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小看到父母經常爭吵,長大後卻在感情裡習慣挑選容易產生衝突的對象。
當我們說「我不想活成父母的樣子」,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像他們,這是一個深刻又矛盾的現象,似乎越想逃離,越無法擺脫那份根植於生命中的影響。這份相似,從來不是偶然,而是潛意識裡代代相傳的深刻烙印。
潛意識的複製是童年生存策略
從小,我們觀察並模仿父母,這種模仿不受意識控制,而是一種「無聲的適應」,我們的大腦早已將他們的語氣、情緒反應與處事方式默默複製下來,等待某一天壓力堆積時,不由自主表現出相同的反應。
- 你可能小時候常看見母親沉默不語或哭泣,長大後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習慣躲進自己的世界,不願與他人分享。
- 你父親處理問題時喜歡用嚴肅甚至威嚇的態度,長大後你發現自己在主管或帶領團隊時,也不自覺習慣用命令口吻,讓其他人有壓迫感。
- 家裡長輩常強調「工作穩定才是成功」,你不想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想追尋自己的夢想,但心中卻經常被「不務正業」的標籤壓迫,不敢堅持自己的選擇。
意識到父母的缺點並不代表學會了更好的方式。缺乏替代選項時,我們只能用熟悉的舊方法度過難關。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在教養、伴侶溝通時,經常重蹈覆轍,無意中複製了父母過去的語言和態度。
阻礙成長的,不只是行為上的模仿,還有心裡那股揮之不去的憤怒與糾結。愈想擺脫父母陰影的人,往往陷得更深,因為憤怒本身成了另一種無形的枷鎖。
除此之外,傳統社會強調孝順、服從和家庭價值,這種深層的文化編碼不只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更成了「活出自己」的隱形屏障。當面對親友的期待和言語壓力,內心的掙扎與矛盾讓我們重新懷疑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是否真的能夠真正自由。
缺乏健康情感的經驗,更讓許多人陷入反覆的模式裡,即使知道有害,仍會追尋那不成熟、甚至帶傷的「熟悉的愛」,這也是在家暴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常常無意識選擇了家暴傾向的伴侶,因為對他們來說,那是感受「親密與連結」的唯一方式。他們無法認知到其他形式的愛,如果終其一生沒有遇見改變的契機,將會過得非常辛苦。
再者,如果自我認同還不完整,我們就容易被外在影響所左右。沒有被鼓勵獨立思考、發展興趣,缺乏自我定位的基礎,就像剛開啟的手機,父母的行為和價值觀自然成了預設程序,默默操控我們的選擇與反應。
理解內在複製鏈與轉變之路
我們之所以會像父母,不是因為真心想成為他們,而是還未完全脫離那段傷痛。成長的關鍵,在於承認過去的既成事實,認清自己的內在綑綁,敢於面對和釋放這些影響,才有可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過去的經歷,我只是尊重已經發生的事實。
然後,我要選擇以後我怎麼活。
轉變不在於拼命否認或抗拒,而是有意識地察覺,不斷提問,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慢慢地重塑自我。雖然過程充滿挑戰,甚至痛苦,但這條路並不孤單。每一個勇敢選擇不同的人,其實都是在為下一代寫下新的家庭故事。
你不是過去的翻版,而是在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那個人。每一次停下呼吸,去思考如何說話、如何愛人、如何善待自己,都是走出舊有劇本、重建自我的重要一步。這份覺察,就是改變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