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相信,人的苦惱大都來自外界,或大多數都與他人有關。可是,人既然是群居的動物,又無法離群索居,那麼人的一生是不是註定離不開苦惱的糾纏了?
答案當然不會這麼簡單。人的成長歷程,除了學習並追求比較幸福的人生,很大程度也在學習如何面對煩惱,克服生活的諸多困難,包含人際的難題。幸福人生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快樂」,若是日常的困擾和憂愁少了,生活當然會比較快樂,這和金錢的多寡並沒有必然的關連。
人際關係是否愉悅、和諧,某特定的人際關係是否會成為煩惱的「導火索」,除了利益的考量或可稍加緩解,或激化成為「惡因」的可能以外,一般都與個人的「三觀」差異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個別的性格和修養也是可以彌補「三觀」差異可能帶來的爭執和煩惱。但是否導致個別關係的惡化,人際間「三觀」的近似,應可算是比較理想的人際關係「黏著劑」。在各種人際關係裡頭,唯有「親情」的關係,是沒法自己做選擇的。偏偏許多兄弟姐妹,以及親戚關係的不睦,姑且排除利害關係,大都與「三觀」之其一,或其二存在差異有很大的關係。譬如,「價值觀」不同,或是個人的「人生觀」差異, 以致產生摩擦、爭拗,進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棘手困擾,或衝突,甚至成為伴隨一生的煩惱。
其他的人際關係,譬如交友、同事、社團成員,或是戀愛以及結婚對象,大多數是可以自己做出選擇。當然前提是,如果都可以理性思考的話。
普遍來說,一般的社交或人際關係的建立,很多時候都是以外表的喜好決定了相互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投緣」。可是交往深入以後,近距離的頻繁互動,難免的會產生爭執和摩擦。冷靜思考,或可發現很多都源自於巨大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差異,也才得以醒悟過來。
「關係」既有開始,當然也會有結束的時候。許多關係的終止,大都有幸圓滿落幕。幸運的話,更不會留下令人遺憾的後遺症。可是,現實往往出人意表,如同社會新聞經常揭露的,是有不少個案都是悲劇收場,就真的令人扼腕了。
最近發生幾件駭人聽聞的凶殺案件,其中一件是,分居夫因醋意,對前妻娘家行兇,殘殺全家成員。另一件是低收入戶,妻子常年失業,悲劇的發生,只因近期丈夫突然收入中輟,竟動手奪夫性命,以致留下兩個無依幼兒。此等人倫悲劇的產生,除了利害關係以外,主要還是相關人等的「三觀」巨大差異所造成的。
再看一下主要「三觀」的其中兩個面向,那就是,「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兩者都屬微觀層面的認知,卻對個別人際關係的好與壞,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但是,三觀之其一的「世界觀」,就是個人對人生,和對生活周遭的宏觀理解,以致其觀點勢必與同儕不盡相同。譬如,擁有一定程度「國際觀」的人,針對國內政局的審視,比較會思考邊界以外的局勢,以及內外局勢互相拉扯的效應。因而,其獨到的見解,對比僅有局部空間理解的人,自然會存在不小差異。
宏觀視野的廣度,對於個人格局大小的影響,應該是呈現正比的。也就是說,某個人若是擁有更大格局的視野,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會比較超然,也比較不易陷入微觀,且不必要的恐慌。更重要的,對於坊間大量假訊息的流傳,由於多元信息的攝取,和相對獨立的思考能力,具備了較高的免疫力,因而承受困擾的危險性就低了許多。

ChatGBT AI生成圖
回頭再看一下常見的人際關係糾紛,或是人倫悲劇,若某一當事人擁有較大的胸襟,較寬廣的視野,或可改變社會案件發生的進程。
不妨借助一下上帝的視角,鳥瞰一下眾生,我們身處的斗室就是風景秀麗山坳小村落裡的一戶人家。不管這一户人家有多困頓,屋裡有多少怨與恨,這户人家還是美景的一部份。
試想一下,某一戶人家,屋頂下面,夫妻正為金錢處理意見相左而激烈爭吵。眼看爭執就要一發不可收拾,正一步一步演變成悲劇之前,若有一方考慮到原本的幸福得來不易,何苦只因一時的情緒,而鑄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呢?
總之,問題或是煩惱的解決之道,有成百上千,但多數都會被具備宏觀視野的人士看見,並加以使用。只有目光如豆之人,才會認定「情緒」處理,是解決糾紛和困擾的唯一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