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團隊花了大量心力在寫計劃書,但最後決勝點,往往是在那 10-15 分鐘的簡報。
計劃書讓委員「看懂」,簡報要讓委員「相信」。
在評選會現場,委員時間有限、案子眾多,如果 3 分鐘內沒抓住注意力,後面很可能淪為「背景聲音」。簡報時限與流程
依照多數政府單位的規定:
- 簡報時限:10–15 分鐘(時間一到,通常會被直接打斷)。
- Q&A:由委員先統一提問,廠商再一次統一回答(統問統答)。
這意味著:
- 簡報必須在 10 分鐘內講清楚重點,留下 2–3 分鐘收尾。
- Q&A 不能逐題即答,而是要先「快速分類」,再「有組織地回答」。
簡報結構建議(10–15 分鐘)
1.開場 2–3 分鐘:拉住注意力
- 不要先講公司介紹,而是直接拋出痛點 / 現象 / 趨勢。
- 「目前有 7 成業者面臨 XXX 困境。」
- 「這個計劃不是我們要做,而是政策必須做。」
- 問題比解方更能先勾住聽眾。
2.主體 7–9 分鐘:三段式清楚說
- 問題 → 解法 → 效益。
- 每一段用 數據 + 案例 + 圖像,避免空談。
- 每 2–3 分鐘收斂一個記憶點。
3.收尾 1–2 分鐘:
- 最後 1–2 句最容易被記住。
- 例如:
- 「我們承諾三件事:如期、如質、可驗收。」
- 「這個計劃,不只是做得到,更是現在非做不可。」
統問統答的應對術
1.在聽問題時做分類
- 問題常混合技術、政策、效益、執行等不同面向。
- 建議安排一人專門記錄,把問題快速歸類。
2.回答時用「三段式」
- 先總結:「感謝委員的提問,我們歸納有三個面向…」
- 再逐一回答(按分類群組,而不是逐題散答)。
- 每題控制在 1 分鐘內,避免冗長。
3.強化「可行性 + 安心感」
- 技術題 → 回到「已驗證的方法」。
- 政策題 → 呼應「政策文件、產業趨勢」。
- 效益題 → 補一個數據或案例。
- 承辦題 → 提及「里程碑、風險控管、驗收方式」。
重點不是「炫專業」,而是讓委員覺得:
「這群人做得到,而且交得出成果。」
出席人數與角色分工
在多數政府計劃評選會議中:
- 出席人數限制:通常為 3 人,不可臨時更換。
- 角色組成:需與標案內容相關,確保能回答專業問題。
常見配置:
- 簡報主講人(PM / 主筆) → 負責整體邏輯與核心價值。
- 技術代表 → 負責回答系統設計、研發、執行方法等。
- 產業 / 行銷 / 執行代表 → 回應產業效益、使用者價值。
簡報主講人(PM / 主筆)
「這個計劃和政策目標有什麼關聯?」「團隊整體優勢是什麼?」
- 清楚講政策呼應、計劃價值。- 統合各代表回答,收斂為亮點。
技術代表
「技術上三個月內做得出來嗎?」「系統如何確保穩定?」
- 提出技術架構、驗證方式。- 強調已驗證的可行性與風險控管。
產業 / 行銷 / 執行代表
「這對業者或使用者的實際好處是什麼?」「成果如何擴散到整體產業?」
- 用案例與數據呈現效益。- 強調長期價值與 ROI。
應對關鍵:事前模擬 Q&A,分工演練。即便不同人回答,最後仍由主講人「收尾統整」,確保答案一致。
小結
在評選會現場:
- 10–15 分鐘簡報:講問題、解法、效益,收尾留下 punchline。
- 統問統答 Q&A:先分類,再有組織回答,展現團隊專業。
- 3 人團隊配置:涵蓋全貌 × 技術 × 效益,分工清楚,回答一致。
計劃書讓你「過關」,簡報 + Q&A 讓你「出線」,而團隊配置與表現,是讓委員「信任你們真的能執行」的最後一哩路。
下一篇預告:
我會分享 「簡報 Q&A 的應答術 — 如何應對評審的尖銳問題?」,進一步解析如何在最具壓力的環節展現專業。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評選會 #簡報技巧 #QandA



















