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某家外商公司的管理層會議上,副總 Grace 面臨一個困擾。
她帶領的團隊最近壓力很大,幾位核心成員經常抱怨:「專案目標太高」、「跨部門不配合」。
每當她看到團隊情緒低落,就忍不住覺得:「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做好?是不是我該多承擔一點,讓大家心情好起來?」於是,Grace 除了工作目標,還默默背上了「團隊情緒管理員」的角色。
她每天安撫、傾聽、打氣,但卻發現:越是努力「讓大家快樂」,自己越感到煩躁、甚至開始對團隊的不滿心生怒氣。
「我不是不想支持團隊,但為什麼我越努力,他們越依賴,而我卻越疲憊?」Grace 在心裡這樣問。
你的煩躁,是情緒超載的警報
很多領導者都掉進了這個陷阱:把他人的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
就像 Grace,以為團隊的壓力與沮喪,是她「必須修復」的問題。於是當團隊沒有好轉,她就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壓力,會導致兩種常見反應:
- 過度承擔 ——拼命想解決他人的情緒。
- 情緒反轉 ——明明心疼,卻因壓力過大而對團隊煩躁甚至生氣。
這並不是因為你冷漠,而是因為情緒界線模糊。
我們誤以為「在乎=替對方負責」,卻忘了:健康的關係是彼此能夠承擔自己的情緒,而非互相填補。
4步建立「職場情緒防護牆」
領導者如何避免陷入「情緒責任過度承擔」的陷阱?
1. 辨認責任邊界
問自己:
- 這件事是業務責任還是情緒責任?
- 我能影響的是行動和決策,而不是強行改變他人的感受。
2. 誠實承認,而非急著修復
當團隊抱怨時,不必立刻「解壓」。
一句「我理解這確實讓人很沮喪,我們一起看看能怎麼改善」比「別難過了,你們要振作」更有效。
3. 建立「容許負面情緒」的文化
領導者不是要消除所有情緒,而是要讓團隊知道:
「情緒被允許存在,但我們仍然可以專注於解決問題。」
4. 自我覺察與情緒休息
當你發現自己因團隊情緒而煩躁,這正提醒你:
你正在「替別人背情緒」。
允許自己退一步,暫停承擔,給自己留白。
真正的領導力,是「有限共情」
好的領導不是替團隊消化所有情緒,而是陪他們走過情緒,並帶領他們往前走。
別急著證明「我是好主管,所以大家不能難過」。
真正的成熟,是能看見他人低潮而不失去自己的穩定。
📌 如果你是主管,遇到團隊情緒壓力時,你通常會:
A. 全力安撫,讓大家開心再出發
B. 直接聚焦問題,忽略情緒
C. 承認情緒存在,但仍帶領團隊聚焦行動
💬 你會是哪一種?留言分享你的選擇吧!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請按讚
👉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有同樣情緒困擾的朋友,讓更多職場人一起看見這份提醒。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