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服務業工作有十四年的資歷。在工作的日子裡,我習慣觀察每一個來店裡的人,也因為這個習慣,我很容易跟素未謀面的人搭上話題,一聊就是十幾分鐘。
在大家的眼裡,我就是所謂的E人(抽卡等級大概SSR++),「服務至上」的觀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骨子裡,而我自己卻未必察覺。
可是,這種觀察力和敏銳度,放在朋友之間,卻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發揮作用(就像被動技能沒有觸發)。時常有朋友因為我好相處、親和力強又能炒熱氣氛—所謂「氣氛組」—就會瘋狂介紹他的朋友給我認識。我也常因為朋友説「他們人都很好」而全盤相信,戴上了朋友的「濾鏡」,一群人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成了朋友。
你們身邊一定也有那種「天身臉臭」的朋友,沒錯!其中一個女生,我稱她女A。我們經常三不五時就約出門,一起吃飯、唱歌,可是時間久了,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在迎合別人。
女A和男朋友經常吵架,每次她不高興,車上的氣就格外凝重。我「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於是拼命找話題、努力維持氣氛。有一次,他們甚至大半夜在路上對罵,我真想把頭埋進水泥地裡,卻夾在中間當和事佬。
我並不討厭他們,人雖然有缺點,也有優點,道理我都懂,既然想當朋友,就要包容彼此的缺點,也要看到對方的優點。
但是我問我自己:「這是我想要的交友圈嗎?」為什麼在朋友面前我無法做自己,還要時刻察言觀色,感覺交朋友跟做生意無異,我依然在「營業模式」裡。
直到我把這些事一五一十告訴我妹,她說:「在別人眼裡他們人很好沒有錯,在你眼裡也是,只是你們說話不同頻率、想法不同頻率而已。真正的至親朋友,根本不需要迎合,可以在他身邊做最真實的自己。」
原來,所謂的「討好型人格」,有時不是因為怕別人不喜歡自己,而是忘了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從那之後,我開始練習放下「必須被所有人喜歡」的執念,把時間和心力留給那些頻率相近的人。
因為,真正值得留在身邊的朋友,會喜歡的,不是你「營業模式」下的樣子,而是那個真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