D.W. Winnicott 提出的「足夠好的父母」概念指出:理想的父母不是完美的,而是願意讓孩子在安全中嘗試與跌倒,讓孩子在愛中,逐步發展出真實的自我。
愛的另一種失衡
與過度保護相對的另一極端,是完全放任不管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長大了,應該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卻忽略了陪伴與引導的必要,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內在空虛,甚至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尋找外界認可,最終仍陷入依賴或自戀的輪迴。
人格問題與社會事件
我們不應為某些行為找藉口,但許多社會事件與人際問題,確實源於早期人格發展的失衡。 例如,新聞中曾有案例顯示,一名長期依賴父母的成年人,在父母無法再供養生活時,情緒崩潰導致家庭衝突,或是一些戀愛關係中,出現過度控制與情緒勒索的情況,其實也是人格發展不成熟的結果。 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養、也需要修正的,理解不是為了原諒錯誤行為,而是為了提醒我們,這些極端行為,可能正是從一個小小的、沒有被修正的人格偏差開始,長年累積而成的悲劇。
我們能做什麼?
對父母而言:學會放手是愛的延伸
- 給予孩子選擇的空間,讓他承擔後果
- 鼓勵孩子處理家事、財務與人際問題
- 接納孩子的失敗,而非立即介入
對已成年的自己:看見並調整內在依賴傾向
- 自我覺察:我是否害怕承擔?是否把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總是深深地影響自己
- 尋求支持:諮商、閱讀、自我成長工具都是自我修復的起點
對社會與教育系統:建立健康的價值觀
- 家長教育納入情感教養與放手教育的觀念
- 學校提供生命教育與責任感培養
- 社群媒體應避免過度渲染「被寵即成功」的價值形象
那些不會自我成長的人怎麼辦?
然而,最需要改變的人,往往也最不願學習,而應該反思的人,可能也不會閱讀相關文章,這樣的困境常讓人感到無力,甚至懷疑改變的可能性。
但種子不是撒下就立刻開花,而是潛伏於土中,等待雨水與陽光的時機。
我們的話語,或許無法立刻喚醒誰,卻可能在某個無聲時刻,成為一束光的開端,真正的改變,從來不是批判別人,而是自己先願意走在那條路上,然後影響我們觸及得到的人。
我們可以用溫柔的語氣分享觀點,讓人少一點防衛,可以在日常中展現成熟的榜樣,而非口頭指責,可以在關係裡,創造一個允許對方慢慢學會承擔的安全場域,若改變不是馬上能發生,那就讓理解與同理先發芽。
從個人責任到集體文化的轉變
我們也不能單純將人格問題歸咎於家庭教育,而應將其放入更大的文化脈絡來理解,在華人社會中,孝即是要順、父母控制型的愛,與子女的服從角色常交織在一起,使得「被照顧」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強化「責任感、自主性與情緒成熟」這些人格核心價值,讓人能不以依賴為榮,而是以「能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別人
」為目標。
結語
幸福不是有人一直照顧你,而是即使沒有人照顧時,你依然可以好好活著;真正的愛,不是幫你承擔所有,而是陪你一起長出承擔的能力。 我們都需要在關係裡懂得如何平衡依賴與獨立,從「媽寶式幸福幻象」中醒來,邁向真正成熟的人格成長。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